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上善若水
本篇編輯 | 董小姐
當值編輯 | 玄鶴
插圖來源 | Beni Gassenbauer
今日導讀
今天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因情緒障礙問題而休學的女孩的父親,他因為女兒的問題走進郁金香學習,在陪伴女兒和學習的過程中,他逐漸總結出了六點感悟。
這六點感悟,可以說簡明扼要又直中要害,既是這位父親摸索出來的經驗總結,也能夠為其他家長提供一些參考。
我們欣喜地看到,如今,在郁金香家長學校,有越來越多的爸爸站了出來,用自身的行動和改變促成家庭的蛻變。希望未來,有更多的爸爸可以加入這一行列。
大家好,我是一位情緒障礙女孩的父親,孩子從一度休學,到今年逐步找回了自己,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考上了自己心儀高中,回望走過的路,結合今年上半年的學習,我有以下幾點感悟和體會,想和廣大家長朋友們分享。
一、一切不要以改變孩子為目的。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到:我們家長所做的種種行動,一切都不要以改變孩子為目的,否則,都會事與願違,我認為,這是我們家長在采取行動之前,首先需要認識的一點。
最開始,孩子因為拉肚子、惡心嘔吐等原因,經常請假不去上學,我們和許多家長一樣,經曆了一個帶孩子做全身檢查無果、強推孩子去精神科求醫問診、拉着孩子去做心理咨詢的過程。
特别是在我剛加入郁金香學習時,我利用年假,閉關學習7天,恨不得快速把所有東西都學一遍,然後把所學的東西全部用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迅速調整過來,馬上回到學校。
那時的我,利用一切與孩子相處的時機,有意無意地講道理,并且動員孩子媽媽,配合演出各種人際關系處理示範,還有意識地裝出自己在遇到困難時的樂觀處理心态。
甚至有一次,雖然我在外遊玩,但為了不耽誤孩子咨詢,我連夜趕幾百裡路回家,隻為了帶孩子參加第二天的咨詢。
總之,我無所不用其極的想着孩子快點好,快點去上學,然而事無願違,孩子還是原來的那個樣子。
我迷茫了、無助了,可以說是遇到了人生的真正卡點。
後來,通過接觸和學習佛法,慢慢的,我在“我是誰”這個人生課題上找到了答案。原來,活到40多歲的我,因為無明和執着,一直錯誤地追求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心中那盞智慧的明燈,就從來沒有點亮過。
其實,病的最重的人是我,最需要吃藥的也是我,而不是孩子,我先前的種種努力,完全是把方向搞反了。
可以說:方向不對,努力白費;發心不對,努力白費。
從此,我隻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我開始不再去管孩子幾點睡、什麼時候學,上補習班也是讓培訓機構老師直接與孩子聯系。
我每天白天上班快樂充實,晚上參加各類學習,浸泡在各個家長群,周末參加公益活動,孩子需要我時,我不帶任何目的真實地表達自己,分享自己的經曆。果不其然,在我的耐心靜待中,花開了。
二、放下期待是最好的期待。
回憶孩子去年9月份複學,我當時可以說是信心滿滿,開學之前還帶孩子到寺裡燒香許願,但看到孩子一天打漁二天、三天甚至四天、七天的曬網,我的心也跟着孩子起伏波動。
多少次從單位請假回來,我苦口婆心地講道理,動員孩子去看醫生複診,孩子也很配合,隻要父母要求的,她都答應,但回來後,是什麼樣還是什麼樣。
我翻看郁金香的《回到人間家長篇》,看到書中所講抑郁康複的最後一個階段:隻有當父母放下期待了,家中成員都各自安好,也就是孩子即将調整走出的階段了。
我想,最大的問題還是我,當我心中有期待,就會有痛苦。
我心中反複自問:孩子間斷上學的原因你知道嗎?孩子能去上學的正面動機你看到了嗎?孩子現在最需要父母什麼樣的支持,你知道嗎?遇到孩子反複,你為什麼不能允許?不允許這是誰需要成長的功課?等等問題。
在不斷深入内在的探索中,我看到了,正是我的貪、嗔、癡的作祟,導緻我需要孩子不斷滿足我的高期待,一旦無法滿足時我便指責、說教、逼迫,長期以往,孩子才生病了。
我不禁追問自己:難道你學習成長這麼久了,還要讓這種無明和執着,支撐你繼續走老路嗎?
痛定思痛後,我逐漸放下對孩子的期待,時時堅持正念,隻看孩子正面動機,隻看孩子做到的,适時肯定鼓勵,孩子也逐步正規起來。今年上學期,居然上課率達到95%以上,即使缺課,也利用周末時間請補習老師上課。
這也使我明白了不期待不是放棄,更不是放縱,而是要放手,放手信任是對孩子最好的期待。
三、保持覺察,時刻觀照自己的内心。
人作為情感動物,沒有情緒是不正常的,特别是像我們這樣家有情緒障礙孩子的父母,更是會因為孩子的緣故,時時處在情緒當中。
之前,由于自身性格、認知等原因,無論是工作中與同事相處,生活中與家人相處,還是泡群中與群友相處,我的各種情緒總是随時就來,我會按照自己的無眀和執着,要麼與對方争個輸赢,要麼外求找人傾訴,最終弄個同事關系緊張、家庭氛圍不和諧的結果。
現在,當一個情緒來臨時,我會懷着感恩心去觀照,我知道這個情緒一定是我隐藏在内心深處的某個點引起的,我感恩它讓我看見,并與之和平相處,最後,我對每個情緒說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
就這樣從量變到質變,自己的無明和我執也在慈悲心、感恩心、恭敬心中逐步融化,我與家人的相處也越來越自然了,與同事關系也越來越順暢了。
四、孩子和愛人都需要像朋友一樣尊重。
之前,我也知道親密關系大于親子關系的道理,但遇到孩子生病,我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我認為愛人天經地義地要配合我,一起幫助孩子調整。
每每遇到愛人不同頻時,我都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各種埋怨念頭頓起,一埋怨就會有矛盾,導緻夫妻關系緊張,重走以前老路。
經曆這段心路曆程後,我最深的感悟是,沒有父母是不愛自己孩子的,但我們在愛、尊重孩子的同時,一定要看到我們的愛人也是獨一無二的個體,ta也需要愛和尊重。
我們要允許愛人有自己的評價标準、成長方法,允許愛人用自己的方式愛孩子,允許愛人情緒宣洩的方式,同時一定要把“三不”原則運用在愛人身上。
我們隻管成長自己,通過自己的成長,吸引力法則自然也就作用到愛人身上,達到夫妻同心、其利斷金的效果。
五、家長的成長是給孩子最好的藥。
我之前的認知誤區,是把孩子康複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醫生和心理咨詢上,我認為孩子吃藥了,也去心理咨詢了,應該很快就可以調整出來了。殊不知,孩子生病雖然有生理因素,但後天的社會、家庭因素絕對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們無力改變社會,我們隻能改變自己的家庭,而想要改變家庭,我們又隻能從改變自己開始。隻要孩子從家庭拿到了力量,他就能有能力去面對社會,而不至于無從适應社會和學校,最終退回在家。
家長成長的核心是:如何讓孩子真實地做自己?如何不再控制孩子?如何尊重孩子按自己的節奏成長?面對孩子的反複,如何做到情緒穩定?如何堅持正念多看孩子正面動機?等等。
六、無條件的接納是情緒而非行為。
之前,我對無條件接納理解孩子的認知有偏頗,我認為孩子出現如今的狀況,是缺愛造成的,因此,我對孩子的各種要求來者不拒,在孩子面前卑躬屈膝、各種讨好,對孩子的各種情緒忍氣吞聲等等,讓孩子因病獲益,從一個坑進入另一個坑。我想,有我這樣心态和行為的家長,應該不在少數。
其實,孩子生病并不是缺愛,隻是我們給了許多自以為是的愛,給了許多懷有各種期待的愛,給了許多滿足我們内在小孩的愛,從而讓這種愛受到了污染。
我想,給予孩子真正的愛的前提是,我們父母可以做真實的自己。我們需要告訴孩子,父母也有情緒,但父母的情緒是父母的事,與你無關,我們每個人都隻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讓我們以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要求,同時尊重孩子目前無法做到的現狀。
對孩子的情緒釋放,我們穩穩接住,而不是以情緒對抗情緒,甚至被孩子帶入坑裡;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我們溫柔而堅定地拒絕,而不是毫無底線的滿足。
總之,我們要區分好孩子的事和父母的事,理清父母邊界,站好位置,堅定愛與規則并行,才是給予孩子最好的愛。道是根和土壤,再好的術和法,無根一切都是白費。
總結下來,我認為自己今年上半年在學習上,有了幾個大的突破。
一、從前,我是為了改變孩子而學,而如今,我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學,發心對了之後,一切便水到渠成了。
二、以前我常在想,為什麼我學了那麼多,想要改變卻那麼難?現在我終于知道,原來自己之前都是用頭腦在學,而非用心在學,因此學到的都是知識,而非學問。當我們習慣性地按自己的頭腦去進行邏輯分析,就會陷入理性思維的怪圈。我想,真正的學習,是要敞開心扉、帶入情感,知行合一。
三、自我感覺情緒覺察能力有了比較大的提升。之前因為我對自己的情緒沒有覺察也沒有疏導,間接導緻孩子生病,後來通過學習,我在後知後覺中分析了許多因,經曆了自責、悔恨等過程。
而現在,我能當知當覺地感受到自己的每個情緒,也知道了情緒沒有好壞,每個情緒都是送信人,我學會了與情緒和解、與之和平共處,避免了以前光靠外求去發洩、傾訴,追求了短暫的安甯後又重蹈覆轍。
如今,孩子已經慢慢找回了自己,下半年就要去心儀的高中就讀,前方的路還很長,我們家長唯有不斷修煉自己,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
備注:每個人的體質和病症都不太一樣,因此,文章中的治療方式,僅做參考。給郁金香所有投稿及采編故事,默認可以公開。感謝分享自己抗郁路上的故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