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朔良生于1949年,字逸雲、号北辰,雲溪精舍創始人,中國十大紫砂名家,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路朔良大師生長在書香門第,詩文傳家,自幼酷愛書法、繪畫、金石、镌刻和雕塑藝術。他将書畫、雕塑等表現手段運用在紫砂陶器表面,妙手超凡,他以雕刻、堆塑、貼塑、泥繪、镂空等技藝創作紫砂陶器,豐富了陶刻和陶塑的藝術語言,大大地提高了紫砂藝術的品位和藝術價值,作品獨具匠心,别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路朔良藝術欣賞之:仿青銅紋三足鼎壺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工藝,在穿越曆史二千多年前,商周青銅,紀錄着煇煌曆史風貌從地下逐步被發掘而展現在世人的眼前,成了中華民族的驕嗷,成為優秀民族工藝曆史典形代表,青銅文化,在世界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也是一個奇迹,為後世所膽仰。
紫砂陶史,作為地域特色文化,在其發展史上清康熙年間陳嗚遠以仿青銅紋器而聞名于世,為砂陶文化留下了不朽的一頁,同樣為後世陶工所仰慕。曆史的機遇,使我在年輕時轉行而開始了紫砂陶生涯,随着對砂陶曆史的認知和實踐,追蹤前賢的步痕,發揚曆史優秀傳統,便成了我長期思考怎樣将陳鳴遠技藝在我的藝涯生活中得到繼承和延伸,因陳鳴遠之技。
由于青銅紋繁鎖且精工的表現形式,在紫砂制作過程中須要以形定格貼片,将雕刻好的青銅紋以薄片的形式往器形上貼,厚薄,幹濕度,貼片過程中不留空氣便成了制陶過程的關鍵,不同的造形,依須所不同的弧度,相互之間的聯接修飾便成了創作中必經之路,借助雕刻印模貼片使之紋飾清晰便成了制陶過程中另一專門技藝,須長期下功夫研究的不同常規的制陶學問,在常态制陶中稱為另類,但在追求作品表現形式效果上卻是起到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以青銅紋裝飾器形成了至所以陳鳴遠制陶工藝的斷層,是因繁鎖的青銅紋飾讓人望而生怯,得化幾十年的用心專研才得以表現。我由于愛陶若癡,敬仰陳鳴逺之技作為涯藝之方向而逐步走到了今天的表現力,回首看看,作品反映着我事陶的曆程,幾十年的心血澆灌出了紫砂田園裡另一花朵,綻放着人生事陶的精神面目,陳鳴遠仿青銅技藝在今天得以延伸,心慰已足,在古稀之時撰寫此感想,幾十年的日日夜夜,象泛起的浪花,一浪一浪,心随之而起,歷歷在目,情深之至,無憾制陶藝涯,神化于陶,生命在火的洗禮中與陶共存。
此三足鼎壺,因其身筒的造形下部以之三個120度之球面形成亦即之等分之凹凸起伏來表現青銅紋,這與以往所表現之器型有所不同,故在技法上又是一種新的嘗試和突破,三個獨立球面組成的壺身下部,在表達獸面紋因強弧度轉彎而帶來的貼片之困難,遠遠超越了正常貼青銅紋的範疇,故做好此件作品在砂陶壺造形中屬特例,是典型的高難度仿青銅紋器,這也是我作為陶人表現異型紋飾來處理的一個課題,總算在最後的表達上作為特殊造形而達到了預期效果,壺身上部卻是圓形,壺蓋和壺滴順應造形以三個鳳烏紋合一的方式與壺身的整體搭配完成了壺身的設計,緊接着是在解決嘴和把的平衡設計後依青銅紋在壺嘴中間以回紋和三角形紋裝飾,在壺把處理上順把形作精細的回紋雕工滿工為飾,此中紋飾處理與整個壺身的裝飾形成統一的效果,這在自古至今的砂壺造形中以青銅紋為裝飾效果的器形中屬繼承傳統工藝之創新,以新的姿态問世,為我的紫砂壺創作添了新成員。
路朔良藝術欣賞之:仿青銅長四方蟬形紋四足香薰
砂陶史河,清初制壺大家陳鳴遠将青銅紋裝飾紫砂陶為後世留下了千古絕唱。這種穿越曆史借古開今,在陳鳴遠制陶時代可謂獨領風騷。其工藝制作水平之高超,讓後世陶工敬仰望歎。
由于它的制作工藝的技術含量繁雜而精工,況且對器形比例關系的處理和分割安排裝飾的圖案要求也很高。既要考慮圖案格局整體協調,又要處理好每個單位的橫或縱的獨立布局,在每個獨立布局的圖案中,要突出此單位中的主體圖案與鋪助襯底圖案層次。大小的高低及與主體圖案相關的比例關系,也就是說每個局部的關系處理不單是小範圍的,還必須與整體的形體關系統一,故它還不是簡單的制陶造形就可解決完事的,還涉及到裝飾設計,雕刻刀工,層次深淺,粘貼技藝定位精準等等。在看似繁雜卻又精工的表達之下讓上感受到的是曆史先祖的留下的聰明才智和精巧技藝,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不朽光芒,深深打動着我這顆愛陶事陶的癡心。
研究和發揚陳鳴遠仿青銅紋器皿了成了我三十年來幾近忘我的追求。圓的,方的,大的,小的,高的,矮的,長的,扁的,在充滿着事陶激情的歲月裡,制作,思考,失敗,驗證,再前進,不斷重複着砂陶藝術創作中的每一造形所碰到新問題。就象砂陶田園裡的每朵花兒,在用汗水和心血灌溉之後綻放的各不相同的各色花朵,這裡充滿着一派生機勃勃,淹沒了曾經的歲月滄桑,讓中華優秀的傳統工藝和傳統文化以當代陶人的面目以新的姿态紀錄着曆史前進的步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時代賦予當代陶工新的使命,讓砂陶的田園裡散發着迷人的光茫。
仿青銅長四方蟬形紋香薰借鑒古法,以乾隆工的表現手法選擇方的器形主要突出了砂陶器皿造形上的一個難度。在此四面紋飾的交待必須做到四面聯通且幹淨利落,圖案的縱橫分格組合相互呼應,一氣呵成,加上紫砂陶樸實的本質與精細的雕刻技法使優秀的陳鳴遠仿青銅紋紫砂裝飾工藝得到了繼承和延伸。
正應了過世的原南京博物院老院長宋伯胤先生對我曾經殷切希望:小路啊,紫砂曆史上這麼優秀的傳統工藝要發揚廣大啊。如今,老人的叮囑常在我耳邊迴蕩,昔日的小路也年已古稀。回首一路走過的路程,一件件形體,大小,或方或圓,在工作室的牆上,櫥裡,案幾上安靜地展示着它們的風姿,反映着中華傳統工藝在我事陶生涯的癡戀中成了生命中的風景帶,精彩而充滿着挑戰。無憾人生泥戲遊戲,讓生命的熱情延續着事陶的生涯,神化于陶,事陶青春長存。
此件作品除了外觀裝飾上的古意盎然外,在實用功能上權當沉香用器在制作上亦有所考慮,因燃香過程中須有一個熱冷空氣循環對流的交換,香絲在曳曳從蓋頂滴孔上升時,薰腔須補充空氣,故在四足内側上部各留一小孔,在薰腔回角用一薄泥片成九十度粘接腔身,高度達三公分左右,這樣讓補充的空氣經圈起的空腔成了通道同時阻隔了防止香灰堆積後造成的熄煙,燃燒中的煙在上升中香氣往上形成了氣流交換,做到了實用中的科學性。這也是作為陶工必須思考和做到的制陶學問。
今天,在細解此件作品的創作理念思維和寫作的時候,好似又回到了那個歲月,一種癡陶的情懷,連續夜燈的工作狀态瀝瀝在目,充滿着無盡的深意......
路朔良藝術欣賞之:仿青銅紋紫砂毛公鼎
商周青銅器,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可謂一顆燦爛的明星,反映着華夏祖先高超的藝術構思及精湛的工藝鑄造水平,這在當時人類文明的二千多年前,是一個多麼先進而偉大的科技水平之表達啊!很難想象人類尚屬初級發展階段有如此掌握精美的造形能力和澆鑄技術,這是華夏民族的驕傲,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創舉,在當時人類世界文明發展史上堪稱一絕。
借鑒青銅毛公鼎器形,以紫砂為材質,從砂陶色澤及顆粒狀态,吸收其紋飾之裝飾效果,表達其規正和粗曠的青銅器藝術,得從選土,調砂,配色,燒成幾個方面入手,得首先确定用什麼土,經調色摻砂後、在符合配比的顆粒大小,比例多少,根椐長期累積的經驗确定此土的燒成溫度點和高溫帶的延續時間。
也就是說,在穩定的高溫持續下,坯體陶土顆粒之間的空間會變得緊密,從維觀上分析,配土時配比顆粒越大,比例越多,顆粒之間空隙就越大,如果掌握燒成此土的火點的承受點和在此點所給的延續時間,讓它燒透燒熟,不在此高溫狀态下讓陶土顆粒至零界點,那麼就無法使顆粒之間處于粘連和稠密,如能達此條件,就會擠掉顆粒之間空隙,使得燒成後的坯體,表面既呈顯紫砂樸實的機理效果,又能使這種樸實中敲起耒帶铿锵的钪钪聲。
這對一個從事此業的陶工來說,了解土的性質,所要表達作品的紋飾和機理效果,在配土前就必須在自己的腦海中有一盤整體的盤算和規劃,如何配比,如何制作,如何燒成,怎樣處理陶土表面和燒成後的視覺效果,一系列的完整的制陶過程缺一不可,而決不是單一的成型制作就可了事的。
仿青銅紋毛公鼎,就是在運用紫砂粗顆粒狀态下,去表達青銅紋,規整有序的紋飾,經粗顆粒的自然機理呈顯,在精到的火的冶煉中,精美而古樸,加上毛公鼎特有的渾厚粗壯的三個腳,材質和造形的和諧統一,以紫砂的質地表達青銅紋無疑在我的藝涯生活中增添了一個仿古器皿,為探索紫砂陶的運用範疇拓寬了視野,我身事陶,樂陶而事,法古而習,中華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揚須我們當代從事此業的陶工去擁抱華夏文明的精髓,沿着先賢的足迹,展望未來,譜寫新的篇章。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