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記承天寺夜遊的深意

記承天寺夜遊的深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5 00:35:42

談氣節日,中國人的眼前情不自禁地就看到一副大紅燈籠高高挂,一家人團團圓圓坐在一起無話不說,歡聲笑語打成一片的畫面。提起節日人們腦海的第一反應一定是火紅的“燈籠”。

“燈籠”這個詞語對中國人來說太熟悉不過了,好似自從它誕生以來就與節日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并且以獨特的方式被人們記住了。無論是過了幾百年、幾千年它在中國人的眼裡依然是特别的、必不可少的中國元素!我們不禁好奇,到底是什麼原因使“燈籠”能在曆史的長河裡,散發出經久不衰的魅力并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呢?

記承天寺夜遊的深意(暫得金吾夜通看火樹春)1

1.“花市燈如晝 ”關于“燈籠”的故事。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有許多優秀的手工藝術。其中,我認為最為特别和有趣的要數“燈籠”的制作。關于“燈籠”有許多的故事和傳說,據資料顯示,中國的燈籠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便捷式照明工具。可以說,在中國古代“燈籠”就是最常用的照明工具!不僅如此“宋書”中也曾記載,“燈籠”當時在社會被廣泛普及運用,是最常見的照明工具。

現今由于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不需要再把“燈籠”當作日常的照明工具,但是每每逢年過節,我們還是會習慣性的挂上紅燈籠。逢年過節挂燈籠仿佛已經成為了中國的地區習俗,它代表的不僅是我們對鄉土情懷的繼承而且更多的是一種戀古情懷。另一方面講紅火的燈籠也有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中國人的喜愛。

記承天寺夜遊的深意(暫得金吾夜通看火樹春)2

而關于“燈籠”的故事也有很多,其中神話故事中。有一種說法與姜子牙有着密切的聯系。傳說,姜子牙在完成封神任務之後,發現自己沒有司職,在天庭無處可去,整日無事可做的他隻能趁着某位神仙不在時,替他補班,如此在天庭中才有了自己的一席安身之地。但每當每年大年三十的時候,各路神仙全都歸位,他就又變得無處可去。人間百姓可憐他,便在這天點燃一盞燈,讓他在燈上待一晚,使得他變得有地方可去。久而久之,這種行為在人間變成了一種習俗,并且在中國民間被廣泛流傳。

關于“燈籠”的故事,這第二種說法則與東漢明帝劉莊有關。傳說劉莊聽說佛教有着在正月十五點燈敬佛的說法,加上他自己也有着提倡佛教、宣揚佛法的心思,于是便下令全國百姓也都在正月十五這天晚上點燃花燈,共同慶祝。在這個時候,打燈籠這個習慣的産生也沖破了宗教的限制,受到了人民的接受并開始在全國範圍開始普及。

後來随着唐朝的國力鼎盛,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人們的享樂之心漸起,正月十五打燈籠這一行為也愈發變得火熱和受歡迎。于是“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的詩句就真實的寫出了人們對燈籠的喜愛,社會打燈籠的風氣盛行。宋朝時期在經濟的繁榮下對這一習俗則更加重視,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習俗。從另一個角度考慮我們可以知道,打燈籠風俗的盛行是國家強盛、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的社會寫照。

這“燈籠”故事的第三種說法則完全是神話傳說。由于古代的人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射殺了一隻神鳥,天帝震怒之下,要求三天後焚毀人間。天帝之女不忍看人類受傷,便悄悄下凡告訴了他們。

而當衆人得知這一消息之後,便決定在那天打起燈籠、點燃鞭炮,營造出一番人間火海的景象。果不其然,天帝在看見一片火紅之後,誤以為人間已被點燃,便就此作罷,不再追究。通過這個神話故事既表現出了古代的人們在面對自然時的無奈與敬畏。但若從人們逃過一劫這一方面來看,卻又反映了人們的聰明才智和對生存下去的美好希望。所以不管是現在的人們還是古代純樸的百姓們,對打“燈籠”的喜愛,大部分的原因就是來自于對美好生活的希望祈求幸福平安。

記承天寺夜遊的深意(暫得金吾夜通看火樹春)3

關于“燈籠”的故事在中國曆史上還有很多,但是它們不管是以神話故事的形式流傳千古還是以民間故事的形式口口相傳。始終表現的都是現在的人們對古代文明的繼承和發展!站在某一種角度上來說,獨一無二的中國“燈籠”代表的就是熱情似火的中國人,代表着五千年間我們從未間斷過的中國曆史。“花市燈如晝”的故事還在繼續發展,打“燈籠”的中國人也從未消失過和被遺忘過。

2.“通看火樹春”打“燈籠”是怎麼被繼承和發展的

“燈籠”這種在古代作為日常生活最常見的照明工具。在制作時由于不同的社會背景有不同的制作工藝。對于平民百姓來說,它需要簡易和低消費。百姓們在制作時,先用細的竹條圍成一個燈籠的框架,然後用紙這類的透明物體來連接。

目的是在使用燈籠的時候,使内部蠟燭在燃燒的時候能看見火光,起照明的作用。同時燈籠在制作時還配有支架或提手,方便攜帶,這種燈籠制作粗糙簡易且顔色單一。在不同的地方,制作燈籠所選用的材料也有所不同。

如唐朝都城長安的燈籠,在制作上就更加精巧,并且顔色絢麗、五彩斑斓,大大的增加了美觀度。其實,這時候的燈籠随着時間的發展,主要用途早已不是簡單的照明,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燈籠在照明的用途上新增了把玩與欣賞,當然,在曆史上也有過因為制作的燈籠精巧美觀而被作為皇家貢品的故事流傳。

随着社會的發展,燈籠的設計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其中,作為皇家貢品的燈籠在設計上更直觀清晰的體現了皇家的威嚴。圖案單一簡潔,封建社會的縮影表現的淋漓盡緻。相比之下,自由灑脫的民間燈籠顯得更是美觀大方。圖案設計多元化,色彩明豔設計自由。既能寄情又能托物言志。民間的燈籠采用富有美好寓意的圖案來作為燈籠的外飾,如用鯉魚和蓮花的圖案便代表了“年年有餘”。也有以生肖類為主要外部裝飾的,調皮可愛極為有趣。

另外,人們也将一些來源于神話或者是生活中的情節作為主題雕刻在燈籠上面。也因此,燈籠在一定程度上作為了文化的載體而存在。時間的不斷推移,在燈籠的制作中又融合了多種元素。聰明的工匠們,把繪畫、剪紙、詩詞等藝術充分與燈籠制作相結合,創造出精妙絕倫的藝術載體。可用于觀賞、禮贈等。

記承天寺夜遊的深意(暫得金吾夜通看火樹春)4

在繼承和發展中,“燈籠”被注入了文化,成為了文化發展的載體。在唐詩宋詞極度繁榮的時代,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許多以燈籠為主題的詩詞歌賦。也正是因為這些詩句,現在的我們才能在腦海中想象出一幅古代賞燈情況的盛宴。

其中,唐朝和宋朝對燈籠情況的描寫最為多見與優美。“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褥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名霎,依樓似月懸。别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一詩充分描寫了花燈燃起、人們提着燈籠到處遊玩的熱鬧場景,勾勒出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當然,花燈隻是形式,其中蘊含的卻是人們對國家強盛的興奮與殷切希望。

在不斷發展中,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人們。除了追求生活的富足,也開始注重精神文化的發展。于是,自燈籠和謎語第一次聯系在了一起開始,人們便在無聊的生活中找到了樂趣。發展到了後期,燈謎這一形式便出現了,人們通過活動把各自謎語寫在燈籠上用作娛樂。這種形式極大增強了人與節日之間的互動性,使得節日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

同時,人與人之間也能通過這種方式來傳達相思、興奮等情感。後來,燈籠更多的被運用在“元宵佳節”上,人們猜燈謎、挂燈籠寓意喜氣歡樂。元宵節位于春節前後,這也是元宵節其沾上了喜慶的因素。我們查閱資料了解到在佛教教義當中,多以燈作為穿破黑暗的象征性元素,所以當打燈籠成為普遍習俗之後,這一寓意也被擴大,表達了人們戰勝邪惡的理念。

而春節在傳統神話當中更是一個戰勝年獸的慶祝儀式,兩相結合之下,使元宵節顯得更為隆重。而位于燈籠内部的燭光由于紙紗等物體的遮擋,也使其顯得柔和,如沐冬日,獨具美感。在唐代,官府更是重視燈節,人人張燈結彩,慶賀新年,同時體現出對下一年的美好希望與祝願。就是這樣,因為神話、宗教信仰等因素使“燈籠”的故事不段得到傳承和發展,在發展中也不斷的被肯定被賦予生命力,這也是為什麼燈籠文化到今天也一直能得到繼承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記承天寺夜遊的深意(暫得金吾夜通看火樹春)5

3.“燈籠”藝術帶來的影響。

随着“燈籠”熟知度的不斷擴大它被賦予的寓意也越來越多。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也越發重要。藝術化的寓意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燈籠”一度成為了所有美好的代言詞!宮廷的燈代表着婚禮喜慶,竹篾燈則表示喪葬哀事,而由于“燈”與“丁”顯得讀音有些相近,所以也代表了希望人口興旺的美好祝願。

另外,古代私塾開學之時,家長們會為孩子準備一盞燈,并由老師親自點亮,象征前途一片光明。在國家層面上,彩燈相慶、花燈閃爍,越是熱鬧則越顯得隆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象征。

當初朱元璋在南京建都之際,便有過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燈的行為,場景蔚為壯美。永樂年間甚至在北京設有燈市,熱鬧非凡。這些美好的寓意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要,而“燈籠”本身具有文化載體的特點,所以從産生到現在都收到了人們的喜愛。對藝術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悄無聲息的。如果說魚兒離不開水,那麼中國人一定也離不開“燈籠”。因為它代表的不僅僅是文化而且更多的是人民百姓精神的寄托,美好祝願的追求。

記承天寺夜遊的深意(暫得金吾夜通看火樹春)6

有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就是社會的真實寫照,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紅燈籠可能是美好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可能是權利的象征。但是不管它是什麼,它都是我們生活的縮影對我們的影響是日複一日的。

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紅色是中國人最喜歡的顔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紅色被賦予了生命她象征着平安熱鬧和祝福。是中國元素的核心!而中國的“燈籠”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完美地将中國紅與和平這兩個元素結合起來,它可以在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自然也不奇怪。雖然随着時代發展,燈籠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甚至大多時候隻能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而出現,但我們依舊需要将這一物品傳承下去。

記承天寺夜遊的深意(暫得金吾夜通看火樹春)7

因為“燈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們中國的文化核心,是我們中國人托物言志的文化載體、精神的食糧。作為文化的載體“燈籠”藝術從某種意義來說,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是中國藝術史上最豔麗的一筆。中國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離不開中國優秀的古典藝術,就通過燈籠描寫的詩句 “暫得金吾夜,通看火樹春”而言,“燈籠”最引人矚目的魅力大概就在于看到描寫它的詩句,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幅關于它的畫面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