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在看《佛陀傳》的時候,看到了一句話“愛裡生苦”。
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忍不住思考,愛到底是什麼?什麼樣的行為才是愛呢?
我們好似很懂,我們也好似對自己對于愛的認知很笃定。
是啊,我們哪能不懂愛哪。
我們愛我們的父母;愛我們的伴侶;愛我們的孩子;愛我們的朋友。
在這裡我想跟大家讨論的是,我們的愛是否純粹?或者說我們是否真的會愛?
記得有一次,我的一個朋友對我說,她對她的丈夫很好,自己不舍的穿好的,可給丈夫買東西時卻毫不含糊,她每天照顧丈夫就像照顧兒子一樣,她和丈夫之間的親昵互動很少。
我很詫異,忍不住問到:“夫妻走到一起難道不是為了相互依靠,相互滋養嗎?我怎麼看到你單方面的一直在付出,在你的婚姻裡你覺得快樂嗎?”
朋友悠悠的回答到:“我覺得不快樂,但我想,我對他這麼好,終究一天會感動他吧。”
我不禁默然。
“你永遠感動不了一個不愛你的人,你也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這句話用在裡特别合适。
親愛的朋友,在上面的對話中,你們能夠感受到愛嗎?我猜大家感受更多的,會不會是以愛為名的交換呢?
與其說在無怨無悔的付出,不如說在變相的索取丈夫的愛。
那愛究竟是什麼?
&愛是了解
《佛陀傳》裡這樣解釋:你不了解便不能去愛,彼此不了解的夫婦,是不會相愛的;不了解的兄弟姐妹也不會相互愛護;父母子女沒有彼此的了解也很難互愛。
假使你想你所愛的人快樂,你一定要學習,去了解他們的苦惱與期望,當你了解他們,你便可以幫助他們舒解苦惱或達成願望,這才是真愛,如果你隻是單純的要他們跟随你的願望。而忽略了他們的需要,這絕對不是真愛,這隻是占有和支配别人的欲望以及試圖滿足自己的錯誤途徑。
我們再換一個場景,再對“愛”這個字多一些理解。
有一對夫妻在相互的怄氣,老公嫌老婆天天拿着手機,跟人聊天,就非常的不高興,老婆認為自己沒有錯,認為老公不理解自己,兩人互不相讓,互相生悶氣,結果夫妻關系進入了死氣沉沉的一種狀态。
不言而喻,這個過程裡夫妻雙方收到的都是指責與不滿的情緒。
他們或許都認為你愛我就應該理解我啊。
你愛我就應該理解我啊,大家可以細品一下這句話,這是愛嗎?這分明是在要,是在索取。
愛是給出是看見,“要”不是愛,是索取。
前面有講到,愛是了解。
如果我們把夫妻關系的重要性放在首位,如果我們心中有愛,我們會試着去了解對方的需求,了解對方生氣的原因,跟對方做一次有效溝通,去看見對方的情緒與内在的渴望。
而不是,不采取任何行動,隻坐在那裡等着要。
所有在親密關系中遇到分歧或者沖突的時候,你要問問自己,你究竟要的是愛與幸福呢?還是隻要對錯。
&了解的果實是慈悲。
當我們試着去了解對方,知道對方不喜歡你跟别人聊天,有可能因為他心中沒有安全感?有可能他太看重你和他的關系?他發脾氣,是不是在告訴你,他生氣了,他希望你看到?他又是不是通過跟你鬧别扭的方式在呼求你的愛呢?
當我們了解到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卸去防禦和攻擊,心中升起一份柔軟與慈悲,看到對方的脆弱,我們愛他,我們會不會選擇把愛給他,幫他赢回他自己的力量呢?
我想會的。
當你全然去體恤他人,理解他人的時候,你收獲也是理解。
想要什麼,就先學會給出什麼,這就是能量場上同頻共振的原理。
在愛他人的部分我們要學會愛,這需要我們具備有甄别什麼是愛,什麼是索取的能力。
那你有可能會問,我不會愛怎麼辦?我沒有共情的能力,沒有溝通的能力怎麼辦?
當我們腦海中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可以自問一下:
我們是否真正懂得的愛自己?
什麼是愛自己?
愛的含義的是一樣的,就是全然的給出,愛自己就是像愛别人一樣,對自己多一些了解,多一些慈悲,感受一下自己心酸、難過、悲傷後面的需求是什麼?
當我們看清我們這些情緒背後的動能,慢慢我們就學會了愛自己,接納了自己的不完美。
這時我們才有能力去愛别人,才有能力接納别人。
愛這個話題,太廣泛,我在這裡隻講了伴侶之間的那種愛。
佛陀講的愛裡生苦,是說執欲之愛會帶來痛苦煩惱;慈悲之愛能帶來平和與幸福。
我們再次回顧一下,什麼是愛?
了解 慈悲=愛
在面對别人受苦的情形時,給予慈悲的愛可以供給我們做出正面反應的能量,而基于執欲愛則隻會制造一些憂慮和痛苦。慈悲實在是最有效的行動的能源。慈悲是有必要的,慈悲所産生的是一種有能力幫助别人的痛苦,任何不能體會他人痛苦的人,根本不屑為人。慈悲是了解的果實。
願我們每個人都會去愛,也會接受愛。
2021.5.26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