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眼睛,認清你身邊的勢利眼!
世界上有一種人,無論在哪個國家,在哪個時代,都十分惹人厭。那就是“勢利眼”。
那些不滿意自己現實地位、不能接受自我的人,尤其容易蛻變成勢利眼。
而在這個競争無比激烈的社會中,在力争上流的過程裡,在某些時刻、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有可能成為勢利眼,對身邊人造成傷害,對自己的心靈形成荼毒,甚至未能察覺。
在《勢利:所謂上流社會及勢利眼衆生相》一書裡,約瑟夫例舉了人們身邊三種最常見的“勢利”表現,分别是“職業勢利眼”、“品味勢利眼”、“子女勢利眼”。
根據以下分析,你身邊有人中槍了嗎?
你自己呢?
職業勢利眼勢利眼從來不會質疑世界的價值判斷,隻會随波逐流,而且時時希望自己能夠超前那麼一點兒。大衆追捧什麼職業,勢利眼就觊觎什麼職業。
美國有一種常見的說法:在歐洲,人們想知道你是誰;在美國,人們則想知道你是做什麼的。
這也是我們的現狀:職業說明社會地位,也決定了勢利眼的态度。
從前,要是有人問你是做什麼的,最巧妙的回答是:我是一名專業人士。不關你是哪個領域的專業人士,這表明你有較高的教育層次和收入水平,而且在一個集體中廣受尊敬。
然而,現在社會的專業人士越來越多了,不再擁有昔日的社會聲望。
許多職業的聲望在時代流轉中發生了變化。
以醫學領域為例,如果子女成年後從醫,很多父母會非常滿意,倒不一定單單因為救死扶傷很高尚,還因為醫生收入比較可觀。而且這份職業受人尊敬。救死扶傷的理想曾讓整個醫生群體的形象無比高尚,但如今早已分崩離析。盡管還有人在歌頌醫患關系,但醫生的形象卻越來越接近依靠技藝賺錢謀生的普通人。此外,醫生還容易蒙受額外的污名:唯利是圖,拒絕治療窮苦病人等。醫生群體聲望的滑落可見一斑。
律師職業的聲望更不必提。有個笑話是:鲨魚為什麼不襲擊律師?因為同行之間總要留點面子。律師曾經給人以淵博可敬的印象,是未來領袖的化身,可現在呢?往好處說,律師像蜘蛛一樣,在錯綜複雜的法律網上伺機牟利,可是打官司的人還必須仰仗他們;往壞處說,律師毫無誠信,腐敗可鄙,為體面人不齒。
工程師和發明家喪失名望的過程比較複雜。這個群體一直是國家英雄,他們秉承實幹精神,建設國家。然而,在21世紀到來之際,工程師的形象變得無趣、遲鈍、能力有限,而且地位低下。盡管當今社會離不開高科技,我們每個人都在享受高科技帶來的好處,但開發高科技的人卻一點也不優雅,至少不符合當下社會優雅的诠釋标準。其中一些人我們稱之為書呆子,剩下的都叫蠢蛋。
教書,尤其在大學裡教書曾經是一種榮耀,但如今,教師的聲望已經江河日下。常見對大學教師的批評是說他們太“學院派”,意思是過于注重理論而脫離實際。蕭伯納更有句著名的諷刺:“有能力的人做實事,沒能力的人當老師。”
當下社會中最受關注的是另一大類職業人士,是代理商、經紀人、商人、市場營銷人員、投資銀行家、全能經理人、股票操盤手、企業家,還有那些完全不提供産品和服務,隻是協助将其推向市場并從中大賺一筆的那些人。這些人過的才是最令人豔羨的生活。
近來美國名校畢業生趨之若鹜的職業是安達信、麥肯錫或其他咨詢公司的初級顧問。
以美國為例,這個國家正從制造業、礦業、農業、伐木業大國轉變成服務業、信息業和娛樂業大國。從事實際生産的人越來越少。人們都願意去處理處理文件、玩玩數據遊戲、談談生意、散播一下知識和新聞。從事生産的人被稱為“内容提供者”——真是個聰明的叫法,但多數情況下他們隻是場上的配角,承包商、傳播者、中間人才是占據主場的玩家。
另一方面,與藝術家享有同樣聲望的是時尚從業者。投身影視産業的年輕人就特别喜歡鼓吹時尚業有多麼成功。他們選擇影視業,是因為他們認為,大衆娛樂是目前最輝煌的行業——集合了名氣、金錢、權力和娛樂,即使初入行就要做出令人心碎的妥協也在所不辭。
盡管娛樂業還沒有多高地位,但按照年輕人前仆後繼的勢頭來看,大衆娛樂業顯然将會成為真正的“英雄之地”。
關于職業選擇的勢利心态也随之發生了改變。從前,人們都追求一步一個腳印的成功,通過漫長而細緻的工作,來獲取成就感和豐厚的物質酬報。如今這些情景已經很罕見了。現在是個百萬富翁泛濫的年代,也是一個成名要趁早的年代,人人都希望三十幾歲就能退休,然後住着昂貴的大别墅。
這是一個不忠于自己的勞動心血的年代——對自己設計的産品、自己經營的企業感到自豪似乎都有點不合時宜。新時代的野心家都渴望盡早入場得分,然後拿錢走人。
品味勢利眼
“活出品味”是每個人無言的夢想。
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說道:“你說品味問題無争論,可是一切生命都是圍繞着品味的争論!”
“人各有品味”,是一句老生常談的話。說這話的人大多堅信自己的品味穩高一籌。
很長時間以來,品味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而是一種社會現象。一個人的品味通常會洩露出他的社會階層、個人志向和自我認知,而他在飲食、服裝、文化、政治事務等方面的觀點,經常會成為外部世界對其評判或譴責的依據。品味一直被視為區分社會階層的标志。如今像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等人依舊這麼認為。如果按此判斷,上流人士應該不屑于打保齡球,工人階級也聽不懂巴赫,雖然實際情況不盡如此。
在穩固的上流社會當中,傳統是圍繞着對品味的設立和主導而建立起來的。最受人尊敬的那群人的穿着打扮、家居設計、社交風格、個人愛好以及言談舉止的風範就代表着“好品味”。品味是有權有勢的人們規定的。
後來,引領品味的人群逐漸變成職業化的品位創造者,比如編輯、設計師、室内裝飾師、博物館館長、文藝批評家、禮儀手冊編纂者、影視制作人等。這些人點燃了潮流的火把,讓跟風的大衆好奇雀躍,迎着火光奮力追逐,不惜跳進商家的一個個甜蜜的“陷阱”。
覺得自己品味不錯的人都很有自信,聲稱自己了解美為何物。但是,美可是個極為複雜的問題,哲學家和美學家反複争論了好幾個世紀也沒有定論。大多數人不管多麼自負,總會有那麼一絲絲擔憂,害怕自己在生活的某個重要維度上終究缺乏一點兒應有的品味。
人們津津樂道于梳理品味的内涵,經常互相争論。而勢利眼則會将其當成一把利刃,将所謂的“門外漢”統統攔在外面。被嘲弄的恐懼正是勢利眼最在意的——如果勢利眼有權有勢,可以嘲弄他人,那麼他們最在意的就是施加嘲弄的快感。
擁有品位的人未必是個原創者,當然也未必是個君子。品味的奇特之處就在于,它可能是一種不道德的天賦。品味超絕的人可能是個十惡不赦的混蛋,毫無品味的人也可能善良如天使。
勢利眼的誤區在于重品味而輕善良——将品味置于一切品質之前。品味可為生活帶來和諧、優雅和教養,但處處标榜自己的好品味,不僅是勢利心态滋生的開端,而且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壞品味。
子女勢利眼
快樂父母與子女
把孩子類比成财産,可能有點不近人情,但從本質上來說,孩子就是一個人最驕傲的财富。兒童經常被家長用作勢利遊戲的籌碼——各位不要覺得這一說法太驚世駭俗,其實在生活中這種行為并不罕見。
在中上階層中,孩子幾乎就是父母精神世界的全部,他們為撫養子女傾注了大量心血。
你或許也認識這樣提供一切的家長:學前教育、私立學校、才藝課程、保健方法、各種診斷學習障礙的測試、治療輕微多動症的藥物等。
沒有任何一代人像這一代孩子一樣,得到了父母的全身心呵護與關注。
現在已經有了一整套孕期行為規範,從妊娠期禁酒到胎教和嬰幼兒階段,給孩子聽莫紮特音樂。從出生開始,直到大學畢業許多年後,孩子都被寵着哄着、悉心培養成才,永遠被家長當成稀世珍寶。
過去的父母隻要給子女提供衣食住所,讓他們接受教育,再樹立一個盡責的榜樣就可以放手不管了。但現在的父母都覺得做到這個地步還遠遠不夠。
父母既然在子女身上投注了如此多的心力,那麼勢利的心态也就不可避免地滋長起來。
家長碰面聊天,往往繞不開孩子教育問題。
總會有家長忍不住打開話匣子:“我家孩子剛送到XX國際學校,收費貴得吓人!……”
這個話題很容易引起其他家長焦慮:我家孩子如果隻在普通學校讀書,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盲目把子女送進名校的行為背後都是“階級焦慮” 在作祟。“階級焦慮”難道不是“勢利”在社會心理學領域的同義詞麼?
“在中國,奢侈身份的最新象征是什麼?答案并不是一個LV或Gucci牌子的包包。中國家長們給出的答案是:他們的子女。掏一筆錢讓孩子上學、參加夏令營以及課外輔導班,是中國父母區分自身地位的最新趨勢。”——某媒體報道
家長們聊起了各自的子女,問起孩子所在的學校,仿佛開始了一場牌局:在國内TOP2或TOP5、在國外某某常青藤……如果不幸孩子就讀的學校不算好,牌友就會琢磨你究竟犯了什麼錯,才讓這個寶貝得不得了的孩子淪落到毫無前途的地步。況且,他總會深想一步,琢磨你這個人本身究竟有什麼毛病。
等到子女走向社會,開始選擇後半生的職業,攀比就會愈發嚴重。
教育勢利牌打完之後,緊跟着又是一場工作勢利牌。子女的職業是不是公認的“過得去”的工作?至于什麼叫“過得去”,要取決于當事人的生活圈子。
在開明階層當中,子女從事藝術領域的工作,或者在社會福利領域工作,當廚師或者正要去學烹饪,在醫藥領域或科學領域工作,教書、做木工、制造古鋼琴或者修繕小提琴等,都算“過得去”的工作。當然,如果這些工作收入不菲,那就更好了。
如果他們通過所謂的“卑下而缺乏想象力”的途徑來賺錢,比如經營一家小店,顯然不能算是“過得去”的職業。
不過,勢利的标準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随着時代變遷而變化。勢利完全可以作為一套探測時代演變的最靈敏的警報系統。
<文章來源鳳凰網圖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