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耕耘每一份收獲都是驚喜?芒種到,麥金黃眼下,我國夏糧主要作物冬小麥進入集中收獲期一台台收割機在麥田裡往返穿梭,豐收在望,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用心耕耘每一份收獲都是驚喜?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芒種到,麥金黃。眼下,我國夏糧主要作物冬小麥進入集中收獲期。一台台收割機在麥田裡往返穿梭,豐收在望。
面對暖冬、新冠肺炎疫情、病蟲害等一系列風險挑戰,各地通過超常規助農措施,努力降低疫情等對夏糧生産的影響,取得了積極而明顯的成效。那一粒粒歸倉的收獲,是對耕耘的回報,更是中國應對挑戰開啟新局的底氣。
助豐收:政策到位、科技強援
春耕伊始,疫情給農業生産造成沖擊。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超常規政策措施陸續推行,确保戰“疫”、生産“兩不誤”。
3月2日,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當前春耕生産工作指南》,要求從農村實際出發,制定差異化防控措施,不搞“一刀切”,打通農資供應、農機作業、農民下田等堵點。農業農村部開展奮戰100天奪取夏糧豐收行動。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各地積極作為、精準落實,明确解決辦法,力保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供應。
收割、稭稈回收、旋耕再播種,現代化農機讓麥收變得簡單。
植保無人機、農業物聯網、專家在線會診等“雲端”種地新模式,給傳統農業裝上高科技的“順風耳”“千裡眼”。
剛收割完2200多畝小麥,安徽省懷遠縣種糧大戶尚躍又忙着旋耕整地,準備水稻直播。
“我每天通過手機實時監控着地裡的莊稼,發現有病蟲害,可以及時做好田間管理。”尚躍說,在線會診解決了疫情期間的不少難題,“返青期的小麥長勢好,但田裡有雜草,專家通過手機視頻給出了除草方案。”
保糧安:穩定收購、抓好生産
在中央提出的“六保”中,保糧食能源安全是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說,綜合各方面情況看,夏糧生産形勢較好,有望獲得好收成,預計産量将保持在較高水平,收購量也穩中有升。
為做到“有人收糧”“有倉收糧”,各地糧食部門提前謀劃,部署夏糧收購監管工作,确保夏糧收購有序進行。
“個别地方倉容緊張的問題已引起我們關注,麥收前,全省各地忙着并庫騰倉、跨地區移庫,以保證有足夠倉容執行可能的托市收購。”河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楊洲群說。
山東省汶上縣及時搭建銀企對接平台,做到“有錢收糧”。通過“魯擔惠農貸” “金種子豐收貸”等系列信貸産品,為全縣118家糧食經營戶提前籌措夏糧收購資金。
一手抓收購,一手抓生産。為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生産供給,各地加快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
中國農業大學在河北省曲周縣王莊村設立科技小院,研究生們長年駐紮在村,推廣農業技術,幫助實施“水肥後移、精細整地、精量播種”三項技術,讓種糧大戶王志誠的信心更足。“省水省肥三分之一以上,還能省工,産量并不受影響。”王志誠說。
我國糧食已連續多年增産,在基數較高的情況下又遇疫情,還能保持穩産高産,“中國糧倉”在疫情下經受住了考驗,交出的這份“高分答卷”,也為全球糧食安全注入了信心。
(新華社合肥6月6日電)
曆艱辛:開鐮來之不易
時下的江淮大地,藍天下金色麥田耀眼奪目。
“今年小麥從種到收遇到不少困難,沒想到收成還挺好,畝産比去年要高200斤。”張海清是安徽省定遠縣種糧大戶,流轉了1200多畝地,種了多年的麥子,今年格外感慨。
冬小麥從種到收,要經曆七八個月時間。作為每年收獲的第一茬糧食,産量受制于天氣好壞、病蟲害輕重等多重因素。
張海清的麥子去年10月播種,今年5月28日開鐮,“播種時遇到幹旱,好不容易麥子種下去了,返青田管時又遇到疫情。”
“縣裡給我開了運送農資的綠色通行證,農技人員通過微信群及時提供信息,開具個性化的‘田管處方’。”張海清說,得益于政策“及時雨”,小麥保住了。
5月下旬以來天氣晴好,午季小麥各主産省相繼開鐮收割。截至6月4日17時,安徽、河南兩省已分别收獲小麥4049.6萬畝和6900萬畝,收獲進度分别達到94.2%和80.7%。
“疫情給今年小麥生産管理帶來巨大挑戰,除草、施拔節肥、防治赤黴病等全都不能耽誤,否則産量必将受創。”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董召榮說,“重重考驗之下,開鐮豐收着實來之不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