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說五千年文明沒中斷

為什麼說五千年文明沒中斷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07:10:05

來源:中國新聞網

(東西問)文明根性特别策劃(三)之一:劉成:為什麼說和平的内涵遠遠不止“沒有戰争”?

中新社北京2月21日電 題:為什麼說和平的内涵遠遠不止“沒有戰争”?

中新社記者 朱方芳

為什麼說五千年文明沒中斷(文明根性特别策劃)1

為什麼說五千年文明沒中斷(文明根性特别策劃)2

2022年伊始,中法俄英美5個核武器國家領導人同步發表《關于防止核戰争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再次彰顯和平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給世界帶來更多希望。

和平,自古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中,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核心訴求之一。《孫子兵法》第一句開宗明義:“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義是慎戰、不戰。如何從更廣泛的角度認識和平、塑造和平?中國的和平觀又将給世界帶來什麼?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主持人、和平學研究所所長劉成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作出解釋。

為什麼說五千年文明沒中斷(文明根性特别策劃)3

《孫子兵法》第一句開宗明義:“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中新社發 張丙濤 攝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和平與戰争常常對應出現,沒有戰争是不是就能稱為和平?

劉成:戰争引發的破壞性結果,特别是對人類生命的傷害,在人類曆史反複出現,留下了痛苦記憶。特别是近現代以來,戰争更對人類文明構成威脅。于是,戰争成為和平的對立面,有戰争就沒有和平,或者說,和平意味着沒有戰争。但這是一種靜态的思維方式,忽略了戰争的制度結構性和文化上的緣由。

沒有戰争的和平當然非常重要,它關注防止戰争爆發的方方面面,比如消除核武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減少軍隊數量等。這類和平可以稱之為“消極和平”,更關注現在和短期内的安全問題。羅馬式的和平就是一種典型的消極和平,人們必須遵守羅馬法,必須受到社會和政治上的管控。通過“力量均勢”實現和平,建立國聯和聯合國組織,頒布國際法,建立國際法庭等,都是試圖實現消極和平的手段。

為什麼說五千年文明沒中斷(文明根性特别策劃)4

2021年9月21日,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幕。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但沒有戰争的消極和平一直沒有真正實現,由此引發了康德、愛因斯坦等人關于人類不可能消除戰争的悲觀結論。戰争是人決定的,受人的利益驅使,有時出于維護人民的自由和正義,有時出于維護集團或個人的自我利益,即他們的權力、宗教和經濟影響。戰争是殘酷的,所有的道德規則在戰争中幾乎都不起作用。

二戰之後,學術界開始重新思考和平的内涵,産生了“積極和平”的概念。積極和平超越了“戰争的不在場”這一内涵,它包括健康的生活、人權的維護、種族平等、性别賦權、生态保護等關鍵主題,意味着創建一個美好安全的空間,可以是家庭、社區、學校、工作單位、國家、國際社會,人們可以在其中富足地生活和體面地生存。

積極和平包括四方面:一是自然的和平,指物種之間的合作而非鬥争。二是直接的和平,包括言辭和物質上的仁愛,關心所有人的基本需求、生存、幸福、自由和身份,愛是它的縮影,即身體、思想和心靈的交融。三是結構的和平,以自由取代壓制,以平等取代剝削;完成這種取代的方式,是對話而不是滲透,是整合而不是分割,是團結而不是孤立,是參與而不是邊緣化。四是文化的和平,以和平的合法性代替暴力的合法性,在宗教、法律、意識形态、語言、藝術和科學内,在學校、大學和媒體中,建立一種積極的和平文化,它意味着打開而不是抑制人類的不同傾向和才能。

為什麼說五千年文明沒中斷(文明根性特别策劃)5

2021年11月,在青海塔爾寺内,信衆點燃酥油燈,祈福平安吉祥。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攝

中新社記者:和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東西方對于和平的理解有何共性與不同?

劉成:人們對和平的追求可能與人類的曆史一樣久遠。英文的Peace源于拉丁文Pax,意思是霸權秩序下的戰争缺失。中文的“和平”具有和諧、穩定與秩序的意涵。從字面上看,英文的和平與中國的和平相比,缺少了積極和平的内容。但是,英文和平的形容詞Peaceful也具備了積極和平的内涵。

和平的概念是一個曆史範疇,在不同的曆史階段具有不同的重點内涵,即便在同一個國家或民族,其意義也會随時代而發生變化。在國外的一次和平學會議上曾發生過這樣的争論:一位西方國家的學者強調全球武器貿易對和平的威脅。與此同時,一位來自東方的學者則認為,消除饑餓或極度貧困是實現和平的更緊迫任務。

和平學最初産生于歐美國家,但核心理念源于東方,比如印度的非暴力,中國道家的陰陽平衡,“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兼愛非攻”“化幹戈為玉帛”等思想。和平學之父加爾通認為,“和平是用非暴力方式創造性地實現沖突的轉換”。積極和平的概念建立在對廣泛社會條件的理解之上,公正與平等是和平的根本因素,主張消除建立在階級、倫理、部落、年齡、宗教、種族和性别等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歧視,它關注未來的、持久的、全面的和平。這與中國文化對于和平的理解是相通的。

為什麼說五千年文明沒中斷(文明根性特别策劃)6

墨子故裡山東滕州的祭墨大典。“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中新社記者 闫鋒 攝

20世紀60年代以來,積極和平的理念被東西方國家更多人接受,包括東方和西方國家。可以把和平學與醫學進行比對,醫學診斷人的健康狀況,和平學診斷人類社會的暴力狀态;醫學可以實施手術切除(西醫)或進行身體調理(中醫),和平學可以減少直接暴力(消極和平)或改善生活環境(積極和平)。随着和平學在全球普及,随着中國文化更多地為世人所熟知、接納,世界各國對和平豐富内涵的理解以及通過和平方式化解沖突的認知,都會不斷趨同。

中新社記者:中國将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維進行創造性轉化,提出以合作共赢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理念,并發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這是否體現了中國的和平觀?

劉成: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傳統思想和曆史文化蘊含着豐富的和平理念,中國外交一直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奉行和平外交方針,近年又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彰顯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和平形象。中國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文化和根本利益決定了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倡導者、維護者和捍衛者。

從世界範圍來看,文化、宗教和國家之間的關系分為四種不同模型,各國的選擇不盡相同。第一種是“自我”模型,即認為自己的文化、宗教和民族是最好的和更高的。在這個自我為中心的認識裡,所有他者文化、宗教和國家都不能與自我的相提并論。比如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就是例證。第二種是“多元”模型,它是一個不同文化、宗教和國家之間共存的生活世界。在各方追求自我平等的過程中,往往伴随着激烈競争、敵對、暴力,甚至戰争。第三種是“互動”模型,即我們的所有文化、宗教和民族是通過相互作用、交流與合作而存在發展。第四種“融合”是最高層次的模型,即所有人坐在同一條船上,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裡,有相同的經驗、願望和麻煩(例如生态問題),并在一個全球社會網絡中結為一個整體。很顯然,人類命運共同體揭示的正是這種融合模型的目标和途徑,是中國文化和智慧的産物,是實現和平的非暴力途徑,集中體現了中國的和平觀。

為什麼說五千年文明沒中斷(文明根性特别策劃)7

2017年12月,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南南人權發展的新機遇”為主題的首屆“南南人權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官員、專家學者300餘人參加論壇。圖為布隆迪總統首席新聞顧問威利·尼亞米特韋宣讀“北京宣言”。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和平起步于共同的利益和理解,理解不等同于認同,但可以避免因為認知差異而引發沖突。第二步的特征是相互寬容,繼而達成和解,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思想和力量。第三步是在超越簡單寬容之上的相互接受,彼此的不同成為豐富自己的緣由。第四步是重視他人的傳統和珍愛,當人們共同搭起一座橋梁走向對方之時,會發現另一個世界也同樣精彩。最後的步驟是人類社會的彼此聯結,成為一個團結友愛的共同體。

費孝通先生提出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就表達了這種實現和平的非暴力途徑。以北京冬奧會為例,“各美其美”是在搭好的競技大舞台上,各代表團運動員發揮最佳水平;“美人之美”是各代表團運動員在賽場内外相互學習和彼此鼓勵,觀衆欣賞運動員們的風采;“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通過交流互鑒,冬奧會呈現一個多彩的世界,展現多元文化,凸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為什麼說五千年文明沒中斷(文明根性特别策劃)8

2022年2月2日,運動員在張家口賽區國家冬季兩項中心訓練,備戰北京冬奧會。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當然,差異性不是不重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不是無視差異性,而是通過尋求共同性來尊重和超越差異性,最終實現新時代人類積極和平的共同目标。(完)

受訪者簡介:

為什麼說五千年文明沒中斷(文明根性特别策劃)9

劉成,南京大學曆史學院世界史專業教授、博導,專業領域為英國史、和平學。2001年畢業于南京大學,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主持人(Holder of UNESCO Chair on Peace Studies)、南京大學英國與英聯邦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和平學研究所所長;兼任國際和平研究協會(IPRA)理事、東北亞和平教育學院(NARPI)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和平城市協會(ICP)理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008年)。曾赴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比利時等多地高校進行學術交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