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說遊泳?奧運會上,泳池中的健兒們奮力向前,争奪着獎牌與榮譽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炎熱酷暑,遊泳也不失為納涼的一種好方式在古代,遊泳最早用于生産生活中,後來發展成為一種軍事鬥争手段和體育競賽活動,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夏日說遊泳?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奧運會上,泳池中的健兒們奮力向前,争奪着獎牌與榮譽。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炎熱酷暑,遊泳也不失為納涼的一種好方式。在古代,遊泳最早用于生産生活中,後來發展成為一種軍事鬥争手段和體育競賽活動。
遊泳一詞最早出現于《詩經·邺風·谷風》:“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遊之。”意思是遇到水深的地方,過河就用筏和船;河水清且淺,就遊泳到對岸。可見,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了遊泳,渡河、捉魚必不可少。《莊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孔子和他的學生看到瀑布從30仞的高處飛流而下,水流湍急,就是魚鼈也不敢在此停留,可是居然有一個漢子在潭中自由自在地遊泳,然後輕松自得地跳上岸來,披散着頭發,大聲地唱着歌。這個人告訴孔子,他遊泳的竅門就在于掌握了水流的規律,因此,即使在激流中也可以輕松自如地遊泳。宋人蘇東坡在《日喻》中認為,南方人之所以會遊泳潛水,是因為“日與水居也”,長期生活在水邊,“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潛水的人能長時間地潛入水裡,一定是對水的活動規律有所領悟才能做到,是“得于水之道者”。
在古代,遊泳還是一項軍事技能。兵書《六韬·奇兵篇》就把“越深水,渡江河”稱為“奇技”。公元前660年,齊桓公“北舉事于孤竹離支(春秋時小國,現河北境内)”,又怕精通水性的越國(現揚州境内)水軍乘虛偷襲,決定做好與越軍進行水戰的準備,在丞相管仲的指揮下,特意修了一個又大又深的水池讓士兵練習遊泳,能遊的賞給千金,不能遊的則罰交千金。這一招非常有效,士兵們個個努力學習遊泳,後來在越軍來犯時,齊國已訓練出五萬水軍,果然大破越軍。而在《水浒傳》中,八百裡水泊梁山,起義軍靠水軍多次打敗前來圍剿的官軍。水軍頭領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自幼生長在濟州府石碣村,常年與水打交道,水性極好。南宋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和元朝的《大宋宣和遺事》對阮氏三兄弟均有記載。兄弟三人梁山泊裡駕舟踏浪,先打敗何濤,再戰敗高俅,水中的功夫令梁山好漢們刮目相看。還有“浪裡白條”張順,水上的功夫更是了得。《水浒傳》給張順設計了一段精彩亮相:“自把兩條腿踏着水浪,如行平地;那水不過他肚皮,淹着臍下;擺了一隻手,直托李逵上岸來。江邊看的人個個喝彩。宋江看得呆了半晌。”
由于遊泳技能有着廣泛的用途,由生産生活、軍事需要漸漸發展成為一項體育活動。漢代《淮南子·說林訓》中就有關于遊泳技巧的記載:“遊者以足蹶,以手柿,不得其數,愈蹶愈敗,及其能遊者,非手足者矣。”漢魏時已有端午節舉行遊泳比賽的習俗。唐代趙璘的《因話錄》記載了洪州(今南昌)一個身手不凡的跳水家曹贊,能在百尺高的木樁上跳入水中,然後在水面上正襟危坐,悠然自得,猶如坐在席子上一樣,令人稱奇不已。宋代,水上運動更是成為一種表演藝術,其中一個表演項目名為“水秋千”,就是在大船上立一個高大的秋千,表演者在秋千蕩到與秋千架一樣高的瞬間從高空中一個跟鬥跳下來,紮入水中,猶如現在的跳水運動。唐宋時,每年端午節在錢塘江觀潮之際都會舉行遊泳比賽。《武林舊事》記載:“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鲸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也有膽大之人以弄潮作為遊戲。唐代詩人李益《江南曲》有“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之詩句。《夢粱錄》記載:“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涼傘、紅綠小傘兒,各系繡色緞子滿竿,伺潮出海門,百十為群,執旗泅水上,以伍子胥弄潮之戲,或有手執五小旗浮潮頭而戲弄。”
許多古代文人都喜愛遊泳,且在詩句中留下記錄。宋代詩人李處權在《釣台》詩中曰:“先生志丘壑,溪山助幽興。持竿聊爾爾,至樂在遊泳。”他把遊泳視為“至樂”,可見其對遊泳的酷愛。南宋文天祥喜歡在水裡遊泳納涼,他遊泳與衆不同,高妙之處就是不局限于一些遊泳技巧、跳水難度的表演,而是在江河之上談笑風生、對弈奪将。每到暑天,他都要約上象棋高手周子善,在溪水中遊泳,并“于水面以意為枰,行弈決勝負,愈久愈樂,忘日早暮”。文天祥和周子善在清流之中沉浮出沒、翻轉回旋,用水面作棋盤,全憑意象,下起了盲棋。楚河漢界,跳馬走車,架炮拱卒,厮殺起來。一邊遊泳,一邊對弈,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來源:齊魯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