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的“我”字,《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施身自謂也”,即第一人稱代詞。如今,我字屬于最為常用的漢字之一,但凡事就怕深究,“我”字的字形非常奇特,是“二戈相背”,而戈是兵器,往往代表戰争,那麼古人在創造表達自我的文字時,為何在“我”字上會出現代表戰争的戈?
與西方字母文字不同,漢字屬于音形義的結合,屬于二維文字,因此欲要探究“我”字的本義,就有必要了解我字最初的字形。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我字最早始于甲骨文,而甲骨文中的我字字形與含義,與今天的大不相同。
現代漢字中“我”中有“戈”,但甲骨文中“我”中無“戈”,兩者字形上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甲骨文中的“我”字(見下圖A),像把有柄有鈎的古代武器——大斧,斧口有一排鋒利的鋸齒,本義是一種用來行刑殺人和肢解牲口的兇器。由此也可見,魯班根據割手的草,而發明了鋸子的說法不可信。
周朝初期,金文中的我字(見圖B)出現了一些變化,隻是斧柄下面多了個腳鈎,鋸齒也簡省到隻餘三齒了。戰國時期,我字(圖C)右部“戈”的形象越來越明顯,鋸齒簡化為了兩個,斧柄也更往右彎了。秦代時期,斧身和鋸齒竟變成了圖D1的形式,斧柄和上下鈎竟變成了圖D2的形式,我們熟知的“我”字基本定型(圖D)。
《尚書·泰誓》篇講述的是武王伐纣曆史,其中有一句話是“我伐用張,于湯有光”,此處“我”是兵器,“我伐”即殺伐,應該是我之本義的延續。
從一件殺人兇器,如何轉變為代表自我的“我”?有學者認為,随着戰争愈發頻繁,人們不得不使用兵器來捍衛個人的利益,兵器是用來保衛“我”的,因此引申為第一人稱代詞。筆者認為這種解釋過于牽強,通過甲骨文中的“王”字解讀,或許可以揭開其中奧秘。
甲骨文中的王字(見下圖),就是一個斧钺之形,“王”便是以斧钺象征王權,本義是古代的最高統治者。上古考古中,地位很高的墓葬中,往往都有斧钺之類的器物。因此,古人以斧钺代表掌握殺伐大權,由此代表王權、王者。
我字本義是兇器,也必然掌握在統治者的手裡,以此震懾被統治者,掌握“我”這種兇器之人,可能就被人或自稱為“我”。随着時代的發展與自我意識的增強,“我”這種兇器在各個部落統治者中的普及,“我”慢慢被用着第一人稱代詞,當然那時普通百姓沒有資格稱“我”。
甲骨文蔔辭中,我字有三種用法,除了第一人稱之外,另外兩種都與今天的用法大不相同。
第一種:自稱
我字第一種用法是“自稱”,比如蔔辭中有“上子不我其受佑”,意思是天帝不保佑我商王了嗎?與此同時,商王的臣僚們也自稱為我,說明“我”不是商王的獨稱,比如蔔辭中有“沚口(未辨之字)告曰:土方征于我東啚,在二邑,邛方亦牧我西啚田”,沚口是商朝西部守衛者或諸侯國,當土方入侵時,他向商王彙報邊境軍事情況,這裡的“我”顯然是沚口。
商朝中後期,以我自稱之人,到底應該是什麼身份,如今還是一個謎團,但以筆者之見,應該還是大貴族,普通貴族或百姓可能還沒有資格自稱為我。
第二種:适宜
我字第二種用法是“适宜”,蔔辭中記載有“戊辰蔔,延,呼逆求小方我”、“貞求雨我于嶽”、“貞勿求年我”等等,其中我字意思不可能是自我,而應該為“适宜”,“求小方我”是指尋找與小方作戰的适宜時機,“求雨我”是指祈求雨水方面的福宜,“求年我”是指祈求一年收成方面的福宜。
從兇器到适宜,含義變化很大,兩者如何演化的,如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有待進一步研究發現。
第三種:我方國
在商朝諸多方國中,有一個叫“我方”,與商王武丁關系非常密切,蔔辭中記載了多次納貢,擁有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甲骨文中,與“我方國”有關的蔔辭大約有40餘條。接下來,重點聊一聊傳世文獻中消失的“我方國”。
首先,“我方無其禍?”毋庸多說,“我方”就是一個國家,商王在占蔔時詢問“我方”有沒有災禍。在重要祭祀活動中,商王詢問一個方國有無災禍,表現出“我方”與商王室不同尋常的關系。
其次,“我緻千”、“我來三十”、“我來貯骨”等。甲骨文蔔辭中,“緻”、“來”、“入”往往都表示諸侯向商王進貢,“我方”向商王納貢的記載高達10多條,除了說明“我方”對商王的忠誠之外,還顯示出該國強大的經濟實力。
第三,“丁醜蔔,韋,貞使人于我”、“乙口蔔,亘,貞使人于我?貞勿使人于我”等。商王祭祀占蔔,多次詢問要不要派人前往“我方國”,顯然商王對“我方”非常重視。
第四,除此之外,甲骨文蔔辭中還有武丁命令“我方”攻打其他不臣方國,且曾與“我方”首領一起狩獵等。
可惜的是,這樣一個強大的方國,卻消失在了曆史的煙雲中,隻在傳世記錄《漢書·藝文志》中留下一絲痕迹,該書中有《我子》一篇,“我子”(如同孔子、孟子等)可能就是“我方國”的後代。
“我方國”為何叫“我方國”,是該國得名于善于制造兇器“我”,還是“我方國”之“我”并不代表兇器,另有其他含義?
總而言之,每一個漢字背後都有一段沉甸甸的曆史,在時間的長河中,文字經過漫長演化,很多已經失去了初始字形與本義,被引申為其他意思,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文字都是如此。
值得深思的是,“我”字從震懾百姓的兇器,演化為第一人稱我、适宜、殺、姓氏等,其中究竟如何演化的,迄今還存在不少未解之謎。
參考資料:《甲骨文中的“我”》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