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喜提新節氣——驚蟄!
老話說,“驚蟄起,萬物生”,驚蟄時節天氣回暖,草木萌動。
田野、河畔、樹梢,各種野菜紛紛冒頭,刻在農耕民族DNA裡的挖野菜基因也蘇醒了。
今天,我決定玩一票大的,集結來自南北方的20種野菜,一舉把春天吃到肚子裡。
也邀請大家,共赴這場春日盛宴~
順便出個考題:下圖的野菜你們認識幾種?(記得拉到後面對答案,來評論區報成績單)
PS:文章篇幅有限,沒提到的野菜,也歡迎大家來補充、交流哦!
/ / 南 方 地 區 / /
1
江南
提到愛吃野菜,江南人絕對當仁不讓。
尤其南京人,記得有年去南京栖霞山,看到好多本地人随身攜帶袋子、鏟子,低頭找野菜。
江南雨水多、陽光好,野菜遍地長,其中,“七頭一腦”是公認的頂流野菜天團。
七頭:荠菜頭、馬蘭頭、草頭、枸杞頭、豌豆頭、香椿頭、小蒜頭
一腦:菊花腦
· 荠菜(頭)
荠菜,嚴冬萌芽,早春盛放,是最先被吃進肚子的野菜,所以也叫“報春菜”。
入口清香、鮮靈,沒有苦澀味,接受度很高,從南到北的人都愛吃。
它還是營養優等生,鈣含量高達294mg/100g,為蔬菜之最,春天正值補鈣黃金期,可得多吃點~
涼拌、清炒、做湯、調餡.....怎麼做都能讓人鮮掉眉毛~
拿它跟春筍一塊炒年糕,脆、糯、嫩、甜、香,就是最江南最春天的吃法了。
這裡插入一個小科普:
野外生長的荠菜,多為尖葉荠菜,也叫散葉荠菜、百腳荠菜。
葉色深,有些還會發紫,鋸齒狀明顯,植株小且幹癟,不好看,但香氣非常濃郁。
圖源見水印
人工培育的多是圓葉荠菜,也叫大葉荠菜、闆葉荠菜。
葉色淡,葉片大而光滑,肉質厚實,香氣比野生的遜色不少,但勝在植株大、産量高。
荠菜的馴化程度非常高,現在能買到的幾乎都是圓葉荠菜了。
買了好幾次,還是隻能買到大棚種植的
· 馬蘭頭
“荠菜馬蘭頭,姊妹嫁在門後頭”。
江南朋友回憶,馬蘭頭和荠菜通常長在同一片區域,挖野菜時大家會帶上兩個籃子,很快就能剪出綠油油的兩小兜。
馬蘭頭最經典的吃法是香幹馬蘭頭,要是春天在江南下館子,絕對是桌桌必點。
馬蘭頭和香幹都切得細碎,加點香油、白糖一拌,清新之味撲面而來。
· 草頭
草頭,是上海人對苜蓿的稱呼,别名金花菜、三葉草、母雞頭。
野菜通常都是簡單烹饪,旨在原汁原味,草頭除外,它質地易老且刮油,跟酒肉搭配,反而出彩。
每到春天,上海的本幫菜館都會主打“草頭圈子”(紅燒大腸澆草堂普);南京人則喜歡用它來配江鮮。
即使清炒,也要加些白酒/黃酒,去澀增香。
凡是野菜都适合塌成餅,草頭也不例外,跟糯米粉混合成團,兩面煎香,樸素而有滋味。
· 枸杞頭
枸杞頭,也叫枸杞芽,就是枸杞的嫩芽。
相比平常吃的枸杞葉,多了一節嫩莖,更鮮更有枸杞味,回甘更明顯。
枸杞頭鮮甜,還有清肝明目的功效,我們廣東人也愛吃。
簡簡單單一道枸杞芽浸豬肝,鮮嫩清爽,護眼又補血,上班族、學生黨可要多吃~
· 豌豆頭
豌豆頭,就是我們常說的豌豆尖,四川人愛叫它豌豆颠兒。
除了江南,西南、廣東也都有種植。
是豌豆植株頂部最嫩的莖葉,嫩到指甲輕輕一掐就斷開,幾乎沒有纖維感。
吃法清淡為上,清炒或者燙進湯裡、面裡,斷生立馬出鍋,吃的就是那口嫩氣。
一碟清炒豌豆頭,是揚州人過年餐桌上的吉祥菜,寓意歲歲平安。
重口味的川渝人,如果點了清湯鍋底,肯定是為了燙豌豆尖。
· 香椿頭
香椿并不算江南特有的野菜,每年春天,它從雲南開始萌芽,慢慢北上。
它的關注度大概是所有野菜中最高的,一為霸道的野氣,二為昂貴的價格。
不喜歡的人,避之不及;喜歡的人,每年都心甘情願為它癟了錢包,比如我。
我覺得它有點像橘子皮混合樟木的香味,很醒神,很特别。
隻需一小撮,那股異香便能嵌入食材的每一寸空隙,絕不會淪為配角。
北方人更愛這道炸香椿魚兒,香椿裹上面糊,入油鍋炸至金黃即可,吃着又脆又香~
· 小蒜頭
小蒜頭,因根部圓滾滾的,形似mini蒜頭而得名。
也叫小根蒜、野蒜、野蔥、韭裡蒜、薤白,西南、東北等地也很常見。
單看有點像荞菜,但仔細看頭就能分辨出來,小蒜頭更圓潤更像球。
左:荞菜 右:小蒜頭
小蒜頭吃着像小蔥 大蒜 韭菜,辛香十足,是做腌菜的天選食材。
腌漬後,爽脆有嚼頭,夾着幾分甜香,開胃又解膩,把簡單的煎豆腐襯得活色生香。
· 菊花腦
剩下“一腦”,指的是菊花腦,也叫菊花葉(不是菊花的葉子)。
它和馬蘭頭、枸杞頭,并稱為“金陵三草”,是南京人春日餐桌上的白月光。
這個季節的菊花腦,柔嫩細膩,沒啥纖維感,滾個蛋花湯,鮮得蕩漾~
入口是蒿子 淡淡菊花香,咽下後,嘴裡帶點涼意,咂吧咂吧,還有點甜,味道非常有記憶點!
· 蘆蒿
蘆蒿,就是“蒌蒿滿地蘆芽短”那個蒌蒿,也叫藜蒿。
喜歡長在水多的地方,所以兩湖地區也常吃。
一提起它,就會想到汪曾祺說的,“食時如坐在河邊聞到新漲的春水的氣味”。
為了保留這股清香的水汽,烹饪蘆蒿必須調味精簡、急火快炒。
在南京人看來,蘆蒿炒香幹是能跟鹽水鴨媲美的存在,兩湖人則愛用它炒臘肉。
2
西南
江南的野菜,大多嬌嫩水靈、青翠可口,頗有水鄉的詩意氣質。
到了西南地區,野菜似乎也多了幾分不羁。
· 折耳根
西南人民的心頭好折耳根,也叫魚腥草,名字就簡單粗暴地預示了它的風味——腥。
細品一下,其實還包含着草木的清苦和一絲辛香,喜歡的人甚至覺得會回甜。
西南人民愛折耳根愛到什麼程度呢?
涼拌、粉面、炒菜、小吃、燒烤、蘸水......不管一天多少餐,反正離不開折耳根。
來到我們廣東,它就成了清熱下火的涼茶料。
· 蕨菜
蕨菜,也叫拳頭菜、龍頭菜,因為它抽出的嫩莖頂部卷曲而得名。
蕨菜喜歡濕潤涼爽、陽光充足的環境,廣泛分布于我國的各大山區。
蕨菜的口感很特别,脆蔔蔔,很爽口,又帶點滑潤的口感,吃一次就忘不掉。
不過它苦澀味重,需要焯水、清洗、浸泡等一系列預處理,才能享用這口爽脆。
之後用來涼拌、炒臘肉,都是頂好吃的。
PS:野生蕨菜種類非常多,有很多不能食用,大家要注意識别哦。
3
嶺南
很多人覺得我們廣東人不怎麼吃野菜,簡直天大的誤會!
其實是因為太好吃,有很多已經被吃成了家常蔬菜。
· 益母草
益母草本是田埂、河邊常見的野菜,後來,人們看重它活血、祛瘀、調經的功效,才開始大規模種植。
曬幹後可長期保存,作藥材,但苦味偏重,在我的老家潮汕,大家更愛吃新鮮的益母草。
嫩生生的,往豬雜湯裡下一把,幾秒就能出鍋。
新鮮的益母草清香脆嫩,苦味清淺,滾出來的豬雜湯,鮮甜不膩,喝着十分滿足~
· 桑葉
桑葉,就是桑葚樹的葉子,也是蠶寶寶吃的那種,我國各地均有種植。
因為有清熱潤肺、清肝明目、降三高的功效,多作藥用,但在廣東順德,人們卻把桑葉吃出花來了。
順德廚師會根據桑葉的老嫩程度,調整烹饪方式,力争不浪費每一片桑葉。
大的葉片,包裹其他食材,做成桑葉紮;老硬的切碎、油炸,做配菜;嫩芽部分,會拿來滾湯、涼拌。
口感很特别,葉脈的紋路在嘴裡依舊清晰,嚼着又無比細嫩、清甜,吃完喉頭很舒服。
/ / 北 方 地 區 / /
南方溫暖濕潤,适合多種植物生長,光是“草”類野菜都吃不完。
而北方幹燥少雨,更适宜樹木等深根系植物生長,所以北方的野菜,有很多是樹上的“芽”。
1
東北
· 刺嫩芽
刺嫩芽,學名楤木,是刺五加樹的嫩芽,也叫刺老芽、刺龍芽。
這是東北老鐵最愛的一種“芽”,因為營養價值很高,被稱為“山野菜之王”。
乍一看,跟香椿還有點像
刺嫩芽的根部有一層堅硬的葉鞘,身上遍布倒鈎刺,鋒利得很(也因此得名“百鳥不落”)。
處理完硬刺、焯好水的刺嫩芽,清甜回甘,特别爽口,還有類似香椿的芳香。
碼上小米辣、蒜末,熱油一潑,拌好即可開吃。
或切點臘腸同炒,往山野氣中融進油潤豐腴的葷香,吃着甜味會更明顯。
· 蒲公英
蒲公英,也是東北老鐵說的婆婆丁。
每年開春,東北人都會去挖婆婆丁,洗幹淨後直接蘸醬吃,妥妥的中式沙拉。
咀嚼時微微發苦,過後有回甘,能品出淡淡的青草香氣。
它清熱解毒、消炎下火的效果極好,讓“吃苦”也變得甘之如饴。
可以搭配一些自帶甜味的食材,中和苦味,嘴裡隻餘下清新的草本植物香氣。
· 柳蒿芽
柳蒿芽,也叫柳葉蒿,多見于内蒙古、黑龍江等地,是達斡爾族人最愛的野菜,達斡爾語稱為“庫木勒”。
據傳,柳蒿芽曾幫助達斡爾族的先祖們度過饑荒歲月,是名副其實的救命菜,後輩們還為此創辦了“庫木勒節”。
柳蒿芽是菊科、蒿屬植物,味道上兼具菊的清苦和蒿子的清香,和肉葷是絕配。
産地人民拿它來炖肉、煮魚,或焯水後切碎,包進包子和餃子裡。
它極具辨識度的微苦濃香和脆嫩口感,正好化解肉的肥膩,越嚼越香。
· 沙蔥
沙蔥,也叫蒙古韭,是我國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内蒙等地牧民鐘愛的野菜。
在清明前後,會如雨後春筍一般從荒漠、戈壁灘上冒出。
味道上,與韭菜互通,辛味撩鼻,吃起來辣味平和,韻尾還藏了幾絲清甜。
除了好吃,沙蔥的藥用價值也高。
在蒙古藥典中,沙蔥被比作“菜中靈芝”;在元明清時期,據說還曾被列為皇家貢品。
自從吃過一次,我就成了它的死忠粉,已經是第3年給你們安利啦!
做法也安排好了,涼拌、炒雞蛋、包餃子,百吃不膩~
· 面條菜
面條菜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但知道它可食用的人不算多,主要集中在河南、山東等地。
它長在小麥地裡,與小麥共生,很容易被人當成雜草鏟除掉。
菜如其名,它的葉片細長,形似面條,又很适合煮面條搭一點,河南人叫它“面條棵”。
面條菜富含多種氨基酸,滋味鮮靈曼妙。
焯水後,拌上料汁吃,根莖部分肉厚且脆嫩,菜葉柔滑清甜,特别鮮爽,一絲苦味都沒有。
一筷接一筷,很像在吃面條~
河南人還喜歡拿它來做粉蒸菜,拌上玉米面,上鍋一蒸就完事。
軟糯香綿,咀嚼間,面條菜的香甜慢慢沁出來,非常落胃。
· 榆錢
榆錢是榆樹的種子,因外形圓薄如錢币而得名,與“餘錢”同音,寓意極好。
如果說荠菜是南方的報春菜,那榆錢就是北方春天來臨的标志。
在不少豫北人心裡,如果不吃榆錢,春天就算是白過了。
當季的榆錢,脆柔、清甜,還帶一點黏滑,生吃都好吃。
最适合的吃法,是将榆錢捏成窩窩頭,榆錢的甘甜混着麥香,口感有粗有細。
我更偏愛野菜的萬能吃法——攤蛋餅。
滑溜溜、香噴噴的雞蛋裡,揉進春天的甜美氣息,美滴很!
本來我還想買柳樹芽,因為榆和柳在古詩中通常并列出現,如“榆柳蔭後檐”,都是北國春來的信号。
可惜柳芽柔嫩不耐運輸,沒能買到新鮮的,希望産地人民能幫我多吃點。
即便是在物流保鮮技術如此發達的年頭,想吃一口野菜也還是不容易,能買到的就要多買一些,留住春天的味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