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一則笑話,大意是,城裡人有錢了,開始在鄉下造房子,吃野菜,自己種糧食,鄉下人惱火:一直追着城裡人的腳步跑,結果兜兜轉轉還是回到最早,你們到底要鬧哪樣?
然而等我到了松陽,看到漫山遍野的翠綠茶園,整齊的村居,幹淨的村道,藍得沒有一絲雜質的透明的天,青綠的河流象一條緞帶繞村而過,大人小孩臉上都有種安詳滿足的表情。我忽然想,是啊,如果農村都這樣,那何妨歸去,做個農民,對一彎青山,一溪流水,一畦菜地,一天閑雲。
麗水松陽位于浙西南山區,始建于東漢建安四年(199年),是麗水地區建置最早的縣份,古稱松州。松陽的景點很多,箬寮原始森林,延慶寺塔,石倉古民居等,因為時間關系,隻去了大木山茶園和象溪一村,但窺斑見豹,松陽之美,已然明了于心。
茶葉種植已經是松陽的經濟支柱,車行在松陽的田間地頭,到處都是整齊的茶田,據說,杭州龍井的原茶,有70%是松陽供應的!這裡山清水秀空氣好,茶葉的質量之好,自然不言而喻。
薄霧籠罩的清晨,在茶園裡,做一個安靜的采茶女。
茶田層層疊疊,鋪天蓋地。去斯裡蘭卡中部旅行時,也曾為那裡的茶山感歎,然而如今跟松陽的茶園一比,頓時秒成了渣。
碧綠的池塘,映着深綠的茶樹,色彩相同,卻各有層次,連空氣,也被染成了淡淡透明的綠。
景區内茶文化長廊、騎行觀光台等服務設施齊全。配有高山地自行車,男女輕便自行車和觀光電瓶車等,找一個周末,帶上家人或朋友,來這裡,做一次放松的田園之旅吧!
南方有嘉木,其葉有真香。
神奇的東方樹葉,誰也不能小觑。在國外旅行,對方泡了茶,會看着我們品嘗,再小心翼翼地問:味道怎麼樣?
是,我們來自古老的茶葉和絲綢的國度,論起茶葉,沒人不服。
逛累了,幽靜的茶室就在碧綠的茶園之中。布置充滿禅意,如簡筆山水,隻寥寥幾畫,殘山瘦水的感覺便撲面而來。
修竹幾杆,意境便立刻不一樣起來。難怪蘇東坡要說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了。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清俊的竹子配上碧綠的茶園,簡雅的茶室,真是相得益彰。
枯瘦的蓮蓬,野菊花,楓葉,翠竹葉,組合在一起,便是一副簡筆畫。
而茶,總是跟這些雅緻脫俗的事物聯系在一起的。
來到象溪一村的時候,晨霧已經散去,藍天重現,一碧如洗。
象溪一村始建于唐,已經有千年曆史。村裡文人輩出,出過3位進士、5位舉人和85位秀才,素有“秀才村”、“耕讀村”的美譽。村中有保留完好的高氏宗祠、朱熹講學原址、文昌閣、高斐然故居、等古民居及古建築。
最富盛名的當數清代進士高煥然。高煥然當年經常在文昌閣上熟讀詩書,終于考取進士,先後出任長甯、靈山知縣及欽州知府等職,是松陽人的驕傲。
村口的大牌坊上,刻着“德厚流長”四個字,充分顯示了象溪村人耕讀傳家這古老卻又先進的文化理念。
五福臨門、一元複始、步步高升、萬象更新——這些故事、舊村改造遺留下來的石門,石階,石磨,組合成了石門廣場,組成了一座活生生的石門曆史博物館。
茑蘿爬上蓋着棕樹批的圍牆,紅豔豔的五角星小花沐浴在陽光下;破舊的小推車、拖拉機上載滿了花兒草兒,搖身一變,成了鮮亮的風景;孩子們跳上跳下,自在玩耍,這是幸福的童年時光。
主婦的小鋪子就開在家門口,既做了生意,添了收入,也照顧了家庭。
好生活的幸福和松快就這樣刻在臉上,即使是繁瑣的勞作,也掩蓋不了。
這是當地的特色小吃,煮豆腐丸子。看到我的相機鏡頭,年輕的老闆娘抑制不住地笑起來,一點也不扭捏。
大儒朱熹講學的舊址,保存依舊完好。
有外地的政府職員參觀象溪一村,說起這個舊址,不由感歎:朱熹在我們那裡講了三年學,沒人知道,你們這裡,卻把它做成了景點。
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城市鄉村,我始終覺得,浙江農村旅遊開發積極而科學有序的态度,值得全國學習。
這個茶,叫端午茶。
時令近端午的時候,各種小蟲毒物也都活躍起來,人們上山采來清熱解毒的草藥,熬制成茶水,裝在大壺裡,供全家人飲用。
茶水清淡,并沒有顔色,喝到嘴裡,卻有股淡淡的草藥香氣。
這是農耕文化展示廳。
許多在鄉村都消失已久的農具,都集中在這裡。比如木質鼓風機,蓑衣,棕麻織成的包包,磨豆漿的石磨,老式的木頭榨油機,犁……
陪同的當地朋友說:這裡的很多東西,你們可能都沒見過。
時代在發展,生産力的科學發展和提高,使得這些工具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無論如何,在這裡看到,還是會牽起一絲輕微的鄉愁來。
街頭小吃千層糕。
主婦爽氣地拿起菜刀,把大塊的糕切成小塊,熱情地招呼大家:都來嘗一嘗!
糕體柔軟細膩,蘸一點鮮醬油,入口便覺得是美味。
手拉手,跟着媽媽去逛街。
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村裡孤寡老人的家。每人一個房間,有衛生間,陽台,專人照料……真正做到了老有所養。
如果我老了,也到這裡來吧!
朱熹詩雲: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村頭這個池塘,就取名半畝方塘。
文昌閣,大水車,紅鯉魚,茶園,遠山,竹林,紅燈籠,這便是如畫的象溪一村。
村裡還建起了民宿,整潔幹淨,氛圍非常好。
早年,麗水的青壯年有70%都會去大城市打工,可是近年來,回流的人數差不多也已經達到了70%,誰說不是呢,如果可以,誰不願意在家鄉創業?尤其是這樣天藍,地綠,水清的家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