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送别與魯迅的詩?在北京冬奧會的閉幕式上,折柳寄情是令人難忘的一幕伴随着《送别》那動情的音樂,一群姑娘手捧随風搖曳的發光柳枝,漫天柳絮飛舞詩情畫意的場景,使人沉醉不已,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折柳送别與魯迅的詩?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在北京冬奧會的閉幕式上,折柳寄情是令人難忘的一幕。伴随着《送别》那動情的音樂,一群姑娘手捧随風搖曳的發光柳枝,漫天柳絮飛舞。詩情畫意的場景,使人沉醉不已。
折柳送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習俗,折一段柳條,送與離别之人。别看這一儀式簡單樸素,但它有着豐富的文化底蘊。首先,“柳”與“留”同音,表達挽留、留戀之意;二是柳樹生命力極強,“無心插柳柳成蔭”,祝福離人能像柳樹一樣适應新的環境,健康生活。因此柳在我國文化中,蘊含着濃濃的離别之情。
早在春秋時代,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詩句。前兩句描述戰士出征離别之際,路邊楊柳輕輕搖曳,似訴依依不舍之情。柳枝體态優美,細瘦綿長,又有絆住遊人之意,被人視為吉祥之物。唐人羅隐的詩《柳》有“自家飛絮猶無定,争解垂絲絆路人”兩句,為離别平添了浪漫的詩意。
折柳送别的習俗,在古代文人中特别盛行,許多詩人為我們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折柳詩詞。大詩人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有“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從曲中聞到了折柳之聲,怎能不引起對故鄉和故人的思念呢?他的另一首五言詩中更進一步:“春風知别苦,不遣柳條青。”為了不使人們有折柳送别之苦,春風都不忍讓柳條返青了。白居易的《青門柳》中有“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别,長條折盡減春風”,因為送别的人多,将柳條都折盡了,緻使春風也弱了。離别之情、之景如此和諧地融為一體。還有李賀的《緻酒行》:“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白詩是送别,李詩是盼歸,雖處境各異,但心情相同,都把門前柳折盡了。而隋朝的《送别歌》是“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不但柳條折盡了,柳絮也飛盡了,更增加了一層愁緒。
古往今來,我認為離别詩寫得最好的,魯迅也算一個。魯迅先生一生寫舊體詩不多,隻有幾十首,其中就有兩首離别詩。一首是他送日本友人歸國的《送增田涉君歸國》:“扶桑正是秋光好,楓葉如丹照嫰寒。卻折垂楊送歸客,心随東棹憶華年。”垂楊即垂柳。詩的前兩句是寫景,畫出了日本的秋景之美。後兩句是叙情,我将随着友人東去之船,重溫我在日本留學時的青春年華。還有《别諸弟三首》之第二首:“還家未久又離家,日暮新愁分外加。夾道萬株楊柳樹,望中都化斷腸花。”看看,魯迅把路邊的萬棵柳樹,都化作了離别的斷腸花,這比折盡一兩棵柳樹還強了一萬倍。這種誇張,沒有人會懷疑作者的真情實感。自古以來,擅寫離别詩的高手,哪一個不誇張呢?南唐李後主的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位被俘國君李煜用一江春水比喻自己的亡國愁恨,夠誇張,但是真情。北宋詞人賀鑄的《青玉案》結尾“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既是寫景,更是言情,一連用了三種景物比喻愁緒:梅黃時節煙雨、滿城柳花飛絮、一川綠柳如煙,比喻愁緒之多真是達到了極緻。由于這段經典名句,他還赢得了一個“賀梅子”的美稱。魯迅的離别詩,并沒有停留在把萬株楊柳比作愁緒之多的層面上,而是突然話鋒一轉,把楊柳都化作了有感情、有溫度、有生命的斷腸花。這是自古以來離别詩中的絕唱,也讓我們看到了魯迅俠骨柔腸的另一面。(董夢知)
來源:北京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