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炎陵縣舊稱

炎陵縣舊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6:25:21

文/葉常青

炎陵縣城西有一座石拱橋——安濟橋,為炎陵縣縣級保護文物。這座石拱橋建于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是炎陵縣現存年代最早的石拱橋,至今仍跨越在溪流之上,為東來西往的人們提供出行方便。該橋長17米,寬4.8米,高4.7米,一墩兩孔,用麻石、石灰、桐油砌築而成。橋面平鋪石闆,兩側以麻石作護欄。

炎陵縣舊稱(湖南炎陵縣最古老的石拱橋)1

安濟橋:炎陵縣最古老的石拱橋

780多年來,安濟橋屢圮屢建,不僅見證了炎陵縣城的滄海桑田,而且記載了炎陵人熱心公益的古道熱腸和好善樂施的淳樸民風,是炎陵縣城一道古老而亮麗的風景。同治版《酃縣志》(酃縣,今炎陵縣)記載了元朝縣令李達的《安濟橋記》。其記雲:“酃治西郭外有溪焉,厥流甚細。當大雨時,行山泉彙溢,奔騰洶湧,行者苦之。先是,邑人都統陳公康叔,字平甯,于紹定三年鑿石鸠工建橋,以利行旅,工未蒇而沒。經百餘年,間有踵事之人終成道旁之築。公孫屈甫妻、節婦江氏,追念先志,思有以繼成之。不吝重金,數月竣工,更結亭其上,以資小憩,舉向所廢墜者成于一旦。”乾隆壬戌年(1772),橋被洪水沖毀,羅姓族人集資修複。嘉慶十四年(1849),橋又被洪水所毀後改建成木橋。道光三年(1863)鄉紳羅文璨重建二個石頭橋墩,并在橋上修建了風雨亭,亭内镌石立碑,橋兩邊設置護欄。知縣沈道寬題寫橋名“安濟橋”。鹹豐六年(1856),羅文璨的孫子羅際鴻、羅際汲、羅際沣等對橋進一步加固。從此以後,安濟橋曆經風雨巋然不倒。如今,橋上亭子及碑刻已不複存在,隻留下橋下潺潺的溪流,和經歲月打磨熠熠生輝的麻石,在鱗次栉比的現代樓房簇擁下,安詳地聆聽着時代匆匆前行的腳步。

炎陵縣舊稱(湖南炎陵縣最古老的石拱橋)2

炎陵最早的石拱橋安濟橋(炎陵縣文物局供圖)

安濟橋是炎陵縣古代公益事業的一個縮影。據同治版《酃縣志》記載,古代炎陵縣有有稽可考的橋梁70座,義渡24處,涼亭83個。這些關乎民生的公益事業,幾乎都是由地方鄉紳倡議,民間舉資出力修建。如同治二年,重修洣泉書院,邑人萬典章獨資四十萬,捐租百石。同時,衆人捐贈“膏火修金田”370畝,田租用以解決“學師薪水之資”“撿蓋之費”。明嘉靖、萬曆,清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炎帝陵修葺都是民間捐資。清代羅骧耗資千金四次修建炎陵、茶陵兩縣交界的濺裡橋等等,可見古代炎陵人急公好義、樂善好施蔚然成風。

炎陵縣舊稱(湖南炎陵縣最古老的石拱橋)3

安濟橋,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炎陵縣文物局供圖)

炎陵縣舊稱(湖南炎陵縣最古老的石拱橋)4

【相關閱讀】炎陵于南宋嘉定四年,即公元1211年置縣,迄今已800年。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酃縣更名為炎陵縣。建于南宋紹定三年(即公元1230年)的安濟石拱橋,長17米、寬4.8米、高4.7米。據《酃縣志》記載,此橋曾在1376年、1648年、1823年進行過維修,至今保存完好。安濟石拱橋是炎陵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仍為行人便橋。

文章來源/湘東文化

編輯/行簡

炎陵縣舊稱(湖南炎陵縣最古老的石拱橋)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