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鮮卑鼎盛時期

鮮卑鼎盛時期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0 06:16:09

鮮卑鼎盛時期?前文因為有很多錯誤及遺漏,所以特此修訂,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鮮卑鼎盛時期?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鮮卑鼎盛時期(鮮卑侯氏最全面解析)1

鮮卑鼎盛時期

前文因為有很多錯誤及遺漏,所以特此修訂。

說是最全,其實有些勉強。很多内容雖有參考,但本文卻沒有提及,比如《北朝胡姓考》、《侯景的氏族及相關問題》、《<顯祖嫔侯骨氏墓志銘>非僞辨》等,展開來說,内容非常多,不利于閱讀。雖然如此,本文參考的内容以及考慮的方面一定是目前最多的,對于研究鮮卑侯氏以及研究鮮卑姓氏有一定的幫助。鮮卑侯氏中唯有侯景的記載是比較全面的,《梁書》、《南史》、《資治通鑒》等書的内容加在一起達三萬餘字,因此,本文仍從侯景開始談起。

一.侯景和同姓的關系

《南史·侯瑱傳》載:“巴西充國人,世為西蜀酋豪”、“侯景以瑱與己同姓,托為宗族,待之甚厚。”《資治通鑒·梁紀》載:“景以安北将軍夏侯夔之子譒為長史,譒遂去夏稱侯,托為族子。”兩者說明侯景為漢人無論真僞,在當時他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了。《侯肇墓志》說:“上谷人,沛國夏侯嬰之胤。”夏侯氏和侯氏在當時應該有某種血緣上的共識。

《關東風俗傳》:“文宣之代,政令嚴猛,羊、畢諸豪,頗被徙逐。至若瀛、冀諸劉,清河張、宋,并州王氏,濮陽侯族,諸如此輩,一宗将近萬室,煙火連接,比屋而居。獻武初在冀郡,大族猬起應之。侯景之反,河南侯氏幾為大患,有同劉元海、石勒之衆也。凡種類不同,心意亦異,若遇間隙,先為亂階”。《梁書》、《南史》、《資治通鑒》都僅說高澄和高洋殘忍殺害了侯景的妻子和五個兒子,并無殺害“濮陽侯族”的記載。書籍中侯景所用的侯姓人唯有侯子鑒,由此可知,侯景和濮陽侯族的聯系并不密切。“河南侯氏幾為大患”應該說的是侯景差點颠覆了漢人的政權。

侯安都,始興曲江人,為郡著姓。 《侯安都德政碑》:“濮水盛其衣簪,滎波分其緒秩,仁義之道夷門美于大梁;儒雅之風,司徒重于強漢”。由此可見,在當時濮水是漢人身份的象征。類于此,我的理解是“濮陽”當指濮水之陽。再由侯景被封為濮陽郡公、上谷郡公來看,侯景對漢人身份的确定是非常強烈的,也說明統治者對其漢人身份也是默許的,否則當封和代郡相關的爵位才是。

二.侯景渴望漢人身份

《梁書·侯景傳》:“景又矯诏自進位為相國,封泰山等二十郡為漢王。”

《梁書·侯景傳》景又矯诏曰:“惠、懷失禦,胡塵犯跸。遂使豺狼肆毒,侵穴伊、瀍;猃狁孔熾,巢栖鹹、洛。自晉鼎東遷,多曆年代,周原不複,歲實永久。……我大梁膺符作帝,出震登皇。……相國漢王,上德英姿,蓋惟天授。”

翻譯:周惠王、周懷王丢失王權,胡人大舉侵犯。于是就使得豺狼肆行暴虐,荼毒生靈,侵占伊、瀍;匈奴十分猖獗,占據鹹、洛。自從晉都東遷,經過了許多年代,中原廣大的土地沒有收複,歲月已很長久。……我大梁接受天命,在東方登上帝位。……漢王有崇高的美德、英俊勇武的風姿,是上天授予大梁的财富。

《南史·侯景傳》:“(景)自加九錫,漢國置丞相以下百官……以漢司徒侯霸爲始祖,晉征士侯瑾為七世祖”。

《梁書·侯景傳》:“景報書曰:今魏德雖衰,天命未改,祈恩私第,何足關言。……方欲苑五嶽而池四海,掃夷穢以拯黎元。……為君計者,莫若割地兩和,二分鼎峙,燕、衛、晉、趙足相奉祿,齊、曹、宋、魯悉歸大梁,使仆得輸力南朝,北敦姻好,束帛交行,戎車不動。仆立當世之功,君卒祖祢之業,各保疆界,躬享歲時,百姓乂甯,四民安堵。”

翻譯:侯景回信說:“如今魏雖然衰微,但是天命并沒有更改,卻要我到你們私人府第去祈求恩惠,太荒謬了。……我正想使五嶽成為皇家的園林,使四海成為護城河,掃盡夷族的污穢,拯救天下的百姓……我為你考慮,你不如割地議和,鼎足二分天下,燕、衛、晉、趙歸你,足夠供你享受,齊、曹、宋、魯全歸大梁,讓我能為南朝盡力,督促勉勵與北朝通婚友好,交相往來,停息戰争。我為當代立下功勳,你長久保有祖先的基業,各自守住自己的疆界,聽憑你一年四季安享清福,百姓得到安甯,士農工商都安居樂業。”

從侯景自稱“漢王”、建立“漢國”、以侯霸為始祖、對四夷的态度等來看,侯景是以漢人自居的。

三.從記載看鮮卑侯氏

《獻文皇帝嫔侯骨夫人墓志》(503年刻):“夫人本姓侯骨,其先朔州人,世酋部落。其遠祖之在幽都,常從聖朝,立功累葉。祖俟萬斤,第一品大酋長。考伊莫汗,世祖之世,為散騎常侍,封安平侯,又遷侍中尚書,尋出鎮臨濟,封曰南郡公。孝文皇帝徙縣伊京,夫人始賜為侯氏焉。”

《文成皇帝南巡之頌碑》:“甯南将軍、殿中尚書、日南公斛骨乙莫幹,……侍中、安南大将軍、殿中尚書。”記載的是公元461年,北魏帝王文成皇帝拓跋浚東出平城,巡視太行山東麓諸州,返經靈丘時的“刊石勒銘”。

《揭秘靈丘——文成皇帝南巡之頌禦射碑》:“殷憲先生認為南巡碑文作為信史,可訂正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如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中,認為《顯祖嫔侯骨氏墓志》之志主侯夫人祖第一品大酋長俟萬斤、父散騎常侍、侍中、尚書、日南公伊莫汗皆不見于史籍,且孝文遷洛後改為侯氏的是‘胡古口引氏’而非侯骨氏,得出‘考之史籍,知系僞造’的結論。殷先生則從《南巡碑》陰,‘甯南将軍殿中尚書日南公斛骨乙莫幹’,獲知斛骨、侯骨為音近而異譯,伊莫汗與乙莫汗,也是同音異譯,足證侯夫人之祖與父的身份及其真實性,遂知‘侯志’真而不僞。更知《魏書·官氏志》記‘獻帝以兄為纥骨氏,後改為胡氏’有誤。”

為什麼《魏書·官氏志》記載鮮卑侯氏姓“胡古口引氏”呢?原因不得而知。不妨看看對《魏書·官氏志》的評價再說。《魏書》的撰成,在北齊統治集團中卻掀起了一陣陣軒然大波。有人說,《魏書》“遺其家世職位”;有人說,“其家不見記載”;也有人說,《魏書》記事“妄有非毀”,等等,一時間鬧得“群口沸騰”。這場風波對當時和後世都産生了不小的影響,一是北齊皇帝高洋、高演、高湛都相繼過問此事,在十幾年中魏收兩次奉命對《魏書》作了修改。

由此可見,《魏書》的撰寫被高洋、高演、高湛高度幹預,并“奉命”修改,侯景之亂,造成北齊境内鮮卑侯氏的地位岌岌可危,能活命就不錯了,不可能像其他貴族一樣,對魏書有所要求,更何況高氏對此書嚴加“管理”呢?而“胡古口引氏”前兩字正是“胡古”、“護骨”,發音和斛骨并無差異,因此,這些都是“音近而異譯”的結果。

搞清楚了“侯骨”、“斛骨”、“胡古”的關系以後,我們且看其他鮮卑侯氏的記載。《南史·侯景傳》說:“景曰:前世吾不複憶,唯阿爺名摽,且在朔州。 ”侯景之父在朔州,說明侯景是朔州人,而侯夫人也出自朔州,說明侯景和侯夫人的來源相同。到侯景時,侯氏已經衰敗或者侯景是此部族中比較寒微的支系。

《魏書·官氏志》記載:“獻帝時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以兄為纥骨氏,後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次兄為拓跋氏,後改為長孫氏。弟為達奚氏,後改為奚氏。次弟為伊婁氏,後改為伊氏。次弟為丘敦氏,後改為丘氏。次弟為侯氏,後改為亥氏。又命叔父之胤為乙旃氏,後改為叔孫氏。又命疏屬曰車焜氏,後改為車氏。凡與帝室(元氏)為十姓,是此十姓皆魏室之宗族也。”

近年在山西省文水縣發現《元貞墓志》、《元華墓志》等元氏墓志多個。兩者都說:“帝系之胤也。始纥骨昆季之七及侄之三,興天下之炎炎,因命十氏,即纥骨氏之仲弟也。”昆季意為兄弟。仲弟意為二弟。這段話的意思是纥骨氏兄弟七人及侄子三人被命成十氏,元氏是纥骨氏的二弟。由此可見,《官氏志》這段文字至少存在三大錯誤。一,在《官氏志》中元氏排行四,在墓志中卻排行二;二,《官氏志》說了八個兄弟,而墓志裡卻是七個;三,車焜氏并非纥骨氏的侄子。據史籍,改長孫氏的為拔拔氏,據墓志,長孫氏并非元氏之兄,從而,拔拔氏不同于拓跋氏。姓氏書籍認為侯氏應為俟亥氏,但帝室十姓無意寫錯的概率非常小,三種可能性,一是諱筆(帝王重壓下奉命修改);二是《魏書》作者不清楚(否則也不會出現這麼多錯誤);三是事實就是如此(不太可能)。《官氏志》這段文字的嚴謹性實在太差了,細思極恐。

《姓纂》說:“後魏獻帝與淑(鄰)長元(兄)匹麟為纥骨氏,十代孫紹右司員外,天授中诏改姓元氏。”元貞和元華墓志提及纥骨而非元氏,可能是由纥骨氏改元氏的一支。說明目前元氏中有一小部分人和鮮卑侯氏的基因比較接近。爾朱榮殺害北魏宗室2000多人,高澄殺了東魏幾十個元氏,北齊時,高洋殺光北齊的700多個元氏,目前元氏中鮮卑後裔應該較少。

“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說明本身就存在纥骨氏部落,拓跋氏之兄被委派統領纥骨氏部族而已,因而纥骨氏後裔應該至少有兩種基因,一是拓跋皇室基因,二是自身部落的基因。否則一百年“濮陽侯族”不可能壯大到幾萬人。因此才有侯骨氏和拓跋氏的聯姻關系。如侯夫人、侯剛、侯龍恩等。

可以肯定的是鮮卑侯氏并非“羯族”。《魏書》說:“羯胡石勒,字世龍,小字匐勒。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黨武鄉羯室,因号羯胡。”鮮卑侯氏并非來自“羯室”,“濮陽侯族”有幾萬人,也不符合羯胡特征。羯到最後形容“胡”人罷了。甚至有人相信侯景殺光王謝豪族之說,《資治通鑒》說“(景)收朝士、王侯送永福省”。侯景還重用了一些王、謝貴族,侯景接納了王僧辯及部衆的投降,後來就是王僧辯背叛并帶人推翻侯景的。有些内容,會另文讨論。

《魏書·高車傳》:“其種有護骨氏”,《隋書·鐵勒傳》:“鐵勒有纥骨部”,鐵勒即高車,因此,纥骨即護骨。《姓氏略考》說:“纥骨姓源于敕勒族,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高車族卑纥骨氏部落,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東晉十六國時期,駐牧于代北地區(今河北蔚縣以西、山西外長城以南原平、五台山東北一帶)的鮮卑族中有一纥骨氏部落,亦稱斛骨氏、侯骨氏、或稱胡古口引氏,為隸屬于代北鮮卑拓拔部的一個族群。”長兄統領纥骨氏,也說明纥骨在當時地位很高。

北魏鮮卑人名、官名、部族(氏族)名在翻譯為漢語時常會出現音近、音同的不同用字,如柔然與蠕蠕、芮芮,丘穆陵與丘目陵,伏鹿孤與步六孤,勿忸于與萬紐于,馮熙與馮莎之類,但決不能認為其中一個為标準,其他不同譯法為誤譯。

四.從侯伏侯看鮮卑侯氏

到目前為止,對于“侯骨”已經沒有太多要說的了,除了“侯夫人”及其父外,史書并未見此叫法了。侯伏侯倒是鮮有記載。

侯伏侯又叫“侯伏”、護佛侯,很顯然侯伏侯和護佛侯又是“音近而異譯”,而侯伏和侯骨也同樣如此,整個鮮卑侯氏都是來自同一部族。

《魏書·太祖紀》說:“護佛侯部帥侯辰、乙弗部帥代題叛走。諸将追之,帝曰:‘侯辰等世修職役,雖有小愆,宜且忍之。當今草創,人情未一,愚近者固應趑趄,不足追也。’”“世修職役”和“常從聖朝”是同一個意思。

《周書·賀拔嶽傳》說:“醜奴聞之,遂以為實,分遣諸軍散營農于岐州之北百裡細川,使其太尉侯元進領兵五千,據險立栅。”

《周書·劉亮傳》說:“普泰初,以都督從賀拔嶽西征,解岐州圍,擊侯伏侯元進、萬俟道洛、萬俟醜奴、宿勤明達及諸賊,亮常先鋒陷陣。以功拜大都督,封廣興縣子,邑五百戶。”

由護佛侯部的統帥叫侯辰,侯伏侯元進又叫侯元進來看,侯伏侯和漢姓侯的發音是非常接近的,事實也是如此,侯骨和侯伏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由此可見,鮮卑侯氏改漢姓是根據相同或相近發音而來的。

《隋書·經籍志》載:“魏氏遷洛,未達華語(漢語),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語(鮮卑語)譯《孝經》之旨,教于國人(鮮卑人),謂之《國語孝經》。”《經籍志》還載有:“《國語》十五卷,《國語》十卷,《鮮卑語》五卷,《國語物名》四卷(後魏侯伏侯可悉陵撰),《國語真歌》十卷,《國語雜物名》三卷(侯伏侯可悉陵撰)等。”

《新唐書·禮樂志》記載:“貞觀中,将軍侯貴昌,并州人,世傳北歌,诏隸太樂。”《舊唐書·音樂志》記載:“開元初,以問歌工長孫元忠,雲自高祖以來,代傳其業。元忠之祖,受業于侯将軍,名貴昌,并州人也,亦世習北歌,元忠之家世相傳如此,雖譯者亦不能通知其辭,蓋年歲久遠,失其真矣。”

《塞北文化》中說,“鮮卑屬東胡族系,它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中的蒙古語族。羯胡并非東胡族系,乃西域種族。”如果侯伏侯可悉陵、侯貴昌為羯族,就不會精通鮮卑音樂、鮮卑語言和文字。類此,我們請美國人來翻譯《道德經》、《論語》等經典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拓跋素的長子就叫拓跋可悉陵,可悉陵也是一個鮮卑名。

《賀屯植墓志》說:“其先侯姓,……賜姓賀屯氏。”《周書·侯植傳》說:“賜姓侯伏侯氏,又賜姓賀屯。”《周書》有柱國大将軍侯伏侯龍恩(~572)、開府大将軍武平公侯伏侯萬壽(~572),是侯植(505-563)的族兄弟。

談到侯伏侯和侯骨、賀屯的關系問題,需要補充一下,個人認為之所以有不同的發音,是因為鮮卑有很多不同群體,如拓跋、慕容、宇文等,各部族之間發音有些差異,導緻翻譯也有些不同。如《侯植傳》說侯植先被賜予侯伏侯,後被賜予賀屯氏,但是《賀屯植墓志》僅說賜予賀屯氏,由此可以認為侯伏侯即賀屯,例如,比侯植晚去世的族兄弟侯龍恩、侯萬壽稱為”侯伏侯龍恩“、”侯伏侯萬壽“,而不言賀屯,結合墓志和這個記載可知,賀屯理當為侯伏侯在其他族群中的不同譯音,再者,除了侯植以外,沒有其他鮮卑為賀屯氏的記載。

五.其他記載

《賀屯植墓志》說:“其先侯姓,漢司徒霸之後,……太祖文皇帝以公忠效累彰,宜加旌異,爰命史官,賜姓賀屯氏。時推姓首,實主宗祀。”《周書·侯植傳》說:“為州郡冠族,賜姓侯伏侯氏,又賜姓賀屯。”

《侯剛墓志》:“公諱剛,字乾之,上谷居庸人也。其先大司徒霸。”《魏書·侯剛傳》:“侯剛,字乾之,河南洛陽人,其先代郡人也。”和侯景有三點是相同的,一是都認侯霸為始祖,二都是朔州人。三是侯景的後裔侯法懲和侯剛後人侯僧伽都認上谷。

《南史·侯景傳》說:“景曰:前世吾不複憶,唯阿爺名摽,且在朔州。 ”這段文字說明侯景和侯夫人一樣,都是朔州人。

《魏書·侯淵傳》:“侯淵,神武尖山人。機警有膽略。肅宗末年,六鎮饑亂,淵随杜洛周南寇。後與妻兄念賢背洛周歸爾朱榮。”神武尖山在山西朔州,而侯剛為代人,侯夫人、侯景等為朔州人,因此,綜合這些記載不難得出鮮卑侯氏相對明确的位置。《南史·侯景傳》說:“魏之懷朔鎮人也”,《梁書》模糊的說:“朔方人,或雲雁門人”,由此可知,雁門更為确切一些。

六.總結

上谷自南北朝以及唐宋以來,一直是侯氏最推崇的郡望,都認為自己來自上谷,上谷郡為燕國北長城的起點。其地北以燕山屏障沙漠,南擁軍都俯視中原,東扼居庸鎖鑰之險,西有小五台山與代郡毗鄰,彙桑幹、洋河、永定、妫河四河之水,踞桑洋盆地之川。後又屬于五胡十六國中的後趙、前燕、前秦、後燕諸朝,上谷郡轄地範圍幾經變化。南北朝時期。北魏以後上谷郡與沮陽縣從記載中消失。上谷郡城自戰國燕昭王時始設,一直到北齊末居遭受突厥多次摧殘,無複人迹,期間上谷人也多次僑居,共經10個封建王朝。

魚豢《魏略》說:“鮮卑檀石槐分其地為中東西三部,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接夫餘、貊為東部,二十餘邑,其大人曰彌加、阙機、素利、槐頭。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為中部,十餘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為大帥。從上谷以西至敦煌,西接烏孫為西部,二十餘邑,其大人曰置鞬、落羅、日律、推演、宴荔遊等,皆為大帥,而制屬檀石槐。”由《魏略》可知,在三國時期上谷就為鮮卑的一部分,上谷侯氏和鮮卑雜處是難免之事,繼而鮮卑化也是很正常的。

除上述外,魏晉南北朝時期上谷的侯氏人物還有侯龛、侯欣、侯景海、侯愔、侯子欽、侯掌等。《侯愔墓志》說:“曾祖龍骧将軍代郡太守”,《侯仁恺墓志》說:“人物光于燕世”,《侯忻墓志》說:“秦昭王滅周,徙居燕代,遂為著姓”,《侯忠墓志》說:“文疏上谷,嬴派大梁”,此類墓志較多,由侯忻和侯忠的墓志可知,侯氏遷到燕代較早,可追溯到戰國末期。再如,在西漢初就有代國丞相侯敞,西漢邊将車騎将軍侯應、遼西太守侯安、遼東太守侯猛、玄菟太守侯玄嗣、上黨太守侯某,前燕大将侯青,以及侯龛、侯掌,等等。因此,鮮卑侯氏是漢化的鮮卑,還是鮮卑化的漢人比較難辨,或者是兩者的融合。

分子人類學慢慢的補充到了民族、曆史、地理、姓氏等學科的研究中,各種研究都不是孤立的,沒有曆史、地理等研究基礎,隻憑為數不多的基因去解讀曆史、地理、民族等是偏頗的,難免出現大量錯誤。隻有相互結合,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時間倉促、錯誤和遺漏在所難免,請讀者見諒并提出寶貴意見。

作者:侯孝岩

日期:2023年1月22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