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腸癌和痔瘡有啥不同

腸癌和痔瘡有啥不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9 12:20:51

近年來,大腸癌的發病率正在快速攀升。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發大腸癌病例約56萬例,基本上在以每年3%-4%的速度增加。

然而,日常中由于腸癌和痔瘡的症狀相似,不少患者錯把兩者混淆,導緻腸癌發現多是晚期。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區别腸癌和痔瘡,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呢?

腸癌和痔瘡傻傻分不清,5個方面可以區分

痔瘡是肛門和直腸處的靜脈腫脹,類似于靜脈曲張。大多數無症狀的痔瘡不需要特殊治療,對人體的健康影響不大。腸癌是發生在直腸、結腸和肛管的惡性腫瘤,對生命健康有直接的影響,需要及時治療。

腸癌和痔瘡有啥不同(耽誤了多少性命)1

有資料顯示,約80%的腸癌,在早期會出現便血的症狀,但是往往會被患者誤以為是痔瘡引起的便血,最終導緻漏診。其實,仔細觀察,痔瘡和腸癌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的。

  1. 痔瘡和腸癌都會引起便血,痔瘡的便血表現為滴血,血色鮮紅,幾乎都在便後出現,出血量比較大;腸癌的便血表現為膿血,血色暗紅,多與糞便混合,出血量不多。
  2. 痔瘡和腸癌的排便習慣不一樣,痔瘡可能引起排便疼痛的症狀,導緻排便困難,在水腫和炎症消退後很快可恢複正常;腸癌會出現排便異常的症狀,具體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排便困難等,症狀持續的時間比較長,而且無法輕易緩解。
  3. 痔瘡和腸癌的排便感受不一樣,痔瘡患者排便的時候,會有肛門直腸墜痛的感覺,伴随肛門和肛周皮膚瘙癢;腸癌患者排便的時候,會有腹脹、腹痛的感覺,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中下腹部,伴随着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
  4. 一般來說,痔瘡隻會引起局部症狀,不會出現全身症狀;腸癌則會引起全身症狀,如發熱、消瘦、乏力、貧血等。
  5. 觸摸肛門的時候,痔瘡表現為凸起的小粒,腸癌表現為菜花狀的硬塊,質地堅硬,邊界不清,或者有破潰,手上沾有血液或膿液

腸癌和痔瘡有啥不同(耽誤了多少性命)2

腸癌發生的4個誘因,請及時避開

腸癌的發生,與遺傳、環境、飲食等因素密切相關。

  • 遺傳因素

福建省腫瘤醫院内鏡科主任施宏表示,腸癌有明顯的遺傳性,與遺傳有關的結直腸癌約占15%。如家族中有一位以上直系親屬患腸癌,則其他直系親屬患腸癌的風險是正常人的3倍。

  • 腸道炎症或腸道疾病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王錫山介紹,85%的腸癌是由腺瘤轉化來的。此外,大腸息肉也是腸癌常見的癌前病變。腸炎雖然不一定會發展成腸癌,但也并非0概率。腸炎長期對腸道産生慢性刺激,可能會導緻細胞突變,促使腸癌的發生。

  • 長期飲酒或高脂飲食

研究發現,肉類和酒精都會增加結直腸癌的風險,每增加100g/d的總肉量或紅肉,結直腸癌風險就會增加10%-30%。酒精會擴張消化道血管,破壞消化道黏膜表面的黏液屏障,促進緻癌物質的吸收。

  • 久坐不動

久坐不動,體力消耗相對較小,有超重和肥胖的風險。此外,久坐不動,還會減緩腸道蠕動,使腸道代謝産物長時間在腸内滞留,不斷刺激結腸粘膜和腸壁,誘發腸癌。

腸癌和痔瘡有啥不同(耽誤了多少性命)3

如何早期發現腸癌?腸鏡最有效

腸鏡是對消化道用纖維結腸鏡或纖維腸鏡進行檢查和治療的一種内窺鏡,是發現結腸病變最可靠的檢查手段。結腸鏡細長可彎曲,直徑大約1cm,檢查的時候,結腸鏡一端通過肛門進入直腸、大腸,另一端的攝像頭可以清晰顯示腸道内部情況。

由于腸鏡檢查會引起輕微的身體不适,如疼痛、腹脹、異物感等,再加有腸道準備時的腹瀉、檢查前換褲子時的害羞等,讓很多人對腸鏡檢查産生了心裡抵觸。

事實上,腸鏡檢查并不恐怖,而且與難為情相比,健康理應排在首位。因此,施宏醫生建議,無論是普通人群還是高危人群,都要定期做腸鏡檢查。尤其是對于年齡在50歲以上、有腸癌家族史、長期高脂飲食或飲酒、缺乏運動、有慢性腸炎和腸息肉病史等腸癌高危人群來說,應每年進行一次大便潛血檢查、肛門指檢或腸鏡檢查。

腸癌和痔瘡有啥不同(耽誤了多少性命)4

最後再次提醒大家,雖然痔瘡和腸癌症狀容易混淆,但并非無法區分。預防腸癌,不但要重視腸鏡檢查,還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腸癌風險,擁有健康的身體。#清風計劃##科學真相##謠零零計劃#

參考資料:

[1]《很多腸癌常被耽誤》.健康時報.2019-08-20

[2]《把腸癌當痔瘡,耽誤了多少性命!區分腸癌和痔瘡記住這幾點!》.健康時報.2021-04-14

[3]《如何優雅地做一次腸鏡檢查:從心理、飲食以及檢查的全過程都做好準備》.人衛健康.2021-04-1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