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唐白居易《登觀音台望城》
|《長安十二時辰》海報 北鬥北工作室 制作|
長安城有「一百零八坊」嗎?《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再次引爆了人們對唐都城長安的關注。這座号稱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由内到外分為三個部分組成:宮城、皇城、外城(郭城、羅城)。其中,外城大緻呈“凹”形,主要以“坊”為單位組成,它們以朱雀街為中軸,呈對稱布局。
|隋大興、唐長安城複原圖|圖源:宿白《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
坊,先秦開始稱“裡”“闾”“闾裡”,是中國古代城市居住區組織的基本單位,南北朝開始出現“坊”的稱呼,隋朝開始正式改稱“坊”,唐代裡、坊稱呼互相使用。隋唐長安城以“坊”為基本到位的街區格局,被稱為“裡坊制”。
“咱們長安呀,一共有一百零八坊,南北十四街,東西十一街……”《長安十二時辰》小說第一章,馬伯庸借西市商人之口道出了長安(不包括宮城、皇城)的坊數,也是最為常見的說法。小說出爐之前,馬親王也曾這樣展開腦洞:“俯瞰長安城,一百零八坊如棋盤般排布,晴空之上一頭雄鷹飛過。”
正在熱播的同名電視劇中,焦點場面都是在這一個個“坊”中發生的。如張小敬被關押的長安縣監獄在長壽坊,長安城地方政府京兆府、“大唐中情局”靖安司在光德坊,發生騷亂的拜火教祠(祆祠)在懷遠坊,審判張小敬不義罪的大理寺和片中提到的景教寺在義甯坊,李必被林九郎看押在平康坊,何家村藏寶地在興化坊。
|長安城格局與《長安十二時辰》重要地點|制圖:大地理館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長安也是如此。它從選址建設到最終的完工,經曆了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跨70多年的接力。
唐長安城的前身是隋朝大興城。
隋朝最初定都在原漢長安城遺址,但舊城破敗不堪,低窪積水嚴重,所以在渭河南岸另選高地建設新長安城。從開皇二年(582年)起,隋文帝登基的第二年,年輕有為的建築師宇文恺主持下,用9個月左右的時間建成了宮城和皇城第二年以“大興”命名此城。隋炀帝大業九年(613年),動用10餘萬人在宮城和皇城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到了唐朝,沿用此城為都,并更名為長安。唐高宗、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大明宮、興慶宮等宮殿區。
關于長安的坊數,宋人宋敏求專門記載長安城市及風土人情的《長安志》這樣記述:
“皇城之東盡東郭,東西三坊。皇城之西盡西郭,東西三坊。南北皆十三坊,象一年有潤。皇城之南,東西四坊,以象四時,南北九坊,取《周禮》九則之制。”按照這一記載,後人将各區域的坊數相加,得到了“長安一百零八坊”的說法。
如考古學者宿白先生就采用了108坊說法:“這南北十一條、東西十四條的街道,除宮城皇城和兩市外,把郭城分為一〇八坊。”(宿白,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1978)。後世關于長安城的坊數,除了最廣泛的“108坊”外,還有多種說法,大體有三種:
“這一〇九坊以朱雀街為界,東西分屬兩縣:街東屬萬年縣,領五十四坊;街西屬長安縣,領五十五坊”(曹爾琴,唐代長安城的裡坊,1981)萬年縣的54坊與長安縣的55坊,相加為109坊。這裡的長安縣、萬年縣,是将長安城以中軸線為界一分為二所設立的附郭縣,類似今北京市西城區和東城區的格局。
“全城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把城市分為東西109個坊,并形成東西二市,為長安城内商業的繁榮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麻元彬,唐長安城的布局與文化審美,2015)
“一條寬達150米縱貫南北中央的朱雀門街為中軸線.将都城劃分兩邊:街東街西各有55坊。坊裡的數目位置的排列、面積的大小形制.都左右對稱.彼此對應。”(安家瑤,唐長安城——理想的地形,輝煌的都市,2005)“110坊”說法在唐玄宗朝官修的《唐六典》中就有:“皇城之南,東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東西各十二坊,兩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太平寰宇記·關西道》載此23縣共分為個487鄉和120個坊,其中長安、萬年二縣占104個鄉和全部的坊。”(龔勝生,唐長安城人口劄記二則,1991)
作為古代王朝的鼎盛都城,長安城的文字、圖像資料非常充分,古城雖然已經湮滅,但史料記載和後世考古發掘,可以複原其格局,城池、城門、宮殿、市場、裡坊,各司其位。不過,無論你怎麼數,長安城坊數似乎都不是108。
X因素:東南角的“無名坊”
那麼,唐長安城到底多少個坊呢?我們不妨對着數一數。
長安城的前身是隋大興城,隋炀帝時期就有了裡坊格局,後來唐長安城隻不過是繼承了原有格局。在隋大興城平面圖上,中軸線以西有55坊,以東有54坊,共109坊。
隋唐都城不是東西對稱嗎?怎麼會出現單數?
原來,無論是大興城,還是長安城,并非完全的方方正正,東南角本該有一坊之地處,修造了曲江池園林。這是設計師特意為之,一是為了景觀之美,二則有風水上的考量,這是長安城的“上水口”所在,古人講究上水口(天門)宜開,下水口(地戶)宜閉——長安城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所以上水口在東南,下水口在西北。
唐朝前期,這一格局并沒發生變化,坊數應該還是109。唐玄宗上台後,将自己原來居住的興慶坊(隋稱隆慶坊),改建為興慶宮。于是,在宮城之外出現了這麼一處宮殿區。
少了這麼一坊後,長安城東北區域格局有了調整:隋朝的原翊善、永昌2坊,擴展為4坊——翊善、永昌、光宅、永昌,這麼一來,總量又比原來多出1坊——唐長安城的坊數變成了110。
長安城,為何又有109坊說法呢,變數在是這裡:曲江池以北,長安城東南角的這一坊到底是算一坊,還是不算呢?
|唐長安城複原模型(局部)|圖源:大明宮遺址公園
《長安十二時辰》官方的手繪長安城複原圖中,這一坊在地圖上有呈現,但沒有名稱,我們姑且稱為無名坊;各種出版的長安城平面圖中,有的予以呈現,标注“佚名”或不标注,有的幹脆不予呈現,統一劃入曲江池區域。
|長安城手繪圖|圖源:《長安十二時辰》官方發布
這一坊沒有名稱,很可能是由于這裡居民稀疏,甚至有可能無人常住。規模恢弘的大興城或長安城,無疑是讓人驕傲的城市,但這樣一個空前絕後的古代都城,在當時的出現,其實是超前的,有炫耀國力的“形象工程”之嫌。
|隋大興城平面圖|圖源:孫新飛《隋大興城空間勢力簡析》
|隋大興-唐長安平面圖| 圖源: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史》
城南四列裡坊,隋唐兩代三百多年的時間,人口稀疏,是非常荒涼的。北宋時期宋敏求《長安志》稱:“自朱雀門南第六橫街以南,率無居人第宅。”意思是,長安城南部地區,大部分宅地無人居住,《長安志》還說:“自興善寺以南四坊,東西盡郭,雖有居者,煙火不接,耕墾種植,阡陌相連。”意思是,興善寺以南的4個裡坊,東西兩面是城牆,人口很少,連炊煙都很少,甚至有些荒地還種上了莊稼,田間小路縱橫交錯。
東南角的坊沒有名稱,除了人口稀少,還跟它的特殊位置有關——它處于“長安市人民公園”——曲江池芙蓉園邊上,可能為園林的配套空間,也可能是這一帶水系縱橫,不宜居住有關。還有一種可能,這一坊被後來擴建的芙蓉園所覆蓋。
從109、110到108坊,都在正常誤差範圍,那麼120坊是怎麼回事呢?
宋代《太平寰宇記》提到說長安城共有120坊,很可能是這樣的:除了外城,在人口統計中,宮城、皇城區也要以坊為單位進行劃分——就像北京故宮及附近的皇家園林,在行政上也是某個街道辦的地面。
|大明宮含元殿複原圖|圖源:大明宮遺址公園發布
長安城裡的坊,大約相當于現在的街道辦——跟鄉、鎮并列。所以,這裡的120坊說法,應該是統計了皇城、宮城區域。但是,一般說的長安城坊數,并不包括這些區域。
“長安一百零八坊”為何最流行?綜上,現實中長安城的實際坊數(規劃編制數,無論人口多少)為109、110個,但為什麼108坊說法最為普遍呢?
108——中國傳統文化中,這是一個很被人們喜聞樂見的數字。
傳統曆法中有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侯,其相加為108,古代鐘樓、寺廟的鐘聲,常常要敲108下,明代人朗瑛在《七修類稿》中這樣解釋:“扣一百八聲者,一歲之意也,蓋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正得此數。”
《易經》中把“九”列到第一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108是“9”的倍數。36取象于《周易》,由太陰六六之數構成;72是《周易》根據立數原則“三天兩地”而衍生——天九、地八乃最大的天地數,72為兩極數之積,具有天地交泰、陰陽合德、至善至美的意義。
108為三十六和七十二之和,代表着“至高”“大吉”“完美”。
道家文化中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代表108個星宿,《水浒傳》的108将、《西遊記》中的“三十六變”“七十二變”即受此影響;此外,《紅樓夢》全本為108回、佛家說人生有108種煩惱,僧俗弟子們佩戴的串珠一般有108顆。
長安城的一百零八坊其實是一種寓意吉祥的泛指。說到描寫長安城坊巷格局的詩詞,最著名、最形象的莫過于白居易的:“千百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裡的十二也非實指:唐長安城南北并列大街14條、東西平行大街11條。
與此類似的例子還有:如清代山東地區流行“九州十府一百單八縣”,實際上,山東曆史上的政區劃從未出現過這樣的局面。
延伸閱讀
▼
《長安十二時辰》背後:一個為葡萄酒瘋狂的大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