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坪羌寨分老寨和新寨。老寨子現在主要用來旅遊參觀,村民大都移居到了新寨子裡。新老寨子的分界點,就自然形成一個小小的集市,有水果攤,超市,飯店,客棧,等等。
這裡是一溜的小攤子,都是附近的村民在賣自家産的水果。買了一個大石榴,順便把行李寄存在石榴大媽的攤子上,吃完石榴,進村逛去。
大都是蘋果石榴,看顔色就好吃,紅豔豔的。這裡還是海拔兩千左右的川西高原,陽光充足,日照長,水果的糖分也多。
這種柿子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不知道脆不脆,甜不甜?
桃坪曆史悠久,據史料記截,寨子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西漢時即在此設廣柔縣,桃坪作為縣轄隘口和防禦重區便已存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
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樓與民居融為一體建築群,完善的地下水網、四通八達的通道和碉樓合一的迷宮式建築藝術,被中外學者譽為“羌族建築藝術活化石”、“神秘的東方古堡”。
讓人驚訝的是,大地震後的桃坪,基本保持了原樣,沒有出現大面積的損毀,這讓人不得不感歎羌族的建築技藝之堅固科學……
買票進村。
村子其實不大,也是依着山勢而建,但村口卻難得地有一小片果園,種着不知道是桃子還是梨子還是蘋果,樹下放着桌椅,看來還兼營農家樂。
寨子的建築都很密集緊湊,一家挨着一家,其實占地并不算很大。走進去,如果沒有人領着,很容易原地打轉轉。我們請了個當地婦女當導遊。
感覺少數民族的建築,除了居住,還有個主要功能就是防禦,看這一排窗,當地稱呼“鬥窗”,形狀,大概就像以前的度量衡工具“鬥”,小底朝外,大口朝裡,透光,外面的人想爬進來,卻很困難。
門口的拴馬石。
外人進寨子,其實很不習慣,因為倒處都是黑漆漆的,總擔心會撞到什麼,踢到什麼。不過我們的導遊是本地人,走起來十分輕松,還總是提醒我們:沒事,大步往前走,地上很平……
這張照片,是小夥伴用手機打光,我拍下的。
村裡的巷道。
寨子裡豐富的地下水網。
古羌先民引從山上引來泉水,經暗溝流至每家每戶,供人畜飲用,還可以調節室内溫度,作消防用,一旦有戰事,還是避免敵人斷水和逃生的暗道。
走在寨子裡,能聽到流水嘩嘩,卻看不見水在哪裡。
電影《殺生》在這裡拍攝。看過電影的小夥伴說,黃勃就是在這個取水口,給全村人下媚藥的……
我:哈哈哈哈……
尋找電影裡的場景,也很有意思啊。
指示牌牌。
景點還不少。其中黑巷子,走進去,真的伸手不見五指,黑成這樣,當然也沒法拍了,所以照片就欠奉啦!
民居一般有二至三層,上面作為住房,下面設牛羊圈舍或堆放農具。
窄巷子。這可不是成都的窄巷子,這是名副其實的窄巷子,隻夠一個人通過。兩個人擦身過,絕對要撞車的那種!
我想,如果要過這個巷子,又不能确定裡面是不是正好有人要過來,怎麼辦?大聲咳嗽下?
巷子其實也非常暗,這是手機打光後拍的。
進屋參觀。挂在房門上的牌牌。
納吉納噜,翻譯成漢語就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堂屋,一家人吃飯,烤火,唠嗑的地方。
木制的門闩,擺在上面的鑰匙,是個塞在門闩裡的鎖中鎖,這樣就等于上了雙保險,即使能在門縫裡把門闩撥開,沒有這道鑰匙,還是進不來。
這顯然是個老物件,木頭的長鑰匙油光發亮,一看就有年頭了。
土司家的會客廳。每張椅子都鋪着獸皮,是種粗犷,蠻荒,野性的感覺……
這個火塘就大了,估摸着,大概擔任着類似“議事廳”這樣的重任吧!
這是個什麼字?有。
正反看,都是有。跟我們漢族在大門上貼“福”字,“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一樣一樣。
堂屋一角。
樓梯比較逼仄,走起來要很小心。
碉樓也是羌寨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底部往上爬,到最高處的平台,大概有六七層樓高。
爬到最高處看村子。
村子裡随便走走。
遊客也不少,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清靜的。
村口賣手工藝品的小攤子。
出來,吃個午飯,繼續搭車,去羌人谷。
從桃坪到羌人谷,大概也是十公裡左右,一忽兒就到了。
桃坪要買門票,羌人谷卻是免費。大門就建在國道旁邊,下車走進去百十米,就是。
跨過這座小橋,就進了寨子。
站在村口,就能看到村子裡,高高的碉樓。
村子順着山勢而建。慢慢往上走。我本來的打算是,就在村口找戶人家,或者小店,把行李寄存下,逛完就下來。但奇怪的是,村子裡就好像沒人居住一樣,家家都關着門,讓人覺得心裡有點慌。
走到這裡,終于聽到人聲,是碉樓前一個小小的廣場,幾個當地人在閑聊。旁邊,有家小賣部,進去問了聲,店主是個三四十的大嬸子,很爽快地同意我們把箱子暫時寄存一會。
小賣部的院子上頭,結着密密的葡萄。
這座碉樓,似乎一點也不比桃坪那座矮,站在下面擡頭看,有種帽子要掉了的感覺。
碉樓是羌族最具特點的建築之一。下面的景點介紹的牌牌上,把它翻譯成“ watchtower ”,瞭望塔,還是非常精準的。
沿着村道轉悠。
很明顯這裡曾經有過旅遊規劃,但今年情況特殊,就又冷落空置下來。
路邊一棵無花果樹,結了不少果子。我正站在樹下呆望,一個老奶奶走過來,笑眯眯地說:想吃就摘嘛。
我沒好意思,奶奶從低處摘了兩個熟透的,塞到我手裡。
這裡的建築,應該說,比桃坪還齊整些,一棟一棟清晰明朗,而不是像桃坪那樣,家家戶戶緊挨在一起,分不出你我。
看外觀,這家以前也是做客棧的,門口的葡萄藤攀到二樓,看上去,就十分清幽。
這裡是村子的另一頭,還有道瀑布。朋友說,以前熱鬧的時候,很多旅行團會選擇在羌人谷停留一兩個小時,順帶遊玩,吃午飯。當然現在,門庭冷落車馬稀了。
這是家規模很大的客棧兼餐廳,熱鬧的時候,肯定承擔着團隊的住宿和用餐任務。
隻是寨子裡,很少看到人,讓我一直疑惑,這裡的原住民,是已經遷出了呢,還是寨子裡本來就人少?始終也沒有找到答案。
帶着明顯的羌族建築特色的窗。
這條街的兩邊,都是竹竿紮出的畫,有點像圖騰一條街。
一隻貓咪。有點瘦,好像過得不太好的樣子。
這條街上,貌似還能看出有店鋪開過酒吧茶座的痕迹,隻是現在,都關着門。
回到寄存行李的小店。跟店主大嬸說,這裡一點也不比桃坪羌寨差,為什麼沒人來?
大嬸說,很多遊客都這麼說,也不知道為啥就是火不起來。
出了寨子回到國道邊,發現高速也在國道上方重疊着。覺得找到了羌人谷冷落的部分原因了——很多自駕的人,都會選擇高速,那麼,如果附近沒有出口,就不會在這裡停留了。
希望疫情過後,還是能熱鬧起來吧!不然,真的有點可惜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