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姓主要源自姬姓、姞姓、少數民族等,後人尊蔡仲為得姓始祖。春秋戰國時期,蔡氏足迹已經遍布于河南、河北、陝西、山西、湖北、安徽、山東、湖南、貴州地區。唐朝時期,中原兩次大規模移民福建,蔡姓為主要姓族之一,這為蔡姓成為南方著姓奠定了基礎。當代蔡姓的人口已達552萬,為全國第四十四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46%。蔡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廣東、浙江、江蘇三省,大約占蔡姓總人口的35%。
蔡姓源出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的後裔,以國為氏。武王滅商後,封其五弟叔度于蔡,史稱蔡叔度。周成王時,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新蔡國在河南的上蔡縣。楚滅蔡後,國人以國為姓,散居各地。
2、源自姞姓。出自黃帝支裔姞姓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姞姓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在堯舜夏時期,姞姓所屬的燕、阚、尹、蔡、魯等氏族分布于渭河流域,沿黃河向西到豫東和豫西一帶。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擔任祭祀的職責,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3、源自少數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發生于宋朝以後,北宋金國的女真人烏林答姓族後來全部改為漢姓蔡,清時滿洲八旗姓蔡佳氏、烏靈阿氏、薩瑪喇氏等後來也全部改漢姓蔡。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逐漸同化為北方漢族的蔡姓,尤盛興于東北地區。貴州和廣西的少數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為南方漢族,主要發生于明清之際。
得姓始祖
蔡仲,姬姓名胡,又稱蔡仲胡,周文王之孫,蔡叔度之子,西周時期諸侯國蔡國第二任國君。
周武王滅商後,将其弟叔度封于蔡,建立蔡國。成王繼位後,蔡叔聯合管叔等進行反叛,失敗後遭放逐,不久死于遷所。蔡叔之子胡,一改其父舊行,尊德向善。周公聽說後,舉薦他做魯國的卿士,魯國大治。周公向成王建議,又把胡封在蔡地,以奉蔡叔之祖,是為蔡仲,其子孫就以國為姓。
遷徙傳播
春秋戰國時期,蔡氏足迹已經遍布于河南、河北、陝西、山西、湖北、安徽、山東、湖南、貴州地區。戰國時,蔡姓族人由湖北蔡甸出發向南進入湖南常德,并沿沅江進入貴州,與當地土著混居,成為當今苗、土家、瑤、布依等族蔡姓先民。秦漢時期,蔡姓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區,在豫東與魯西一帶形成了濟陽蔡姓,這是蔡姓曆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名人輩出,影響深遠。西晉末年,北方戰亂,中原民衆大量南遷。蔡姓開始大規模進入江浙地區。唐朝時期,中原兩次大規模移民福建,蔡姓為主要姓族之一,這為蔡姓成為南方著姓奠定了基礎。到宋朝時,蔡姓已經散布于江南各地,蔡姓主力已經在福建形成。明末清初蔡姓進入了台灣。
人口分布
蔡姓分布
宋朝時期,蔡姓大約有44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六位。福建為蔡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蔡姓總人口的21.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山東、河南,這三省蔡姓占蔡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江西、浙江、河北、湖北、江蘇五省。全國形成了閩贛浙蘇東南沿海區域、魯豫冀鄂中原地區兩個蔡姓人口聚集中心。 [2]
明朝時期,蔡姓大約有46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9%,為明朝第四十六位姓氏。浙江為蔡姓第一大省,約占蔡姓總人口的20.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江蘇,這四省蔡姓大約占蔡姓總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廣東、湖南二省。宋元明期間,蔡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特别是向江浙閩沿海地區移民。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贛、閩、蘇蔡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蔡姓的人口已達552萬,為全國第四十四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46%。蔡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廣東、浙江、江蘇三省,大約占蔡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四川、湖北、台灣、安徽、福建,這五省又集中了32%。廣東居住了蔡姓總人口的13.7%,為蔡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1%。全國形成了東南沿海地區高比率的蔡姓區域。在近600年中,蔡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的流動有些區别,雖存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情況,但向東南移民仍是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向西、以及東北的移民。
姓氏文化
郡望
主要有濟陽郡、洛陽郡、汝南郡、高平郡、丹陽郡、南陽郡、朔方郡。
堂号
洛陽堂:以望立堂。
濟陽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朔方堂:以望立堂。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三十歲放棄科舉,專攻理學。隐居在九峰,人稱“九峰先生”,後人因以為堂号。
龍亭堂: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對文化事業的發展,立了極大的功,封“龍亭侯”,後人因以為堂号。
祗德堂:堂号的由來可追溯到蔡叔度之子,蔡氏二世蔡仲侯,名胡,不計前怨,率德馴善,克庸祗德,周公舉為魯卿士,出治魯國有方。因此,周成王複封于蔡,以奉祀其父。周成王在其欽命“蔡仲之命”中,表彰蔡仲“克庸祗德”成為“祗德”一詞之出處。以後蔡姓族人即以“祗德”為堂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