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表外表裡(ID:excel-ers),作者 | 陳子儒、陳成,編輯 | 曹賓玲、慕沐,數據支持 | 洞見數據研究院,欄目策劃 | 趙虹宇
【本文為钛媒體「钛客說」與表外表裡 聯合出品】
一向标榜“國貨”的李甯安踏們,就在近期,紛紛低下了高貴的頭顱,開啟了降價潮。
去年,即使瘋狂被吐槽“漲價割韭菜”,安踏也巋然不動。而今年9月,卻主動把折扣降到7折,幾乎倒退到2年前的水平。
各大媒體上,把“狂奔”“猛漲”挂在嘴邊的特步,則啪啪打臉。自2021下半年之後,親自把價格打了下來,并且還表示要繼續“倒貼”,據其2022三季度交流會:Q4(四季度)折扣有壓力,折扣有概率去到平均7折或以下。
同樣,在投資者電話會議上,承認“産品定價水平太高了”的李甯,甚至因降價“用力過猛”,惹惱了消費者——黑貓投訴平台上,相關投訴已經過百條,是幾家國産品牌裡最多的。
不過,品牌們放下身段,看似是“知錯就改”,實則事出有因。
阿迪達斯CFO Harm Ohlmeyer在今年8月Q2電話會議上,道出了真相:下半年,我們預計公司和整個行業的折扣都會增加,大中華區的促銷活動将特别明顯,反映了清理市場過剩庫存的舉措。
可以看到,自2020年起,運服品牌庫存增速猛增,并且危機逐步升級,近半年存貨周轉天數持續走高,形勢嚴峻。
面對巨額庫存,打折清倉是最常見的解決之道。
今年雙十一,特步、361°等品牌紛紛打出“折上4折”“不隻3折”的降價噱頭,比較克制的李甯、安踏,疊加滿減、消費券後,不少都能4-5折買到。
但今時不同往日,即便如此讓利,囊中羞澀的消費者們會買賬嗎?面對新一輪的庫存危機,運服品牌們能否順利過冬呢?
01 運服行業的庫存“周期劫”,從何而來?
實際上,庫存危機在運服行業并不鮮見,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2014-2015年和2020年左右,都曾爆發過。
而在庫存周期演變過程中,有許多共性可循。
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的庫存危機為例,相關研究顯示,“奧運”疊加“上市紅利”,運服行業一路高歌猛進,短短三年就走到了成熟期,到2010年增長開始放緩時,國産品牌積壓的庫存已經足夠全國人民3年的需求。
到2011年上半年,資産負債表的惡化開始暴露,可以看到,無論是李甯、中國動向等中高端品牌還是特步、匹克等大衆品牌,存貨周轉率都處于高位。
庫存積壓嚴重之下,利潤表也很快淪陷了。運服闆塊整體銷售收入增速持續下降,2011 年上半年首次出現負增長,與此同時,毛利率增長也漸漸乏力。
當然,運動品牌們對庫存問題并非無動于衷,在資産負債表惡化的階段就開始着手修複,彼時它們采取的策略是——降價清庫存。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到2013年,各品牌的折扣力度不斷加大,最高折扣率甚至達到69%。
但如此讓利,消費端依然高冷,2011年下半年開始,主要運動品牌的的訂貨金額均出現同比增速下滑,李甯等龍頭甚至出現負增長。
這導緻庫存困境遲遲沒有好轉。
據《中國體育用品行業2012年度報告》,2012年李甯、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六大國内運動品牌的總庫存金額高達37.21億元,比2021底的36.99億元又有所增長。
如此一來,現金流量表也被進一步侵蝕。
可見,運服行業的庫存危機是從資産負債表惡化開始的,并依次傳遞至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相應地,可以推斷出修複階段也是從資産負債表出發,最終形成一個個“周期劫”。
備注:1、運服行業由産品驅動、供給驅動,庫存周期最先體現為存貨情況、周轉的惡化;2、因為線下渠道的存在,存貨具備一定彈性,當增長到一定程度,品牌的營收才會發生變化;3、存貨高企會催動終端零售打折促銷,以價換量。
仔細複盤2014-2015年和2020年的兩次庫存危機,這一規律都能得到驗證。
而在具體傳遞過程中,每一個節點都會有相對應的拐點出現,觀察三大表的異常指标也可看出端倪。
不過,有一些投資者能察覺到周期走勢,預判當前所處的位置,因此在上述指标還未完全表現出來的時候,就已聞風而動。
如下圖所示,投資市場的反應總是更快一步。
備注:運服行業有大量線下渠道,導緻品牌對終端需求的判斷和決策相對滞後。
比如,早在2010年下半年,也就是行業進入資産負債表惡化階段之前,跟着庫存走的投資市場就率先預感到危險逼近,紛紛出走,帶動各運動品牌股價下跌。
也就是說,運服行業的周期以庫存為錨定點,業績、市場表現随之波動。
結合開頭提到,各品牌庫存高企、降價甩貨的情況,說明運動服飾行業,在新一輪周期中,至少已經滾動到資産負債表向利潤表惡化的過渡階段。
那麼,具體所處位置如何?品牌們的修複手段又能産生多大效用呢?
02 錯把運氣當實力,紅利消退風險敞露
一個壞消息是,打折促銷對于破解當下的庫存難題,貢獻十分有限。
這一點,從上文提到的,國産品牌們大手筆降價,但存貨增速和周轉天數絲毫沒有好轉上,可見一斑。但國産品牌新疆棉事件的催化下,在消費端取得的認可,也是有目共睹的。
嘴上呼籲“國貨當自強”,實際上卻不樂意掏腰包,難道消費者是兩面派?實際上,群衆的眼鏡是雪亮的,銷路受阻這個鍋,還得品牌們自己背。
衆所周知,在過去兩年裡,國産運服品牌受益于國潮風和奧運會等利好,可謂扶搖直上。
就國潮風而言,表外表裡多次論述過,李甯憑借“時尚潮流”,吃到了最大紅利;安踏也不遑多讓,據其2021Q1電話會議:流水增40%-45%,安踏品牌所有業務比2020年有雙位數的增長,電商增長了大約60% 。
而營收的高光表現,除了消費者的熱捧,漲價也功不可沒,安踏2021Q1電話會議還透露:零售折扣大貨73折(線下),比2020Q1時68折的零售折扣更好一些。
此時的阿迪、耐克因為新疆棉事件打擊,正在想方設法恢複元氣,外部競争壓力驟減之下,安踏李甯們的野心漸漸膨脹起來。
比如,借冬奧會機遇,加大資本支出,跑馬圈地,劍指高端化。
安踏制定了“赢領計劃”,預計未來5年内将投入超40億元研發,包括定位中高端的“國旗”系列。
其高管在2021Q1電話會議中表示:國旗系列是因為未來兩年有奧運,與這些的關聯度比較高,這是一個好的時機。公司的想法是獨立店可能幾十家,并且在全國200-300家門店中鋪開國旗系列。
為了達到目标,安踏在營銷上的投入也毫不吝啬,據其2021财年電話會議:今明都是奧運年,安踏品牌重塑轉型升級比較重要,投入增加,廣告費增加1-3PCT。
到李甯這邊,動作又大一步,推出新品牌LI-NING 1990,走起了輕奢風。
2021年10月李甯發布公告稱,以先舊後新的方式配售1.2億股股份,将籌集約105億港元的資金用于國際擴張、重組基礎設施、品牌建設等。外界猜測這筆資金也将用于LI-NING 1990。
在多重利好和鈔能力加持下,國産品牌業績持續向好,市場占有率也不斷提高。
不過,之前的風光,無形中也埋下了雷。
一方面,國潮風、奧運會等紅利消退,無可避免。就國潮風而言,我們在《“國貨之光”李甯》中論述過,之前國産品牌都愛推的“China中國”字樣服裝,如今銷量都很慘淡。
同時,“奧運後遺症”也開始顯露,比如在冬奧會開幕式大出風頭的始祖鳥,并沒有讓安踏坐穩高端的座位,反而因為需要持續投入,加重了負擔。
另一方面,疫情的持續反複,消費端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響。安踏在2022Q1電話會議中表示:3月受疫情沖擊比較大,一些受疫情影響的地區包括上海、吉林、深圳、廣州、福建線下流水同比下降30%-40%。
在消費疲軟的大背景下,對标高端的安踏國旗系列和LI-NING 1990目前都沒支棱起來:安踏國旗系列在淘寶旗艦店普遍隻有個位數的月銷量,LI-NING 1990月銷量好一些,但動辄上千元的售價,也讓人望而卻步。
消費端如此寒氣逼人,降價促銷成為國内運服品牌主旋律,就不意外了。不過,即便如此,業務依然處于承壓狀态。
2021H2達到拐點之後,行業的營收增速開始失速,部分企業更是一路向下,目前還未觸底。
供應鍊上的情況,也側面表明存貨形勢不容樂觀:上遊紡織制造環節的申洲國際、華利集團等公司的存貨周轉天數在2022H1均明顯上升,也沒有拐點出現。
反映到投資市場上,行業内公司股價自2021Q3見頂之後,整體不斷回調,未有反彈。
股價保持下行,營收增速、折扣水平都已轉向,可以判斷,行業目前已進入利潤表惡化階段。
簡言之,國内運服品牌在諸多利好加持下,錯把運氣當實力從而大肆擴張,可階段性紅利消失後,庫存高企的壓力接踵而來,利潤表也随之惡化。
至于究竟何時進入修複階段,就要看庫存是否出現邊際改善的迹象。
03 雙十一會是拐點嗎?
曆年來,雙十一的銷貨能力,大家有目共睹。
運服品牌們也信心滿滿,紛紛打出雙十一“骨折”優惠,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
備注:李甯(左),安踏(右)。
甚至,不少企業将本次雙十一,視為清理庫存、破局本輪“庫存周期劫”的拐點。
李甯電話會議就表示:雙十一主要目标是清庫存,雙十一非常重要……今年線上的主要任務是流水,在盡量控制費用的情況下把流水做大,減輕庫存壓力。
而據安踏2022Q3電話會議:庫銷比7-8倍,原因是雙十一和國慶旺季備貨,Q4以庫存健康為主要考量,Q4電商旺季下年底預計回歸正常水平。
國際大牌阿迪、耐克們,也對“雙十一”去庫存寄予厚望。
阿迪達斯在電話會議中就特别強調“雙十一”,表示“今年将主要使用現有庫存。”
可惜,今年的雙十一,“掉鍊子”了。
不僅毫無氛圍感,連時間也縮短了——去年的預售是10月20号開始,今年則是10月24号。
更要命的是,受疫情反複、國際環境等宏觀影響,國内經濟持續低迷。看不到疫情何時到頭的消費者們,購物欲望大大降低,其消費信心指數2022年出現猛降,已低于曆史99%的時期。
如此一來,消費者自然優先購買生活必需品,而運服産品,隻能“緩緩再說”。
這樣的購物偏好,也實實在在反映在雙十一預售銷量上。
比如,美容護膚類作為女性的必需品,今年在李佳琦直播間的表現依舊搶眼,直接被網友稱作“東方清倉”大賞:
逐本卸妝油獲得超100萬預定量;
理膚泉B5面膜獲得50萬單以上訂單量;
歐萊雅安瓶面膜賣了80多萬單,銷售額超3億元;
……
而運服品牌這次的成績,就顯得不盡人意。其中,國産品牌,甚至出現同比大幅下降:
據不完全統計,對比去年雙十一的預售數據,耐克對比去年增長14%、阿迪24.7%;而國産品牌李甯、安踏、斐樂等僅為-21.8%、-17.6%、1.9%。
如此看來,雖然雙十一可以清理部分庫存,但國産運服品牌想靠一場大促就穿越周期,到達“資産負債表修複”階段,難度很大。
好在,經過幾輪運服周期的洗禮,行業内各大公司面對庫存“周期劫”,已不再“手足無措”。
近年來興起的DTC改革風潮,就是運服企業們對抗運服周期的有力武器。其變渠道商為直營店,将渠道庫存收歸公司,使得整體營銷和門店運營效率得以提高,庫存周期幅度、長度得以收窄:
據國盛證券,加盟為主的品牌商,存貨周轉天數平均低于直營為主公司 50 天左右。
因此,和過往相比,本輪庫存周期對國産品牌的破壞力影響,已在減小。
此外,随着近年國産品牌對産品力、品牌力的不懈打造,使其品牌折扣水平自主性得以提高,即便在去庫存階段,前幾輪周期中低至2折甚至論斤甩賣的情況,應該不會再發生了。
如李甯會議紀要提到:在健康的庫存下,考慮友商打折節奏,2022Q4會動态調整折扣,但不會大幅加深折扣,會保持穩定折扣或小幅下調。
而這意味着,清庫存對企業經營業績的不良影響将減弱。
如下圖所示,雖然已經在去庫存階段,但當前運服行業整體流水依然保持同比增長。
也就是說,雖然雙十一清庫存計劃,實現難度并不小,但基于渠道和産品力的增強,在本輪庫存周期中,現金流量表的變化不會太明顯,可能會平穩過渡到修複期。
這不僅會導緻各大公司的“拐點”更加隐蔽,同時也意味着,我們或許得換一副眼光來看運服行業的危與機了。
小結
運服行業庫存周期,在一輪輪的演繹中,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在各家公司認為“雙十一”大促是即将到來的拐點時,降價清倉的老路子,因為此前的漲價風波,疊加可選品在消費端的冷遇,而被堵塞住了。
不過好在,DTC改革以及競争格局的優化,使得庫存周期對國産品牌的影響減小,此前幾次危機中的慘烈情況,估計不會再上演。
投資市場交易方面,依然可以關注企業的庫存結構,對資産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保持敏感,但在尋覓拐點的同時,也可以思考,行業接下來的變革。(本文首發钛媒體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