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他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說到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宋詞,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宋詞如同一顆耀眼的明珠,褶褶生輝。一些千古名句,可以說婦孺皆知,張口既誦,如:
李煜《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柳永《蝶戀花》中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李清照《一剪梅》中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些經典名句是婉約派的代表,句句千古流傳,婦孺皆知。它帶給人們一種唯美的憂傷感,這既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精神的升華。下面我們再讀幾句豪放派詞中的經典:
蘇轼《江城子》中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嶽飛《滿江紅》中的“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辛棄疾《青玉案》中的“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些經典豪放派名句,讓人讀來熱血沸騰,豪情萬丈。可見在宋朝,中華文化真的是大風泱泱,大海滂滂,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
宋詞的地位之高,是不言而喻的,而宋詩雖無宋詞之榮耀,但是其地位亦是舉足輕重。
宋詩是在唐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又具有自己的特色。雖然其成就不如唐詩﹐但對後世的影響仍然很大,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依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今日給大家分享一首,改出來的經典宋詩《泊船瓜洲》,作者王安石。那麼這首詩是怎麼改的,又改了哪裡,請繼續看下文:
一、寫作背景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大家都知道,王安石變法,最終是失敗的。但是他的功績和思想是值得後人學習和總結的。
宋神宗熙甯三年,公元1070年,北宋神宗皇帝,拜王安石為宰相,開始推行變法。但是由于一些法律的不合時宜,及觸碰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遭到反對勢力的攻擊,他幾次被迫辭去宰相的職務。而這首《泊船瓜洲》是寫于熙甯八年二月,公元1075年。也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進京之時所作。
二、改出來的經典
任何詩、詞、歌、賦的經典都是精心打磨出來的。而我們現在讀到的《泊船瓜洲》,其實也是王安石修改打磨出來的。
詩曰: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是王安石二次拜相進京的路上,眺望江南,抒發了作者對家鄉思念的深厚情感。本詩從字面上看,流露出王安石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與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裡行間也隐喻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
那麼這首詩,究竟是哪裡改了呢?原來是在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
王安石本來寫的這個綠色不是“綠”,而是“到”字,是“春風又‘到’江南岸。”
但是他覺得“到”字不好,就改成了“過”,“春風又‘過’江南岸。”
然而他覺得還是不好,于是又改成了“入”,“春風又‘入’江南岸”。
還是不行,改成了“滿”,“春風又‘滿’江南岸”,總之改來改去,就是不滿意。
怎麼辦呢?就在這個時候王安石在翻看,唐代詩人丘為的詩集,其中一首《題農父廬舍》,他讀到了這樣的詩句:
東風何時至,
以綠湖上山。
王安石眼睛一亮,他覺得這個綠字特别好,于是這一句詩最終就改成了“春風又綠江南岸”,也就是今天我們讀到的版本,也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
結語
一首好的作品,都是費盡心機,精益求精打磨出來的,這首詩之所能成為經典,成為小學生早早都背過的古詩,就在于此。
正如王安石的性格一樣,雖然改革的步驟屢屢受創,幾次被罷相又重新拜相,可謂起起落落,坎坎坷坷,但是依舊不違初心,步步向前。
而這首詩的改動,王安石的執着,也給了我們當代人一些啟示,那就是做人做事,要精益求精、精心籌劃、多讀書、多動腦,讓自己做出來的商品、寫出來的文章盡量無一點瑕疵,這樣對自己、對社會、對國家都是一種貢獻。
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有侵權 告知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