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美洲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其面積足足占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全球森林面積的五分之一,是地球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再加上樹木本身的固碳能力,能夠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同時釋放氧氣,因此對于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具有重要的遏制作用,于是人類親切地稱呼亞馬遜雨林為“地球之肺”!
而如今的地球之肺卻很受傷!根據7月14日發表在《自然》上的研究表明:①因為森林火災的緣故,亞馬遜雨林每年因燃燒而産生的二氧化碳量是雨林自身能夠吸收量的三倍;②在砍伐率超過30%的地區,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砍伐率低于20%地區的10倍!
這些結論都是研究人員建立在9年的長期持續監測上得來的(從2010年到2018年),他們利用飛行器不斷收集亞馬遜雨林4500米上空的二氧化碳含量水平,最終在2021年得到了這些結論。
那麼這兩個結論代表了什麼?我們具體到數據上,就是平均每年因燃燒産生15億噸二氧化碳,而雨林自身年均吸收僅有5億噸,因此年均淨排放二氧化碳,就足足有10億噸之多,并且這些二氧化碳是直接排入大氣的。
而我們知道,二氧化碳是最為我們所熟知,也是最典型的溫室效應氣體。而這些溫室效應氣體有一個非常“危險”的功能,在一定範圍内,它對地球生物的存活具有重要意義,但超過一定範圍,那麼就會産生負面影響。
而這個功能就是溫室效應氣體非常善于吸收長波輻射。還記得我們中學地理學過的内容嗎,當太陽光照射地球時,短波輻射透過大氣溫暖地表,而地表升溫的同時,也會向外輻射熱量(這裡就成了長波輻射),然而這些長波輻射并不能很好地發散進太空,因為它們會被諸如二氧化碳等氣體吸收掉,如此一來,地球的平均氣溫就會上升,也就是所謂的全球變暖。這個過程如果誇張點來講,就像是在太陽底下,蓋着被子睡覺,被窩裡的溫度會讓人受不了的。
如果說這些森林火災都是自然因素導緻的,很顯然這是不合邏輯的,既讓以往我們将亞馬遜雨林稱為地球之肺,那就是說明那時候雨林還是能每年幫助淨吸收二氧化碳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入不敷出。
既然如此,那就隻能說明一點:這些火災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為的。為了農業需求,人們不斷向亞馬遜雨林索取土地空間,為此他們會大量砍伐樹木,甚至是直接放火引燃,燒出一片焦黑的土地。根據巴西國家空間研究院的報告,2021年上半年,巴西境内有3610平方公裡的雨林遭到了毀滅!
然而更加遺憾的是,雖然燒掉雨林可以得到土地種植農作物,但雨林的減少,就意味着其蒸騰水汽量的減少,進而引起了該地區的降雨量減少,而降雨量的減少反而讓農作物生産得到了負面影響。
由于樹木的光合作用會吸收二氧化碳,因此理論上,樹木越多的地方,它的固碳能力就越強(這裡的固碳是指生物固碳,也就是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為有機碳,固定在植物或者土壤中)。
然而随着亞馬遜雨林面積的不斷減少,尤其是亞馬遜雨林的東部地區,因為雨林面積的損失嚴重,導緻每年因火災而産生的巨量二氧化碳得不到該地區雨林的自身吸收,并且這還使得該地區變得更加幹燥(原因就是剛才提到的雨量減少問題),而這又促使森林火災更容易發生或者勢頭更猛。
而亞馬遜雨林西部的情況則要好一些,雖然照樣有森林火災發生,但從數量以及規模上來講,要小于東部,因此西部剛好達到了一個平衡狀态,也就是産出的二氧化碳剛好可以被樹木全部吸收。
而最終統一區域數據,才得到了:在森林砍伐率超過30%的地區,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森林砍伐率低于20%地區的10倍,這麼一條結論。
似乎不用等到2035年了
影響很不利其實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樹木的減少意味着二氧化碳氣體含量增加的速度更快了一步,也就使得全球變暖加快了腳步,而全球變暖的後果,我們最熟知的就是冰川消融,海平面上漲,一些地勢較低的國家将會縮小領土,甚至是直接消失于地圖。
然而全球變暖的危害遠不止于此,還有全球極端異常氣候頻發,生态系統失衡等等,甚至是永凍層的解凍,遠古細菌病毒的釋放也存在未知利弊。但最終都是會影響到我們人類自己頭上。
而唯一的解決辦法隻有退耕還林,防止惡性循環,減慢甚至逆轉雨林面積減少的情況;此外對于全球變暖現象,不能把綠色植物當作唯一出路,而是要着重處理碳源的排放情況,各國國家都要承擔相對應的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