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渣是豫北安陽、豫中禹州、冀南邯鄲、魯西南等地區的特色小吃。其色微碧,呈半透明狀,觸之柔軟而有彈性,聞之濃香撲鼻,口感爽滑、筋道。深受大家的喜愛。其叫法不一,豫中地區叫焖子,其它地區叫皮渣的居多,其原料都是紅薯。在人們長期的勞作中,勤勞、聰明的農民将紅薯做成澱粉,然後用澱粉慢慢地發展制作成了粉條、粉皮或皮渣(焖子)。
皮渣的吃法有芙蓉皮渣、酥肉燴皮渣、酸皮渣、炒皮渣。在民間宴席上扣碗菜都是用皮渣作襯底,上面加上酥肉、黃焖雞塊,蒸熟後味道特别鮮美,從營養學的角度講,做到了葷素搭配。
當然其做法各地也有差異。手工皮渣制作工序之繁瑣,制作了紅薯澱粉晾幹後才能開始制作皮渣。北方農村一般臨近春節時才做,一是天冷易保存,二是家閑時制作正好趕上春節,走親訪友能做禮品用。下面讓我們來見識一下這個傳統而古老的過程吧。
↑↑紅薯洗幹淨後到粉坊磨成粉漿。
↑↑用籮過慮粉漿,粉漿經過沉澱到池子内。
↑↑粉漿凝固後就成了純紅薯澱粉,包在粗布包裡陰幹。
↑↑用擀面杖擀成粉面兒
↑↑粉面兒到篩中過慮
↑↑稱澱粉準備打粉芡。
↑↑在打粉芡的小盆中加水。
↑↑一邊打芡,一邊攪動,防粘到鍋底。沒有芡,再有天大的本事也漏不成粉條或皮渣滴。
↑↑把熟芡倒入攪拌粉面兒的大盆中。
↑↑倒入紅薯澱粉,多少芡加多少澱粉,這是有比例的。多了少了都漏不成粉條或皮渣。
↑↑手工攪拌。
↑↑大鍋内注水。
↑↑劈柴。
↑↑大堆的柴準備燒鍋。
↑↑加大火溫。
↑↑漏粉條或皮渣用的,俺們這兒叫“瓢”。
↑↑先試瓢,下條狀利落了就開始漏起來。
↑↑要不停用木棍攪拌,防粘到鍋底。
↑↑加和好的面,主瓢人要用手不停地拍打瓢,才能讓粉條均勻地下到鍋裡。
↑↑漏到差不多夠一面盆體積大小容納後,等粉條熟後再開始下一撥的開漏。
↑↑盆裡加入鹽、蔥花等調味料。
↑↑粉條熟後用大笊籬撈起來。
↑↑把熟的粉條導入另一盆裡。
↑↑還要不停地攪 ,讓調料均勻滲透到皮渣内。
↑↑凝固冷卻好的皮渣。
↑↑漏好的全是成品的皮渣。
↑↑俺們這兒農村喜事用皮渣做成的大鍋燴菜。
↑↑來一張特寫,這就是從鍋内盛到碗裡的成品菜。您喜歡不?
(田園鄉村原創,編輯圖文不易,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