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白波
由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聯合中歐美全球倡議、美國保爾森基金會、塞爾維亞國際政治經濟研究所等歐美知名智庫共同主辦的“中歐美智庫合作論壇”9月21日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
當天舉行的一場特别會議上,包括政府官員、奧運冠軍、專家學者在内的中外嘉賓圍繞“雙奧之城與文化傳承”展開了深入探讨。
“雙奧之城”留下濃墨重彩一筆
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落下帷幕已有半年時間,留下的精彩和帶來的驚歎依然曆曆在目。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徐和建列舉了一組數據,回顧了北京冬奧會所創造的那些紀錄:
北京冬奧會是轉播時長最長、開幕式收視率最高的冬奧會;國際奧委會數據顯示,北京冬奧會實現了碳中和,奧運史上首次所有場館均100%由可再生能源供電;中國冰雪運動參與人數達3.46億,“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成為現實;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2500多所中小學校将奧運和殘奧教育、冬季運動納入課程設置。
法國國際關系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盧卡斯·奧賓說,當今世界體育無處不在,每當奧運會舉行,世界一半的人口都在電視機前觀看。每個國家、每個主要城市都希望舉辦奧運會,都想展示自己的實力,但僅有少數的幸運兒才能獲得這樣的機會。
“很多朋友告訴我,北京冬奧會能在疫情下如期舉辦出乎他們的意料。冬奧會留下的美好瞬間将讓他們銘記一生。”曾走遍所有舉辦過夏奧會、冬奧會和青奧會26個國家47座城市的國際奧委會文化和奧林匹克遺産委員會委員侯琨坦言,在疫情期間北京如期圓滿舉辦冬奧會,讓北京成為“雙奧之城”,本身已在奧林匹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選手蘇翊鳴在北京冬奧會單闆滑雪男子大跳台決賽中。 新華社記者 李尕攝
中國再次樹立舉辦奧運的典範
來自法國的奧運顧問艾璐用漢語講述了與北京和“雙奧”結下的深刻緣分。2008年,她就成為了北京奧組委的一分子;2022年,她又回到北京,再次參加冬奧會籌備工作。在她看來,奧運會為北京留下了龐大的文化遺産,積累了重要的大型國際活動舉辦經驗。
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奧會是最後一屆與夏奧會同年舉辦的冬奧會。法國裡昂商學院體育行業管理專業碩士項目主任安托尼·安庫爾曾親身參與阿爾貝維爾冬奧會。他說,這屆冬奧會之前,法國在阿爾卑斯山山區進行了大量的建設,修建新的道路和滑雪場。30年後的今天,這些建設已成為當地的優勢,發揮重要的作用。
很快,巴黎又将在2024年再次舉辦夏奧會。安托尼·安庫爾表示,奧運會傳遞着有形和無形的遺産,既是國家展示自身形象的時刻,也是增強團結和聯系的平台。巴黎奧運會和殘奧會将展示具有包容性的價值觀。在後疫情時代,奧運會始終讓人們歡聚在一起。
“中國是一個大國,也是一個非常熱情好客的國家。”同樣來自法國的跆拳道世界冠軍帕斯卡爾·讓蒂爾過去每次參加奧運會前都會到中國訓練,與中國有不解之緣。他表示,奧運會在促進全球化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北京冬奧會,中國再次樹立了成功舉辦奧運會這樣大型賽事的典範。
冬奧盛會更全面展示大國形象
作為北京“雙奧之城”曆程的另一位親曆者,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區域國别學院特聘院長、國務院參事室交流合作司原司長孫維佳曾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新聞發言人,也是北京冬奧會口号“一起向未來”的原創作者。
他表示,北京冬奧會在推進全球治理方面為世界留下重要遺産。“一起向未來”的口号着眼于“團結”和“未來”,表達了中國人民攜手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共赴人類美好明天的憧憬和期盼,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之下傳遞了人類的信心和希望。北京冬奧會出色踐行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更團結”的價值理念,并将這一理念推向了新高度。
邁向“雙奧之城”的曆程也是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不斷增長的過程。在艾璐看來,奧運會是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彼此結識、交朋友、一起共事的最好場所。與14年前相比,今年年初當她再次在北京為舉辦奧運會而工作時,明顯感覺到中方同事和組委會與外界打交道更自信也更有經驗了,而國際機構的同行在面對中方時也顯得更加尊重。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境外來華運動員、教練員、官員和媒體記者達2萬多人。”徐和建說,通過北京冬奧會,數億觀衆在屏幕前感受冬奧、感受中國、感受北京,發出了由衷的贊美。北京冬奧會期間,對冬奧會的正面報道和中性報道成為國際輿論的主流,冬奧盛會讓國際社會更全面地認識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