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國人的,有哪個不會使用筷子?說出來不要驚訝,據考證,至少在新石器時代,古人就開始使用筷子了。幾千年下來,中國已經有了自己獨有的“箸文化”,起源要比起西方文明史長得多。
筷子的淵源
《說文解字》中記載:“箸,飯攲也。”攲在古人眼裡是一種奇巧之物。《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纣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這就表明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筷子。也就是說,有史記載的用筷曆史已有3000多年。西方的冶金術是十五世紀發明的,這之後才有了刀叉餐具。
筷子是後時代的叫法,沒有“箸”的古意深奧。明代以後文獻中才開始叫“快兒”、“快子”。陸容《菽園雜記》中記載,行舟之家避諱“翻”、“住”等字眼,于是稱“幡布”為“抹布”,“箸”為“快兒”。
明人李豫亨在《推篷寐語》中說,船家将“箸”稱為“快子”,是“箸”與“滞”諧音。“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滞,呼為快子。”船家取意行舟快如飛,久而久之便喊開了,“快子”按文字學規律,又加上基本都是竹子做的,這樣漸漸變成了“筷子”。
筷子的忌諱
在古代,筷子可不是亂用的,如何用筷子都有說法。
《禮記·曲禮上》記載,“飯黍毋以箸”,意思是吃米飯時不能用筷子,而用匙羹吃。在羹裡有菜的時候,才用筷子撈夾,即所謂“羹之有菜者用。其無菜者不用”。
如果兩人四隻筷子同時夾菜,這種動作叫“截筷”,不吉利,在古代這是絕對不允許的。古人吃飯忌諱停下筷子,“停筷”是針對死人的。人死後會在棺前放最後一碗“飯”,并将一雙筷子直插飯上叫“供筷”。因為這種忌諱,吃飯時是不能将筷子插在飯上的。
筷子擺放時如果橫放在碗或碟子上,表示“酒醉飯飽,不再進食,諸位慢用”。有的地方将筷子放在碗的左邊,即表示已經吃飽。這種用筷禮節,一般在熟人、平輩中間使用,不同身份、輩分之間要慎用。晚輩不能在長輩“橫筷”之前放下筷子。
用餐時不要将筷子掉落在地上,這是嚴重失禮的一種表現。老輩認為,祖先們全部長眠在地下,不應當受到打攪。筷子落地就等于驚動了地下的祖先,這是大不孝。這是所謂“落地驚神”。一但發生筷子落地,撿起筷子時,說自己該死,意思是自己出錯失手。
在不同場合用不同顔色的筷子,如喜事用紅筷子,而喪事忌諱,要用白筷子,表示對死者的尊敬。一雙筷子要同一色,如果用雜色筷,預示家庭不和。
彙總來說,民間的禁忌有十項:一忌“三長兩短”,兩隻筷子要長短一樣;二忌“仙人指路”,使用筷子時食指單獨伸出不好,老北京稱之為“罵大街”;三忌“品箸留聲”,不要将筷子在嘴裡來回嘬;四忌“擊盞敲盅”,這是乞丐讨飯;五忌“迷箸刨墳”,用筷子在盤裡翻來翻去;六忌“淚箸遺球”,夾菜時把汁滴在桌上或其他菜裡;七忌“乾坤颠倒”,兩隻筷子大小頭颠倒;八忌“定海神針”,将一隻筷子插在盤裡菜中間;九忌“當衆上香”,把筷子插在飯裡送給他人;十忌“交叉十字”,将筷子交叉放在桌上,這是對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過去吃官司畫供時才打叉子,這也無疑是在否定自己。
筷子的用法
正确的使用筷子方法講究得是用右手執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在使用過程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碼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後則一定要整齊的橫向碼放在飯碗的正中。
筷子的标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表示人與動物有本質不同。在餐廳裡呼喚服務生“拿一雙筷子”,肯定是中國人;說“拿兩根筷子”的,那一定是外國人。
筷子稱呼是“一雙”,有太極和陰陽的理念。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為一。
筷子在使用的時候,講究配合和協調。一根動,一根不動,才能夾得穩。兩根都動,或者兩根都不動,就夾不住。這是中國的陰陽原理。
中國人的理想和現實、靈魂與肉體也是合二為一的,每天用的筷子裡面就有信仰,舉手投足都是一種通達和智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