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維也納文化藝術

維也納文化藝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9 09:40:58

8月13日晚7時,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内蕩漾起了一聲聲輕靈透亮的弦樂。在這個全世界最著名的音樂廳内,開化姑娘汪麗萍再次登上金色大廳的舞台,和她的學生一起演奏豎琴。

當晚舉行的是由奧中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會舉辦的2017年暑期音樂會。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台上,三架金色豎琴一字排開。汪麗萍和她的兩個學生用豎琴演奏着經典曲目《愛的羅曼史》,細膩的音樂和舒緩的節奏,将觀衆帶入了一個純淨的音樂世界。

汪麗萍告訴記者,她和學生們表演的節目是國内第一個被選中的豎琴節目,也是奧中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會第一次将豎琴推進維也納金色大廳。她們使用的這些豎琴是從奧地利皇室租借的,每一架都有一百多年的曆史。“琴身是全黃金的金箔,據說一台琴的價格就有一百多萬人民币,豎琴由三個保镖護送到金色大廳,除了我們演員任何人都不能碰。”汪麗萍介紹,“豎琴是西方皇室的貴族樂器,平時很少能見到,而且彈奏豎琴的還是中國人,真令人激動。”

這曲古老悠揚的經典名作,讓身處異國他鄉的華僑們心神蕩漾。演出完畢後幾個奧地利的華僑專門找到她,表示了對她們彈奏的豎琴曲子的喜愛。

維也納文化藝術(這個開化姑娘在維也納大廳演繹傳統音樂之美)1

汪麗萍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奏豎琴

近年來,她曾帶着箜篌數次在維也納大廳演奏

維也納金色音樂大廳是世界頂尖的音樂殿堂,能上大廳演出這是所有音樂人的夢想,能帶着學生在這兒演出,汪麗萍的心情也很不同。不過,這次并不是汪麗萍第一次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之前汪麗萍已經在金色大廳演出過三四次,而前幾次都是獨奏東方豎琴——箜篌。

箜篌,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在古代音樂史上,有着璀璨的光芒。尤其是漢唐時期。人們熟悉的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中描寫劉蘭芝便有這樣的句子:“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

作為宮廷樂器,箜篌受盡貴族和文人雅士們的追捧。唐代詩人李賀在《李憑箜篌引》寫道:“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意思是,用吳地的蠶絲和蜀地的桐木做成的箜篌,連天上的雲朵都聽得呆住不動了。

不過,箜篌在明代末年就失傳了,直到近些年才獲重生。對大多數人來說,箜篌都是一件陌生的樂器。但對汪麗萍來說,卻像一場命中注定的緣分。

汪麗萍出生在開化縣馬金的一個山村。十多歲時,看小人書《孔雀東南飛》裡面劉蘭芝彈的箜篌,畫面很美,汪麗萍知道了箜篌這件樂器;後來上中學時讀了漢樂府詩,加深了對箜篌的印象。“那時起我就覺得我應該擁有這件樂器,而且這件樂器适合我。”那時候沒有樂器,她就自己動手做。“箜篌有那麼多的弦穿在一個木架上,這跟多根橡皮筋穿過文具盒上有點像,我把多根橡皮筋穿在文具盒上,使勁的撥幾下還真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音。”汪麗萍說,這就是在她的心目中簡版的箜篌了。

“一百多斤重的琴扛在肩膀上彈,真的比其他樂器辛苦”

15歲時,這個鄉下姑娘随堂姐第一次去上海,經過一家琴行,聽到有人彈古筝。美妙的琴音,讓她聽入了迷。從此,她下定決心要學會彈琴。

貧寒的家境,無力支撐她的音樂夢想,為了學古筝,她便利用課餘時間到餐館端盤子、街頭撿可樂瓶掙錢學古筝,直到中專畢業後,她在杭州一邊辦古筝培訓班養活自己,一邊拜名師學琴藝。

“一旦有了目标就要去實現。”漸漸地,小時候的箜篌夢也在她的心中萌芽。汪麗萍費勁周折到北京,拜名師正式學習箜篌。

“箜篌有細細的、密密麻麻的琴弦近八十根,常人光是看就看得眼花缭亂。”回想起學習箜篌時的艱辛,汪麗萍仍然感慨萬千:每天練習6至8個小時,最多的時候一天練過18個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練琴;坐得時間久了,得了腰肌勞損……“一百多斤重的琴是用肩膀扛着彈的,真的比起其他樂器辛苦多了。”汪麗萍說道。

不過,箜篌與古筝一樣,同是彈撥樂器,有着良好古筝底子的她,學習起來相對順手,幾年下來,她的技藝已相當純熟,她的箜篌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聽到。近幾年,汪麗萍多次在央視亮相。2014年2月,“中國蒲公英2014新春音樂會”在奧地利舉行,汪麗萍受邀演奏了一曲《春江花月夜》,這也是中國箜篌首次在維也納金色音樂大廳奏響。今年8月13日的演出,原本也打算演奏箜篌,但因為幾把大箜篌搬運不方便,臨時決定演奏豎琴。

維也納文化藝術(這個開化姑娘在維也納大廳演繹傳統音樂之美)2

汪麗萍(左)和學生在維也納合影

“‘箜篌之音’在傳承中越奏越響”

如今,汪麗萍已經是浙江唯一箜篌傳承人,在杭州經營着一家豎琴和箜篌的培訓中心,也兼職幾所師範大學的客座講師,被家鄉人稱之為飛出大山的“白天鵝”。

這位“白天鵝” 留着近兩米的長發。她說,她是個很執着的人,留頭發也是因為執着;另一方面,古典的民族樂器彈出的音樂是仙樂,長發飄飄自然有“仙氣”。

汪麗萍雖然參加過不少演出,但這些年來,汪麗萍物質生活也十分清苦,幾乎所有收入都被她投入到漫漫不盡的學藝路上了;而且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箜篌、喜歡箜篌、學習箜篌,汪麗萍不僅一直在自我提升,對于好學但苦于沒有錢交學費的成人學生,她也會免費教。

鐘情這樣一件瀕臨消逝的樂器,何苦呢?汪麗萍說:“隻因熱愛。”汪麗萍對箜篌的崇拜滲透在她的言語間,南京的一位師傅正為汪麗萍制作一把兩米五高的箜篌,有些工藝還送去日本制作。雖然還沒收到這把“珍品”,但汪麗萍已經興奮不已。她說:“ 箜篌這件樂器是‘取八方之材、發天地之音’。《李憑箜篌引》中的‘吳絲蜀桐張高秋’說的就是箜篌的材料取自吳地之絲,蜀地之桐。”

說起今後的打算,汪麗萍說,“希望把箜篌帶向世界,不隻在國家大劇院、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還有在更多國家的歌劇院演奏,讓‘箜篌之音’可以在越來越多人的傳承中越奏越響。”

(原标題《這個開化姑娘在維也納大廳演繹傳統音樂之美》,原作者 祝春蕾 胡卓姗。編輯徐雯見 梅玲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