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古代對無道的君主的貶稱,一般而言,他們昏聩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衆犯下了許多罪行。 比如纣王、秦二世等等。也借以批判昏昧誤國之王侯。江南靖士《屈原》詩:“浩氣幹霄漢,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無計事昏君。"
中國曆史五千年,昏君何其多。可以說,在昏君這個圈子裡,隋炀帝不是最昏庸的那個,但他絕對是最敗家的那個。
老爹楊堅打下了廣袤的江山,楊廣用了不到二十年時間,就将家業揮霍一空。古代敗家子有不少,但楊廣的敗家比較獨特。可以說,他把所有家底全都用在打仗上了。在隋朝的所有對手中,偏偏出現了高句麗這個硬茬子,先後三次讓楊廣折戟,也将大隋王朝逼上了滅國的絕路。
第一次遠征高麗未果,山東老百姓叫苦不叠;
第二次遠征高麗未果,朝中元老謀反;
第三次遠征高麗未果,天下人都造起了隋朝的反。
如果,楊廣沒那麼一根筋,打了兩次敗仗仍不肯罷休,想必大隋王朝還能繼續存在百八十年。對于楊廣的“執着”,史學界通常的解釋是這樣的,這是楊廣的欲望在作祟,還有許多學者用“窮兵黩武”這八個字給楊廣蓋棺論定。
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來讨論一點,那就是遠征高句麗,是不是楊廣的個人行為。通過查閱文獻,筆者發現,遠征高麗并非是楊廣一個人的主意。在楊廣登基之前,他的老爹隋文帝就已經開始盤算着占領高麗,并付出了行動。隋朝與高麗之間的第一場戰争,爆發于開皇十八年。
這場戰争中,隋文帝派出了楊諒、王世積兩位大将,統領三十萬大軍,兵分水陸兩路遠征高麗。不過,由于隋軍無法适應東北氣候,加上時值朝鮮半島瘟疫蔓延、後勤補給不力等因素,隋軍剛剛抵達朝鮮半島,就已出現大量傷亡。無奈之下,楊、王兩位将軍隻能撤軍。
不隻是隋朝,在隋朝之後的唐朝也曾多次打朝鮮半島的主意。
貞觀十八年,張亮被任命為行軍大總管,與徐茂公兵分兩路,進攻高麗。由于雙方陷入持久戰,第二年二月唐太宗決定禦駕親征,親率精兵遠赴高麗。遺憾的是,因為高句麗人頑強抵抗,雖唐軍取得了幾場小勝,但考慮到戰果得不償失,不得不撤回大唐。
從戰略意義上來說,雖然唐軍連戰連捷,但是,唐太宗的戰略目的并沒有達到,仍是一場失敗的戰役。再後來,太宗仍不打算放過高麗,但他學聰明了,不再發動大規模戰争,而是不斷派小股部隊消耗高麗的國力。所以說,遠征高麗就像是中原王朝的使命一樣,老爹沒答應,兒子接棒繼續打。
太宗之後,李治肩負起使命,準備完成未竟的事業。公元661年,李治派出三十五萬大軍,同樣兵分兩路,水陸并進。不過,命運弄人,李治的結果與太宗别無二緻。在遠征高麗之初,唐軍節節勝利,但在打到高麗腹地時,遭到了高麗軍的殊死抵抗。
由于戰局一再被拖延,此時已值深冬,唐軍根本無法适應當地的嚴寒氣候。沒辦法,這次遠征高麗又功敗垂成。公元666年,或許是因為這個年号對于中國人來說比較吉利,幸運之神眷顧了大唐王朝。這一年,高句麗内部爆發戰争,李治趁高麗内亂立即發兵。這場戰争打了整整一年,最終以唐軍大勝告終。
終于,李治完成了中原皇帝未能完成的事業,将高麗納入大唐版圖中。
隋唐兩朝,從楊堅到李治,四個皇帝為什麼都喜歡與高麗這一畝三分地較真呢?如果說,楊廣的行為,是窮兵黩武,那麼,怎麼解釋其他三位皇帝的行為呢?
由此可見,遠征高麗,絕不是某個皇帝的個人原因。
想要知道中原王朝與高句麗的恩恩怨怨,我們還得回溯到公元以前,從高句麗的崛起中尋找答案。
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在内戰中失利,帶着殘部逃到朝鮮半島(當時的朝鮮半島屬漢地),建立了高句麗政權。為了發展,高句麗先是與周圍的一些少數民族進行侵略戰争,擊敗并收服了許多少數民族。有了一定實力後,高麗政權便開始對樂浪等漢地發動進攻,不軌之心昭然若揭。
不過,當時的漢魏帝國軍事強大,高麗人沒讨到半點便宜,被壓制于朝鮮半島。之後,随着五胡亂華的爆發,中原地區陷入更大的動蕩之中。趁着中原政權自顧不暇,高麗趁機發展壯大。公元313年,高麗再次入侵中原,一舉拿下樂浪郡,後來又打下了帶方郡。
從這以後,高麗的主要戰略方針便放在了整個遼東地區。經過數位高麗王百年的苦戰,再加上燕慕容氏衰敗,高麗終于奪取了整個遼東,迎來了全盛期。發展到公元五世紀,高麗已經擁有了大量領土,其幅員橫跨了長白山。
别看曆史上其他時期的高麗隻是世界地圖上指甲大小的小國,但在這一時期,高麗已十分強盛。
當時的高麗,統治了多少民族呢?
契丹、奚、室韋等民族,均屬高麗統治。可以說,這一時期的高麗,堪稱東北亞地區的霸主。
不過,從高麗的發迹史中我們就能看到,這個國家的強大,有一種“來路不正”的意味。就算高麗擴張領土的戰争不算侵略戰争,這個國家“撿漏”的事實也是不容辯駁的。若非中原王朝爆發内亂,沒有餘力解決東北問題,怎能容許高麗日漸坐大呢?
正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公元五六世紀的高麗,于中原政權而言,就是稱王的猴子。老虎一旦強勢回歸,恢複到往昔的大一統局面,還會容許這樣一個靠撿漏崛起的政權存在嗎?整整三百年,中原都處于戰亂與分裂中。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中原地區的統一終成大勢所趨。
公元577年,北齊被北周所滅,北方土地盡歸北周。與此同時,被北齊統治的遼西地區,也被北周所接管。在此期間,北周的領土與高句麗直接接壤。不過,這兩個政權并未爆發戰争,因為北周政權存在的時間較短,沒過幾年就被楊堅取而代之。
公元583年,楊堅解決了北方最強的軍事力量——突厥。次年,北方諸可汗向大隋俯首稱臣。在此期間,一些軍事實力不強的少數民族,例如契丹等,也紛紛選擇歸附大隋。值此之際,隋朝的統一大勢已成定局,東北亞地區的形勢必定會發生劇變。
在這輪對東北亞地區的洗牌中,高句麗首當其沖,成為阻礙隋朝統一的絆腳石。
為什麼隋朝一定要進攻高麗呢?
因為,這兩個政權存在利益沖突。
想要雄踞遼東乃至東北亞地區,就必須控制遼河流域。可以說,遼河是遼東地區之命脈。通過幾百年對遼河流域的控制,高麗獲得了什麼呢?
首先,是廣袤的沃土。我們知道,遼河流域有大量肥沃的田地,對于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政權來說,土地就是基礎;
其次,控制了遼河流域的外交權。高句麗掌握了遼河,即可阻斷其他政權與東北少數民族,自己可以吸納這些少數民族的人力物力;
最後,遼河流域的戰略位置。遼河沿岸地區,易守難攻,掌握了這裡,就有了與中原政權分庭抗禮的國防力量。換言之,高句麗之所以崛起,離不開遼河。
然而,說起遼河流域的曆史淵源,這裡自公元以前就是中原領土。作為中原政權,收回這片祖地是理所應當的。連高句麗都能靠遼河流域的地利崛起,隋朝已從高句麗的身上看到了這塊寶地的價值。
當時的隋朝,立國未穩,與各民族政權的關系十分緊張。雖然突厥已俯首稱臣,但仍不可忽視其軍事力量。隻有團結遼東地區乃至北方各民族,才能切斷突厥的臂膀。漢武帝為什麼要進攻衛氏朝鮮,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發遼東地區呢?就是為了打下抗擊匈奴的基礎。
從中原政權的版圖來看,遼東地區堪稱華北地區的屏障。自魏晉以來,各政權的統治核心有明顯的東移趨勢。在這一時期,原本的經濟重心由關中轉向了華北。此前的東北地區戰略地位不高,但自魏晉之後東北地區的戰略地位攀升。隻有維持東北地區的穩定,才能保證華北地區的穩定。
高句麗政權盤踞于遼東,就像是在中原政權的卧榻之側酣睡。況且,高句麗在此之前有數次入侵中原的劣迹,隋唐兩朝根本不可能容忍這樣的地區政權繼續發展,為國土安全埋下隐患。由此可見,不論是從經濟還是軍事角度來看,東北亞地區的主導權都是雙方勢在必得的,這個矛盾是根本沒有辦法調和的。
既然無法調和,那該怎麼辦?
隻有打仗了!
綜上所述,雖然楊廣被扣上了“窮兵黩武”的帽子,但平心而論,他的戰略方針是沒有問題的。隻是,楊廣時運不濟,沒能完成遠征高句麗這一壯舉,反倒為其所累。若楊廣能打赢這場戰争,沒準他的帝号就會變成“隋武帝”,而不是“隋炀帝”。
參考資料:
【《隋書》、《資治通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