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根清淨”方可習禅悟道,比喻插秧時洗淨秧根可以有利于秧苗成長,令人拍案叫絕。“六根”一詞,源出佛典,指眼、耳、鼻、舌、身、意。它們分别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佛家認為,人要修行、得道,就是要使自己内在的“六根”不被外面的“六塵”污染,時時保持自性的清淨。
——王充闾
心性觸事而明
開悟詩
靈雲志勤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靈雲志勤禅師,約9世紀時在世,是沩山靈祐禅師的弟子。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見道詩。關于詩的本事,大體是:靈雲志勤初在湖南沩山學道,久未開悟,一日出行見桃花灼灼,因而悟道,平生疑處,一時消歇,遂有此作。
詩中形象地叙寫了他求道、開悟的曆程。詩僧說,三十年間,我像古籍中記載的尋覓神器幹将、莫邪那樣,一直扮演着“尋劍客”的角色,不知見過多少次“落葉”(秋)、“抽枝”(春),節序交替的情景了。直到有一天,蓦然見到桃花怒放,灼灼其華,佛性禅心,随緣而起,這才得以開悟,達到了所謂“直顯心性,觸事而明”的境界。這個時候,也隻有這個時候,才真正感到像寶劍在握那種的實實在在,再也毋庸置疑了。
禅悟是心性的感受,它并非哲學,并非思想、學術,也不是思辨的推理認識;而是個體的直覺體驗,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就是說,要靠日常行事來體現,由生命體驗來提升。當代著名哲學家李澤厚先生指出,禅宗的“悟道”,“不離現實生活,可以在日常經驗中,通過飛躍獲‘悟’,所以,它是在感性自身中獲得超越,既超越又不離感性。一方面,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因為它已是一種獲得精神超越的感性;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精神超越,因為這種超越常常要求舍棄、脫離感性。禅宗不要求某種特定的幽靜環境,或特定的儀式規矩去坐禅修煉,就是認為任何執着于外在事物去追求精神超越,反而不可能超越,遠不如‘無所住心’”。
佛學專家指出:曆代高僧大德開悟的途徑、開悟的契機,因人而異,千差萬别。“有言下薦得,有從緣悟得,有讀經明得。就中以從緣悟得,得力最大。因為從緣悟得,需要有長期的修行作基礎,是量變到一定的程度而發生的質變,而且完全是無心而得。因此,一旦悟得便永不退失。”
比如,香嚴智閑禅師,鋤田時偶然拾起一塊瓦片,随手一擲,瓦片落到竹子上,發出聲響,他遂從中悟道。還有,無盡藏比丘到各地遍參,回來後,在庭院中笑拈梅花,終于開悟。而靈雲禅師則是目睹桃花盛開,即得悟道。他們開悟的契機差異很大,但有一點相同,就是長時間的修行為一朝開悟打下了底子。看似偶然,實有必然。這裡揭示了平日積累與一時開悟的辯證關系,所謂“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日”。
靈雲禅師正是有了三十年的苦修基礎,才能從花開花落、自然界盛衰更替中,領悟到世事變遷和色空、有無的關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從而對過去所學得的“空非真空,空為妙有,色非實有,色為空無”的禅理,有了真切的理解。
詩中理趣、意蘊豐富,而且詩情濃郁,意象超拔,形象鮮明。
禅悟人生
插秧歌
契此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契此,是唐末暨五代高僧。常杖荷布袋,四境化緣,人稱“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身農家,人雖矮小,身體卻很強壯,是幹農活的一把好手,插秧又快又好,一口氣能插上數十畝田。有人請他談插秧感想,他随口吟出一詩,即此《插秧歌》。
作者說,手裡拿着青秧,低着頭一把把地插向田間。這時候,心頭沒有任何私心塵念,不經意間,發現水中映出一片明淨的藍天,原來,竟是别有洞天。正是在一步步後退着插秧時節,才能看到滿田盡是青青的秧苗。于是,恍然解悟:“退步原來是向前!”說的是插秧,實際上遠遠超越了這一物象,而深蘊着哲理禅思。
詩中借農夫插秧說明人生悟道之理。應該說,禅機中的哲理,原本是深奧難懂、不易解說的。可是,在這裡卻講得生動活潑,饒有情趣。按普通常識,望天都要擡頭,作者卻說“低頭便見”;見什麼?水中的天光雲色。按普通常識,都是邁步向前,這裡卻說“退步原來是向前”,并且講得頭頭是道——看着是後退,實際上卻是前進;這種退步,不是消極的倒退,而是積極的轉進。詩中比喻手法,也運用得十分圓妙。
第三句以“六根清淨”方可習禅悟道,比喻插秧時洗淨秧根可以有利于秧苗成長,令人拍案叫絕。“六根”一詞,源出佛典,指眼、耳、鼻、舌、身、意。它們分别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佛家認為,人要修行、得道,就是要使自己内在的“六根”不被外面的“六塵”污染,時時保持自性的清淨。
選自王充闾《千古詩心一趣通》,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End -
王充闾《千古詩心一趣通》丨陶淵明:此心自在悠然
葉嘉瑩丨席慕蓉:如何與詩相遇
推 薦 閱 讀
王充闾《詩外文章——文學、曆史、哲學的對話》
人民文學出版社
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
多重視角研索深思
情趣盎然的藝術空間
上起先秦、下及近代,作者對具有代表性的哲理詩進行了賞評、剖析。每詩一文,寫成近五百篇随筆。依托哲理詩的古樹,綻放審美鑒賞的新花,創辟一方嶄新的天地。在準确理解古籍的前提下,作者努力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其取徑是:采用散文形式、文學手法,交代事實原委,展現人物精神風貌,盡量設置一些張力場、信息源、沖擊波,使其間不時地躍動着鮮活的形象、生動的趣事、引人遐思的叩問;為了增加情趣、吸引讀者,廣泛聯想,征引故實,取譬設喻,堅持抽象與具象結合;遇有細節勾勒、形象刻畫,都盡量做到出言有據。即便是運用知性和理性結合的手法,也堅持從明确的思想認識和清晰的邏輯關系出發,選用清通暢達的性情化、個性化語言,盡量增強作品的表現力與可讀性;在這裡,說理應是一種恰到好處的點醒,有時是抒情、叙事的必要調劑;這種理往往來自生活的感悟,帶有個性色彩。
王充闾《千古詩心一趣通》丨人民文學出版社
首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中國好書”榮獲者
當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闾
解讀一百八十多首哲理詩
與古人進行心靈對話
我們讀古詩,不要說“靜裡玄機”砉然勘破,心神頓時為之一快;即便是尋覓到一個嶄新的視角,發掘出三兩個有趣的問題,開啟了意義的多種可能性,那種被激活、被照亮、被提升的感覺,也都是一種切理餍心的美的享受。《千古詩心一趣通》帶給讀者的,就是這樣一些美妙的閱讀感覺和啟迪。作者以散文家而兼詩人的獨到的情思和潇灑的筆緻,對于萬口傳誦的這些曆代哲理詩代表作,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暢懷适意地表達出對曆史、現實、世事和人生等諸多方面的識見。讀者一編在手,在獲得審美享受的同時,對于拓寬藝術視野和提高精神境界都将大有裨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