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佛學,佛學裡面最核心的理論之一就是“緣起性空”,但很多人誤解了這句話,覺得一切皆空,沒有什麼東西是真實存在的,甚至覺得這個世界都是虛幻的,但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這樣,這句話背後的本質是什麼?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可以讓大家從科學的角度來理解佛學的真相。這本書就是由北京聯合讀創出品的《洞見》,其實這本書的英文名是直譯過來是“為什麼佛學是真的”,它的副标題是“從科學到哲學,打開人類的認知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被樊登、萬維鋼老師都推薦過,這本書的内容融合了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等不同學科,内容非常幹貨,也非常接地通俗。今天我們結合這本書的内容,來聊聊什麼是真正的“空”?佛學中“空”的内涵是什麼?
首先,“空”并不是說外界世界的事物根本不存在,一切都是虛幻的。佛學裡面的“空”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内涵是,我們所感知到的外在的世界是不真實的,是我們大腦二次構建的結果,不真實不代表不存在。第二層内涵是,所謂“性空”,是說外在事物并沒有本質,或者說沒有固定的本質,但沒有本質也并不代表事物不存在。
我們來看第一層内涵。我們所看到的世界,隻是大腦給我們構建之後的樣子,心理學上稱之為“自我的幻象”。你可以做一個小小的實驗,現在面對一面鏡子,仔細觀察你的左眼,在一段時間之後,眼睛不要離開鏡子,再觀察你的右眼。你有沒有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有什麼奇怪的現象?如果你将目光的焦點從左眼轉移到右眼,你在鏡子裡面,其實看不見自己的眼球移動過程。但實際上你的眼珠肯定在動,而你卻完全看不見。為什麼會這樣呢?
如果你觀察另外一個人看鏡子,那麼你會容易發現他的眼珠在動,而我們自己卻毫無知覺,這是因為大腦蓄意去除了我們在移動眼球時的視覺體驗。而實際上,我們每天中,被大腦抹去的時間大概有兩個小時,而且你對此完全不知道。
換句話說,我們所意識到的世界,我們覺得自己所感知到的世界,是經過我們大腦加工之後的,呈現給我們的,那大腦為什麼需要加工的呢?因為現實世界是三維的,但我們眼睛隻能接受到二維數據,大腦為了理解投射到眼球上的二維圖形,需要做一些加工,才能夠讓我們看清楚三維世界。而且我們大腦利用二維數據構建三維模型的能力很強,簡單來說,我們看到的樹木、天空、手裡的手機和面前的桌子是真實存在的,但是我們看到的并不是它們絕對真實的樣子,而是經過了大腦處理加工之後的。
第二層内涵是,“空”并不是沒有事物,而是沒有“本質”。或者說,外在的事物本來就是無意義和本質的,所有的本質和意義,都是人主觀賦予的。有句話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一切關于世界的意義都是我們強加上去的。我們看到世界的樣子,不僅被大腦處理過,而且還深受我們的情緒、價值觀、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
比如衣服可以禦寒、食物可以填飽肚子、樂善好施是一種美德。衣服、食物、行為的意義都是相對于人類而已的,有一個著名的伊索寓言說,相較于寶石,公雞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麥粒,寶石相對于人來說是珍貴的,但是卻對公雞一文不值,寶石的意義是被人所賦予的,并不是寶石本身所具有的。人類隻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認識世界,賦予了外在事物以不同的意義和本質。
心理學家保羅·布魯姆說:賦予事物内在本質的傾向,是一種“人類的共性”。
這種例子随處可見,比如有人花幾萬元買一件明星簽名球衣,這件球衣被注入“明星”和“稀缺”的本質。比如一枚婚戒能激發出的情感,往往是另外一枚一模一樣的戒指無法比拟的。我們有賦予任何事物意義和本質的本能,但實際上,“本質”正是佛學中“空”這個概念的核心,“空”的真正内涵是“沒有本質”。
所以,一方面,我們看到的世間萬物,并非他本來的樣子,而是大腦構建給我們的幻象;另一方面,我們所認識的世間萬物,也并沒有所謂的“本質”,都是人的思想賦予它們的。因此,從這兩個角度來看,我們确實也可以說:一切皆空,但這裡的“空”和大多數人理解得“沒有”是完全兩回事。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内容,請持續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