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不倒兒,搬不倒兒,天天吃倆醉棗兒!”這是兒歌。把醉棗兒與“搬不倒”長壽人聯系在一起,以彰醉棗之美,醉棗之功。“搬不倒兒”即是兒童玩具“不倒翁”——用膠泥做個可以四外搖動的半圓形底座兒,上面用紙糊個高高的、越往上越小的小人形,刷好白粉地兒,再畫上個鼻子、眼和嘴等成人形兒,用手一撥弄,小不倒翁就搖晃起來,而不倒下,故此得名。醉棗兒是鄉下有名的吃食。把打下的大紅棗兒,揀那沒有“蛆包”(蟲包)的曬得半幹,再用好白酒泡過;然後再倒出,放在陰涼通風處吹一吹,即成醉棗兒。也有就泡在酒中,吃時再倒出來的。這種棗兒,吃起來有棗子味兒,又有酒香。好的醉棗并不發蔫,而是脆甜的。記得筆者本村于家多有好棗樹,好制此物賣,大受鄉裡歡迎。我外祖父尚文玉家門前有一棵脆棗樹,棗兒大又甜,每年制作不少的醉棗兒送親友。其制法據說很細緻,不同一般。外祖父是在清代末期的禦膳房學過徒,做得一手好菜,他做醉棗的法子,也許得自大内,也未可知。可惜是時筆者年幼,隻知道吃,而不懂學其做醉棗兒的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