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養生習慣可以說是由來已久,在休閑娛樂活動極為匮乏的古代,老祖宗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以說生活作息極其富有規律。可多餘的時間用來幹嘛呢,倒不如研究一下如何健康長壽。于是,為了強身健體,五禽戲和太極拳出現了。可逐漸地,老祖宗們發現在吃飯這件事上,也存在着許多誤區。于是,宋朝時期編撰的《太平禦覽》就提出了“病從口入”的至理之言。數百年後,明朝人龍遵根據前人所得,專門集錄了一本名為《食色紳言》飲食規範類的書籍,并在其中總結了“吃飯三戒,可以養壽”的說法。
而所謂的吃飯三戒,究竟是哪三戒,我們一起看一下吧。
古人飲食
戒奢侈明人龍遵在書中寫道“人之受用自有劑量,省吝淡薄”。這句話很容易理解,就是說人一生的需求,是有着定量的,應當自我節制、清淡飲食。 這樣說其實也有着道理,除了一些體力勞動者,我們平時生活中,也的确不需要補充太多高熱量的食物。就像當下,許多人倡導吃素,因為吃素不僅能滿足我們日常消耗,而且當中富含的維生素,也對我們的身體大有裨益。而反之,許多人經常大魚大肉,對飲食毫不在意,結果導緻身體發福,為一些慢性疾病的産生埋下了隐患。
被我們稱為宋朝美食家的大詩人蘇轼,被貶谪到黃州的時候,他就給自己立下了規矩:早晚餐不超過一杯酒一樣肉,如果有客人,酒肉就增加三倍,但隻能減少不能超過這個分量。
如果有客人請他,他也會提前告知客人這個規定,因為他覺得這樣不僅可以讓自己安守本分,為自己增加福氣。而且控制飲食可以讓腸胃舒暢,這樣他才能更好培養浩然之氣。當然,這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省錢!
李若谷在當縣令的時候也曾說過“口腹之欲,何窮之有。每加借鑒,亦是惜福延壽之道”。
古人飲食
戒多食在戒多食這一方面,龍遵闡述了佛教所言的觀點“四百零四種病,宿食為根本”和“凡當得病,當宜減食”。
大意就是說,在古代的四百多種病中,它們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滞食。這句話其實在我們當今也得到了驗證,許多人因為晚上吃了太多,而導緻晚上休息食物未能消化,大量殘留于胃中,最終引起各種各樣的症狀。而另外,每逢生病之時,我們去醫院,醫生都會叮囑我們諸如“最好少吃一點”,“什麼不能吃”此類的話語。古代的醫學技術當然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所以他們能夠提出“凡當得病,當宜減食”的建議,已經極為不易了。
并且在古代,人們已經發現過量飲食極為不好,他們對此提出了五大壞處,分别是大小便次數增多、飯後容易困、身體肥胖影響工作、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狀。所以許多時候,古人都提倡午後不食,一天也隻吃兩頓。
古人飲酒
戒貪酒說到吃飯,就總避不過喝酒,畢竟中華文化傳承數千年,酒文化也随之貫徹始終。在對待喝酒的問題上,他借用《禮記》中關于飲酒的說法引以為戒: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也。
禮記中的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以前祖先飼養牲畜,并釀造酒漿,隻是為了祭祀和宴客,并不是為了讓人喝醉而産生禍端。但是自從酒産生後,獄訟之事卻愈發頻繁,這都是酒流傳所引發的禍端。
極為諷刺的是,而這句流傳千年的話,放在我們今天依舊适用。我們哪怕沒有親眼所見,也聽說過不少因酒誤事,酒後亂法的事故發生。因此,在當今社會,才極力倡導諸事萬般,切莫醉酒。
在位期間就極為喜歡喝酒。有一天,右宰相見他臉色不好、面容憔悴,于是就對他勸谏道“珍貴的食物你不吃,萬金之軀你也不珍惜,隻知道沉湎于美酒美色。你這樣行為就好比用兩把斧頭砍一棵樹,樹遲早會倒的”。果然,等到第二年,元武宗就病逝了,享年僅有31歲。
元武宗
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看到這裡,連老祖宗都知道為了延年益壽,從而戒奢侈、戒多食、戒貪酒。我們作為他們的後代,在他們已經為我們指明道路的情況下,何樂何不為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