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中庸的最高境界

中庸的最高境界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13 03:51:55

前日某次聊天時,朋友不經意間提及“中國人都講究中庸”,頗有不屑之意。筆者随後問道,那你可知中庸的具體含義嗎?對方答曰:估計是差不多就行了,不偏不倚呗。

中庸的最高境界(聽來平平無奇的)1

筆者當時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如果兩千多年來為精英階層所推崇的道德标準僅僅滿足于這般見識的話,那誰都可以做到,孔夫子又談何“聖人”呢?

ps:《中庸》原文出自《禮記》第三十一篇,文體類似《論語》,是一本弟子記載老師言行的書,在漫長的傳承中或許有遺漏或者篡改,但思想依舊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朋友的回答代表了絕大多數國人對“中庸”的認知,一方面望文生義,因為“中”,所以“庸”,不像個褒義詞,其他則來自以訛傳訛的誤解,即朱熹所言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顯然是個笑話,哪裡找得到絕對意義上的“中”?一張白紙有嗎?宇宙有嗎?又哪裡會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不易)?唯有變化本身吧!

打個比方,用CAD軟件畫的圓圈的确有一個中心,但那隻存在于虛拟世界。我們手繪的就不行,誰都不敢說圓規沒有納米級的偏移,手也一直在輕微的抖,哪怕形成一個無限接近1的0.999... ...那也依然不會是1。同理,再怎麼調整也畫不出另一個同樣的圓了。

中庸的最高境界(聽來平平無奇的)2

圖片來自網絡

所以,用根本就找不到的“中”和“庸”作為行為準則,朱熹的解釋就是一句廢話,真成和稀泥了,想來被孔子視作最高德行(其至矣乎)的“中庸”必定沒這麼膚淺。

“慎獨”與“和而不流”:孔子眼中的“中庸”

曆史之所以會留給朱熹犯傻的機會,在于孔子從未做過詳細的定義,故而筆者也不敢僭越,唯有淺談其表象。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是《中庸》的開篇之語:人的自然禀賦叫做“性”,順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顯然,人“性”是與生俱來的,而“道”則是前者的延伸,我們要吃飯、穿衣,以及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都是本性所決定。但身為文明社會的一份子,這些東西的獲取絕大多數時候都不會來自明搶,而是遵循社會普世價值觀前提的正常獲取,也就是“教”。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别人看不到的時候,我們還有必要講究“教”嗎?

中庸的最高境界(聽來平平無奇的)3

孔子提出了“慎獨”的概念,他認為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而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君子慎其獨),身為“人”所要面對的不止是社會的要求,更要直面自己的内心。

在《菊花與刀》中,魯思·本尼迪克特深刻分析日本人獨特的“恥文化”,他們固執地認為沒有被發現就不算犯錯,不承認就是不算實錘,所以時常搞出掩耳盜鈴的笑話。他們将中華文化學了個通透,唯獨放棄了最基本的操守,算不得好學生。

中庸的最高境界(聽來平平無奇的)4

▲出了問題再謝罪,似乎是日本人的一貫作風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孔子顯然更加強調“君子”内心的操守,所謂“和而不流”,在于人格獨立而不偏不倚,不管是國家政治清明亦或是晦暗,都必須做到不改初衷,才是強大的!

總之,“慎獨”與“和而不流”是“中庸”的具體表現,誠然包含了朱熹所言的不偏不倚,但孔子所言的中立并非是善惡或對錯之間的權衡,那究竟是什麼呢?

允執厥中:“中庸”的進階版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大禹谟》

這段晦澀的文字來自于《尚書》,舜帝在“禅讓”之前将執政多年的心得濃縮成十六字傳給了繼任者大禹。

“人心”代指人的原始欲望,即孔子所言的“率性”和老子說的“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比如物欲、情欲和對名利的追求,皆建立在自我的核心之上。

中庸的最高境界(聽來平平無奇的)5

“道心”則可以理解為普世價值觀的道德層面要求,這是人社會屬性的體現,即孔子的“修道”和老子的“天道”。

放縱“人心”必然危害社會穩定,而“道心”始終違背了認知本性,故而容易陷入“微”的境地,二者互相矛盾和排斥,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故而舜帝說,身為帝王要精純專一(惟精惟一)地保持“允執厥中”的狀态, “允”有“誠實”和“公平、得當”的意思,“執”是“堅持”,“厥中”是“其中”的意思。“道心”并不代表高尚,而是要承認人性存在的前提,将欲望保持在适度的範圍之内,既不能放縱,更不能壓抑,這個“中”就是“人心”和“道心”的平衡點,也就是“不偏不倚”的中點。

中庸的最高境界(聽來平平無奇的)6

▲故宮中和殿

這個說法其實跟孔子差不多,卻更加清晰明了,無可反駁。這句話也是華夏傳統文化中的“十六字真言”,南懷瑾先生說中國文化的重點,也是生命科學和認知科學的中心,中國文化的道統,包括了儒家、道家,甚至于後來從印度進入的佛家文化都在内,原理都在于此。

總之,“中庸”并未要求“君子”做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也強調了“道心”在維護社會穩定和進步中的意義,合情合理之餘,也成為了幾千年來精英階層所推崇備至和身體力行的處世修身原則,是真正的大智慧。


“中庸”如此高大上,然而在發明者孔子的認知中竟如同傳說,誰都做不到,最多是盡力而為罷了。

有中庸之道,無中庸之人

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孔子認為,因為此狀态過于高妙,所以一般人都隻能行“中庸”之事,卻到達不了“中庸”的境界,因為要保持這種狀态實在是太難了(鮮能久矣),連一個月都堅持不下來。

中庸的最高境界(聽來平平無奇的)7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通俗點解釋一下這段話,“中庸”不能實行的原因在于智者往往聰明過頭而喜歡自以為是,愚者則完全不能理解;而之所以不能被弘揚,在于賢者往往用力過猛,變成了作秀,而“不肖者”又能談什麼道德呢?

故而在孔子看來,“中庸”雖好,卻如同一個無理數,人們能夠在“修道”中無限接近,卻始終找不出一個典範來作為模闆,不管是舜帝還是他最欣賞的顔回。

孔子一生都在維護者岌岌可危的禮樂制度,然而現實所見莫過于禮崩樂壞和人心不古,“中庸”也似乎是一種對理想人格的向往。之所以對齊桓管仲們大加贊揚,在于遠古傳說的聖人之外,他們就是秉承“中庸”的典範:争霸是“人心”的訴求,尊王攘夷則既是“道心”的體現。

中庸的最高境界(聽來平平無奇的)8

▲尊王攘夷的背後,都藏着一顆勃勃的野心

他也知道,霸主們的“道心”隻是滿足“人心”欲望的手段,言行甚至接近于作秀,卻不得不做出妥協并默認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争霸行為。而現實中,他又不得不面對“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的社會現實--彼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和晉國的六卿都已經完成了對國君的架空。

世道總是這般令人無能為力,仿佛找不到真正的“中庸”,但我(孔子)還是要堅持下去。

道不遠人:如何去接近“中庸”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素其位而行。

首先,“中庸”能夠實現并不取決于條件如何,孔子認為,踐道形同走遠路和登高,必須從近處和低處開始,哪怕隻是兄弟和睦、夫妻恩愛或家庭美滿這些事情都是“中庸”的體現,眼高手低的做派其實已經偏離了“中庸”的要求。不管是富貴、貧賤甚至夷狄的身份,都要行在當下,不妨礙個人對道的追求。

中庸的最高境界(聽來平平無奇的)9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第二,孔子認為,“誠”是“中庸”的前提。這種與生俱來的品質不必努力就能達到,不必思考就能獲得,卻在現實當中屢屢被遺忘,卻忘了唯有保持住“誠”才能從容不迫地契合天道法則,也就是聖人。

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第三,要尊重現實的環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内踐行“中庸”知道,如果忽略當下而盲目複古,就必然會招惹災禍,既然夏代和殷商的禮儀都已經接近失傳,他們的好處都隻存在與傳說當中,所以我(孔子)選擇了周禮并用作日常。

中庸的最高境界(聽來平平無奇的)10

總之,“中庸”也非遙不可期,不管是販夫走卒亦或是帝王将相,身份并不是他們踐道中庸的前提或障礙,心中有追求,“道”就不會遙遠。


有賴于孔子的歸納,“中庸”成為了後世兩千多年知識分子階層的安身立命之道,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在滿足“人心”的同時不忘對“道心”的恪守,“舍生取義”随之成為了國人的普世價值觀,中華民族也得以在精神層面上遠勝于其他民族。

我想,“中庸”的高貴品質,時至今日仍然根植于每個國人的血液中。

結語一:“中庸”的現實意義

中國人從來不是為了一個人活着,從來不是為了這輩子活着,中國人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既為過去的人活着,又為将來的人活着的民族。

中庸的最高境界(聽來平平無奇的)11

在逐漸走向曙光的新冠阻擊戰中,我們看到了不辭勞苦的鐘南山院士、解決醫護人員後顧之憂的快遞小哥和一聲令下從四面八方支援武漢的各地醫療隊。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對“道心”的恪守,至于“人心”,誰都有七情六欲、後顧之憂,不過被“道心”所遮掩罷了。

與文天祥、于謙等人的追求一緻,這些人不知不覺中都履行了骨子裡的“中庸”,哪怕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這個詞彙的含義。

中庸的最高境界(聽來平平無奇的)12

▲良知是道心,避害是人心

在日常生活中,“中庸”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職場上你是選擇不擇手段的勾心鬥角,還是腳踏實地做成績?考試中你願意憑實力放手一搏,還是投機取巧呢?倒在馬路邊的老太太你該不該扶?身為學者當專注于學問還是頭銜和利益?“人心”和“道心”的争鬥貫穿着人生。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鹄,反求諸其身。」

孔子還告訴我們,射箭不上靶,那一定是自身的欠缺,而不能怪靶子是歪的。而當我們詛咒這個不公平的世界時,是否有想過自己的“道心”可還穩?

結語二:雞湯、至理和感悟的區别

前天就有同行笑我寫的是雞湯,最受編輯喜歡的網絡體,筆者當時就反問,那你的又如何呢?他說可以分為論述體、叙述體和散文體。

面對這樣形容挑釁的話,筆者付之一笑:一個行為乖張的人,不可能擁有其文章裡體現出來的見識和思想,引經據典、下筆千言的能力也必定與他無緣,其所謂的某某體,在灑家看來不如叫論文縮寫體更加合适,哪怕沒有明火執仗地抄襲,也隻是一個毫無思想的搬磚派。

中庸的最高境界(聽來平平無奇的)13

▲筆者文章的截圖

我的文章都有一堆評論,這個不叫雞湯,而是感悟。區别在于前者是被人強行灌下的,所以有毒,後者則是個人的體會,放在文章裡隻是訴說感想,尋求共鳴,而非對他人指手畫腳。

至少,那麼多厚古非今的感悟,可以視作原創的證明吧。

孔子的“中庸”則是至理,從來不因人而異,也不會随時代發展而過期。筆者喜歡先秦,在于先哲們有足夠的智慧來啟迪後人的思想火花,不管是失意還是得志,驕傲還是低調,開心或者抑郁,都可以在典籍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中庸的最高境界(聽來平平無奇的)14

可以忽略我的感悟,被某位“名師”煮好的《論語》雞湯也可以不喝,我們卻不可以放松自己對至理的追求,唯有親身讀一讀古人的智慧,方能夠形成專屬的感悟,進而指導言行。

如果實在記不得那麼多,那就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人心”和“道心”的平衡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