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家人在一起,過一個團圓年,
就是人間最大的幸福。
作者:洞見Leyla
俗話說,百節年為首。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長久以來,無數名人大家在這天提筆落墨,寫下對新年的感觸與回憶。
那些煙火氣下的文字,承載着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希冀。
今天且随晚君,走進7位名家筆下的春節,感受最濃的年味,品味最深的情誼。

1

魯迅
《祝福》
“我在蒙胧中,
又隐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
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
夾着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
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适。
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
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
魯迅在寫《祝福》的時候,正逢時局變換。
生活的壓力,百姓流離的辛苦,封建禮教對人們的迫害……一一壓在魯迅的心頭。
這一年,他一邊執筆控訴黑暗,一邊為了生計奔波勞碌,身心疲憊到了極點。
唯有春節時分,回到家鄉,聽到熟悉的爆竹聲響徹了街道,才讓他的靈魂稍稍得到舒展。
《隅》中說:“當四周彌漫着無盡的喧嚣,我們需要為内心,留一片栖息之地。”
剛剛過去的一年,也許你也為了碎銀幾兩披星戴月,為了家人溫飽四處奔波。
勞累了許久,不妨趁着春節的機會,給自己留一點小憩的時間。
停一停追逐的腳步,緩一緩緊繃的心弦。
清空内心的負面情緒與煩惱,節後才能更好地重新出發。


2

孫犁
《記春節》
“年歲越大,歡樂越少。
前幾年,每逢春節,
我還買一挂小鞭炮,
叫孫兒或外孫兒,拿到院裡放放,
我在屋裡聽聽。
自遷入樓房,連這一點高興,也沒有了。
今年春節,三十晚上,我八點鐘就躺下了。
十二點前後,鞭炮聲大作,醒了一陣。
歡情已盡,生意全消。
确實應該振作一下了。”
小時候每到過年,内心就好像被打了一針興奮劑,有着說不出的快樂。
夥伴們聚在一起放鞭炮、穿新衣,甚至收到普普通通的一粒糖,就樂得開懷大笑。
長大之後,反而越來越害怕過年。
人情往來的困擾,費盡錢财的辛酸,被别人指指點點的無奈……無一不是困住我們的牢籠。
就像孫犁說的那樣:“年歲越大,歡樂越少。”
但無論生活有多麼艱難,也要打起精神,讓自己開心起來。
因為新春之際,你的一個笑容,就可以給全家帶來歡樂;你的一句祝福,就能讓親朋發自内心的愉悅。
春節假期,給家人最好的禮物,就是你積極、圓滿的情緒。
凡事多笑笑,家人之間才會和睦,家才會成為幸福的歸處。


3

冰心
《童年的春節》
“過年的前幾天,最忙的是母親了。
她忙着打點我們過年穿的新衣鞋帽,
還有一家大小半個月吃的肉。
因為那裡的習慣,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豬賣肉的。
我看見母親系起圍裙、挽上袖子,
往大壇子裡,
裝上大塊大塊的噴香的裹滿‘紅糟’的糟肉。
還有用醬油、白糖和各種香料煮的鹵肉,
還蒸上好幾籠屜的紅糖年糕。
當母親做這些事的時候,
旁邊站着的不隻有我們幾個饞孩子,
還有在旁邊幫忙的廚師傅和餘媽。”
有人說,春節是關于母親的節日。
平日裡操勞的母親,在這幾天更加忙碌。
她奔波在廚房裡,為家人安排了一場又一場味覺盛宴。
每每有客人來臨,母親就更是自顧不暇。
她想盡辦法做出可口的食物,即便手一次次地被燙傷,眼一次次地被熏出淚水。
但隻要看到家人們吃飯時的笑顔,所有的辛苦都會被她忘諸腦後。
所以啊,在這個春節假期,别忘了跟媽媽說一聲“謝謝”。
謝謝她為了家庭的付出,謝謝她為了我們受盡辛苦。
隻要些許寬慰,就能為母親帶來無盡的幸福。


4

梁實秋
《北平年景》
“吃是過年的主要節目。
年菜是标準化了的,家家一律。
一鍋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
加上粉絲又是一碗,加上山藥又是一碗。
大盆的芥末墩兒,魚凍兒,内皮辣醬,
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夠。”
中國人所有的慶賀儀式,都離不開吃食。
春節更是如此。
除夕這天,家人圍坐,赴一場熱鬧的家宴。
桌上擺着數道最可口的飯菜,尋常煙火裡,藏着春節綿長的溫柔。
《舌尖上的中國》中有這麼一段話:
“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多麼不由自主。
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在舌尖上提醒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人與食物,總在記憶的脈絡中互相纏繞,每種食物,都承載着濃濃的愛意。
新春佳節,記得和家人吃一頓和和氣氣的年夜飯。
看家人笑臉盈盈,就不再畏懼前路辛苦。

5

豐子恺
《過年》
“年底這一天,是準備通夜不眠的。
店裡早已經擺出風燈,插上歲燭。
吃年夜飯的時候,
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祝來年人丁興旺。
吃飯碗數,不可成單,必須成雙。
如果吃三碗,必須再盛一次,
哪怕盛一點點也好,總之要湊成雙數。”
俗話說“三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
在地大物博的中國,南北氣候的差異造就了不同的過年風俗。
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邊看電視邊包餃子。
在南方,一家人吃過年夜飯後便圍爐而坐,嗑着瓜子,邊吃邊聊,訴說着一年來的辛酸苦辣。
而豐子恺的老家,更有着“吃飯碗數,不可成單,必須成雙”的新春規矩。
不論是哪種風俗,都承載着新年最美好的意義。
新的一年,和家人一起貼一貼對聯,賞一賞煙火。
最簡單的幸福,就藏在最凡俗的細節之中。


6

沈從文
《憶湘西過年》
“我生長家鄉是湘西邊上,
一個居民不到一萬戶口的小縣城。
但是獅子龍燈焰火,
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卻極著名。
逢年過節,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燈。
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燈’,
隻是全城敲鑼打鼓各處玩去。
十三到十五叫‘燒燈’,
主要比賽轉到另一方面,
看誰家焰火出衆超群。”
春節,總是能如晨鐘暮鼓般,喚醒每一個遊子對家鄉最深的眷戀。
正如這一年的沈從文,客居他鄉,隻能從筆墨中回憶起故鄉的新春。
幾十年後的我們,交通越來越便利,出行越來越便捷。
但生活的壓力、工作的繁忙,總會扯住人的腳步,讓一部分人無法歸家。
也許此刻的你,還坐在燈火通明的辦公室裡加班加點,還在為了工作的瑣事來回周旋。
但再忙再累,也要記得給家人打一通電話。
道一聲關心,叙一叙感情。
距離即便相隔千裡,隻要心連在一起,便是團圓。


7

老舍
《北京的春節》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
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
臘月和正月,
在農村社會裡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
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
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
過了燈節,天氣轉暖,
大家就又去忙着幹活了。”
春節之後,就是開工。
學生們提起書包奔赴學校,大人們也回歸職場開始了新一年的打拼。
即便心裡有諸多不舍,也隻能匆匆趕赴高鐵,和假期做一個告别。
沒辦法,成年人的世界,孩子教育,父母養老,無一不需要真金白銀。
我們遠離家鄉,我們四處流離,為的不過是碎銀幾兩,不過是三餐有湯。
所有奔波和辛苦,都是為了家庭的安穩,生活的底氣。
你要相信,今天咬牙堅持的日子,都會化作明天無限的榮光。
因為上天,從來不會虧欠一個流淚又流汗的人。
所有的付出,都不會被辜負。
所有的努力,終将得到回報。

▽
過年的習俗看似繁多,但歸根結底,它的指向也隻有一個:家。
和家人在一起,過一個團圓年,就是人間最大的幸福。
點個贊吧 ,在這個溫暖的節日裡,珍惜人間煙火,與家人同樂同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