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枝”的故事 —— 精而簡 美洲豹
故有文人中科舉叫做“折桂枝”,緣由在晉代時一個叫做郤诜的文人在科舉考試中策對名列第一,他自稱是“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後來就稱科舉考試得中為折桂:欣喜故人先折桂。
關于科舉高中“折桂枝”的傳說,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榮桂記》所叙最詳。文章中說,在江西廬陵有一個叫做周孟聲的人,與其子周學顔都是讀書人,在當地很有名氣。他們家住在吉水泥石村,在家的院内有棵很高大的桂樹,此樹枝葉繁榮,樹蔭之大,可遮蓋二畝的地面。但在元末動亂中,周家的房屋被焚毀,這顆桂樹也被燒死了,它的樹枝就被砍做燒柴,隻留下光秃秃的樹幹。
就這樣到了明初,天下已安定,肉桂樹的老樹幹竟發出新芽,不幾年,便又郁郁蔥蔥。街坊鄰居紛紛議論起來,有人說,“草木無知,卻得風氣之先。當年寇準病故,人們為憑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筍,田氏兄弟鬧分家,其家的荊樹無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今桂樹又複榮,可見周家又将複興。”不久,周學顔之子周仲方真的考中了進士,人們便都認為此樹重榮是祥瑞了。
桂枝,别名柳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幹燥嫩枝。采收時節是在春、夏二季進行,需除去枝條上的葉,然後将其曬幹或切片曬幹即可入藥。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棱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mm,斷面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的味道較濃。桂樹主産于廣西、廣東及雲南等地。
桂枝的性味辛、甘,溫,入肺、心、膀胱經,可祛風寒,能治療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等。具有補元陽、通血脈、暖脾胃之功效,常與補肝腎藥、補氣血藥配伍,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肢冷脈微,與其它溫裡藥配伍治療脘腹冷痛、寒痹腰痛,具有明顯的鎮痛和抗癌防癌的作用。現有的各種驅風油類藥物如清涼油、風濕油等皆含有桂油成分。主治麻瘋病的“苯丙礬”其主要成分即桂油,肉桂的其它副産品如桂枝、桂子、桂丁、桂盅等都有不同的藥理作用,在中藥中廣為應用。
禁忌
患有熱病高熱,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的患者,禁服。此外月經過多、盆腔炎、咽疼及其它熱病患者應忌食,有失血和遺精病史的人也應禁食。最後,用桂忌用諸蔥。
學習更多有關執業藥師、中藥師,請關注“精而簡醫考網” 或(jejykw),接收重要考試通知,不要錯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