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盼望着過年,因為可以穿新衣、吃美食、放鞭炮、拿紅包,跟着大人到處串門,見到好多親切和藹的長輩。熱熱鬧鬧、忙忙碌碌中這年就過完了。
現在,覺得這過年有些寡然無味。雖然處處也是張燈結彩,人們都是興高采烈,但總是感覺這年就像一個大些的休假日,無外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可以好好陪陪家人。
年前,我到鹿泉與朋友相會。
朋友問,你們準備年貨嗎?
我有些詫異:準備什麼年貨,什麼意思呢?
朋友解釋道:我們年前都要采購好多東西,比如說肉啊蔬菜啊等等。年前,我要把這些肉煮出來,腌制好。等到除夕時,我們一大家子要在老家待上四五天,要一起過年,把這些年貨消滅掉。
我知道,我這位朋友哥兒四個,他是老小。這一大家子人日常基本上都不在老家了,但每家在老家都有宅院,在老家的隻有他們的父母老倆。老爺子86歲了,老太太82歲。雖然垂垂老矣,但體格硬朗,幹起農活來仍然是把好手。他們現在最高興的事兒就是過年時能夠看到兒孫們如鳥雀歸巢般聚到自己身邊,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那個時候每日的餐食,是這四個兄弟一起動手做的,煎炸烹煮,很是熱鬧。餐間喝上幾杯,吹會兒小牛,微醺中享受這年的味道。
朋友說着說着,仿佛已經陶醉了,看得出他對年的期盼。
他家門口便是鹿泉最大的集貿市場。我走入其中,看到了很多像朋友那樣置辦年貨的人們,都很慷慨大方,毫不吝惜。這個買了幾條煎好的大魚,樂呵呵地托着。一看就是年夜飯的大菜之一。那個購了一大坨豆腐,還讓店家給切成小塊塊,說是回家好存放。我也很受感染,在新出爐的牛肉丸子前駐足,讓店家給稱了三斤多。整個市場歡聲笑語,不像是買賣雙方,倒像是互相熟稔的親人,一起暢想着未來的日子。
接下來,便是過年了。過年的主要内容就是串門——小的給老的拜年。除夕貼春聯,到父母家吃年夜飯,看春晚。初一一早給兩個伯父、伯母拜年。到墳地燒紙。初二去給嶽父、嶽母拜年。初三姑姑一家上門,我們一起聚餐。初四去給兩個舅父、舅母拜年。初五與對門一家相聚。初六載着嶽父嶽母與他們姨母家的兄妹相聚。初七便是上班了。
這年的七天,還真是忙碌。若從内容看,就是聚會吃飯,就是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飯。可仔細想來,什麼是年的味道呢?是飄香的美食,是見面的歡顔,更是歡聲笑語的暢談,更是春風拂面的溫情。
年的味道,對小孩兒而言就是可以敞開的玩兒,對老人來說就是熱情滿滿的孝敬,對中年人來講就是淡淡的松弛。
一家人,在一起,辭舊迎新,互道珍重,這便是過年的味道,國人的情結!有此,年的味道無所謂濃淡,隻有陪伴的多少,情誼表達的多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