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的風俗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的風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3 01:56:04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又到了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重陽節又叫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等等,自古以來九月初九因為諧音“久久”,有長長久久的意思,所以被賦予了“長壽”的含義,慢慢的九月初九就被定義為“老人節”;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的風俗(5個傳統習俗不能忘)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現在的重陽節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各地習俗不同,重陽節的習俗也會有些差異,今年和大家分享我們當地關于重陽節的一些習俗,是老一輩智慧的結晶,賦予了豐富的内涵;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的風俗(5個傳統習俗不能忘)2

一、【賞菊】

農曆九月又被稱為“菊月”,賞菊也是重陽節重要的活動,自古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現在重陽節前後很多地方都會舉辦菊花節,菊花在這個季節開得是很旺盛的,除了賞菊,還會喝上一杯菊花酒,秋夜賞菊、對飲望月,遠在他鄉的遊子,向着皎潔的月光,寄托了對家人的思念之情,菊花有“明目清肝、降血壓”的功效,所以菊花酒又被稱為是重陽節的“吉祥酒”;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的風俗(5個傳統習俗不能忘)3

二、【吃重陽糕】

“糕”與“高”是諧音,象征着向上、進步、高升等等,所以在重陽節就有了吃糕的習俗,重陽糕一般都是一層一層的,又取其“層層高”的寓意;其實重陽糕并沒有固定的形式和品種,一般在重陽節當天吃的糕點都能被稱為是重陽糕;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的風俗(5個傳統習俗不能忘)4

在江浙一帶重陽糕一般就是糯米糕或者是米粉糕,糯米糕最經典的就是糯米紅豆糕,糯米浸泡、蒸熟、碾碎,平鋪在碗底,薄薄地鋪上一層糯米,再鋪上一層蜜紅豆或者紅豆沙,以此類推,最上面一層是糯米,稍微壓實之後切成塊,表面放上一些裝飾,就是經典的糯米紅豆糕;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的風俗(5個傳統習俗不能忘)5

米粉糕最經典的是桂花糕,米粉用的是粘米粉或者大米粉,加水攪拌成微微潮濕的狀态,用手用力攥緊能感受到潮氣,輕輕一碰又能松開的狀态,放在篩子裡面過篩一遍,讓它變得蓬松,輕輕鋪在容器中,中間撒上幹桂花和白糖,上面再鋪上一層米粉,放在鍋中蒸熟,出鍋切塊就是經典的桂花糕;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的風俗(5個傳統習俗不能忘)6

三、【登高】

重陽節是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這個時候秋高氣爽,去登山是最合适不過的,那為什麼會有重陽節登高的說法呢?相傳東漢時期在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有“瘟氣”降臨,人們需要盡量往高處走,才能避免瘟氣,保平安,所以經過這麼多年的傳承,就有了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登高望遠”希望遠方的親人平安,身體健康,希望自己的生活“步步登高”,這個季節爬山還能順便感受秋天的景色,呼吸新鮮空氣,一舉三得;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的風俗(5個傳統習俗不能忘)7

四、【吃長壽面】

重陽節寄托着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美好祝福,所以這一天很多地方有吃面條的習俗,因為面條一直也是中國人賀壽的象征,老人過生日時候吃的面叫“長壽面”,面條做得越長越好,所以很多地方有專門賣很長的龍須面,等到家裡老人生日的時候,就會去買上一份,做一碗長壽面,寓意長壽安康;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的風俗(5個傳統習俗不能忘)8

五、【曬秋】

秋天是農作物收獲的季節,曬秋是很多地方在重陽節前後出現的一種現象,是一年當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關系着農民一年的收入,尤其是近幾年被廣泛的認知,很多地方把曬秋發展成了景點,有名的“篁嶺曬秋”,每到這個季節就會吸引很多遊客去欣賞,曬秋其實就是居住在地勢比較複雜的地區的人們,因為門前屋後平地比較少,就把秋季收獲的一些食物曬在屋頂、窗台或者是懸挂在屋檐上,總之見縫插針,哪裡有空的就曬在哪裡,紅的、黃的、綠的、青的等等,這些顔色越豐富代表着收獲越多,所以久而久之“曬秋”就變成了一種秋季獨有的風景,五顔六色代表着“五谷豐收”;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的風俗(5個傳統習俗不能忘)9

【重陽佳節,關愛老人】

重陽節又被稱為“老人節”,很多社區也都會有關愛老人的活動,但是你的陪伴才是他們最想擁有的禮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如果今天你能陪伴在父母身邊,記得給他們一個擁抱,為他們做一頓飯,洗一次腳,如果今天你在異鄉奮鬥,不能陪伴在父母身邊,記得給他們打一個電話,道一聲感謝,說一句想念;最後,孝親敬老并不是隻依賴于某個特定的節日,它應該是深深烙在你的心裡,是我們平時會自覺做好的事情;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的風俗(5個傳統習俗不能忘)10

本篇是原創文章,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收藏、關注哦,

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也歡迎在文章下面留言,

感謝您的支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