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一年級下教材變動

一年級下教材變動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2 04:15:31

一年級下教材變動(一年級家長注意)1

再過一天就要開學了,對于即将踏入校園的“小豆包”們來說,這個新學期可真有點不一樣:因為他們的語文課本大變樣啦!昨日,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了解到,從秋季新學期起,沈城小學一年級語文啟用語文出版社的新修訂版教材,課本“長相”胖了一圈,單元數量從7個減為6個,内容上識字量翻了一倍,同時更注重口語交際,突出學語文、用語文的意義。

變化1

記者注意到,新版一年級語文課本仍出自語文出版社。與舊版相比,新版課本的“長相”胖了一圈,約有B5紙大小。封面是一個紮着雙馬尾的小姑娘在踢毽子。沈陽市教育研究院小學語文教研員任海甯介紹,修訂版語文課本共有幾十處的微小變化,如單元數量從7個減為6個;課文總量通過删減和整合比原來減少1篇,新增課文隻有1篇,為“孔融讓梨”。

任海甯告訴記者,首先一翻開課本,起始篇從以前的“我愛上學”變為現在的“我愛學語文”,内容包括“我會寫自己的名字了”“‘耳’字看起來像耳朵,漢字真有趣”。“這些内容傳遞着濃濃的語文味兒,從原來普遍意義上的‘愛上學’到現在直奔語文的主題,讓孩子們在開學第一課就知道語文與生活息息相關。”

識字分量翻倍

内容更接地氣

變化2

此前,網上流傳的語文課本改版後“先學識字後學拼音”。記者發現,沈陽的一年級語文課本并非如此,仍是按照先學拼音後識字的順序教學。但識字單元的分量明顯有所增加,從以前的四節課變為現在的八節課,識字分量翻了一倍。在識字内容上也更加豐富,除了延續以往漢字演變的内容,還增加了“青山綠水”“鉛筆橡皮”“看電視”“識标牌”等生活化場景,如“識标牌”主題中,涉及了出口、入口、電影院、飯店、公司等很多接地氣的生活主題。

“以前也涉獵過部分内容,但沒有這麼明确、系統的分類,我們上課還要給孩子再擴展補充,現在課本直接分好模塊,教起來也更有針對性了。”談到語文課本大變樣,南京一校教師張穎姝告訴記者,新的課本更貼近生活,相信孩子們聽得也能更起勁兒。識字量擴大,他們的閱讀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重視口語交際

邊說邊學語文

變化3

此外,修訂後課本加大了對“口語交際”的重視。記者了解到,在每單元結束後的“百花園”練習中,新增了說話練習的闆塊,比如“如何打電話”“說說喜歡的玩具”等内容;同時,在書後“生字表”中,除了“識字”“課文”中的生字外,還增加了“看圖說話學拼音”的闆塊,讓“小豆包”們一邊說一邊就學會了語文。

一經二校低年段教學主任劉瑤告訴記者,語文是個應用學科,口語交際不僅關注了聽和說,還讓孩子們發揮了想象力。“比起以前的課本,這次的‘百花園’練習難度上略有下降,但這更适合一年級孩子。他們在口語交際的互動和遊戲中,既鍛煉了傾聽能力、專注能力,同時還鍛煉了語言能力,能讓一年級小學生把話說清楚。”

國學内容增加

滲透傳統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翻開語文課本的目錄,最後一單元全部是國學相關的内容,包括“十二月歌”“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烏鴉喝水”等四篇課文。“八月十五月兒圓,家家戶戶大團圓。中秋節,來賞月,歡歡喜喜心裡甜……”其中,“十二月歌”裡用短小兒歌的形式,介紹了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

任海甯表示,以往傳統文化的課文都分布在課本各個單元,現在集中在最後一單元出現了。同時,課本基本體裁都是兒童詩,一是因為短小精悍,讀起來沒有太大障礙,減少閱讀難度;二是讀起來朗朗上口,閱讀興趣會比較濃厚。孩子時不時背背讀讀,慢慢就建立起語感,覺得語言文字有意思。

一年級思品課改名為

“道德與法治”

記者了解到,新學期伊始,思品課的變化也不小。沈陽市教育研究院道德與法治(思想與社會)教研員高宇翺告訴記者,今年9月起,該課改為“道德與法治”。其中,沈陽市内五區及沈北、渾南、于洪、蘇家屯使用遼海出版社教材,新民、遼中、康平、法庫使用遼甯師範大學出版社教材。高宇翺介紹,與舊版相比,新版教材更側重從規則入手。比如對于交通标志如何認識、怎麼遵守?什麼情況下該打110等。

本組稿件由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蕭林熙文并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