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是民族英雄,嶽飛的愛國精神,值得千古傳誦。
對于某些企圖給秦桧翻案的人,我始終隻有一個态度,那就是“鄙視之”。
其實千百年來,曆代的老百姓都懷念嶽飛,許多文人也留下了關于嶽飛的詩篇。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詩詞文化愛好者。記得關注我,一起來看看紀念嶽飛的3首古詩,感情真摯文采好,英雄氣縱橫,千年後依然虎嘯生風。
第1首,《嶽王墓》:誰将三字獄,堕此一長城。北望真堪淚,南枝空自榮。國随身共盡,君恃相為生。落日松風起,猶聞劍戟鳴。
這首詩的作者是明代詩人蔡汝南。雖然這詩人沒啥名氣,但是他這首紀念嶽飛的詩,卻頗有分量,流傳很廣。
前2句說的是嶽飛遭受“莫須有”罪名,而大宋白白失去了一座長城。
注意,莫須有的意思是“也許有,恐怕有”,也就是說“也許有,也許沒有”。很多人把“莫須有”理解為“沒有”,這是理解錯誤的。
第3和第4句,說的是“北望中原,恢複河山”的願望落空,留下無限遺憾。而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自以為得計安穩。
國随身共盡,君恃相為生。這兩句乃是寫詩人的懷古感慨。
蔡汝南認為,嶽飛死後,宋高宗隻懂得依賴秦桧等奸相,南宋朝廷失去了精氣神,失去了進取與恢複的宏圖大志,所以最終落入敗亡的局面。
最後2句,則是詩人在嶽王墓所見所聞。詩人聽到松風起,仿佛聽到了過去的劍戟鳴聲。
顯然,這是說嶽飛的精神足以穿越時光,足以在千百年後依舊留下聲響,足以讓後人世世代代懷念。
可以說,這首詩以議論抒情為主,英雄氣縱橫。而最後兩句則回到景色上來,融情于景,留白無限。以藝術水平而論,也是相當精彩的。
第2首,《谒嶽王墓》: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賴有嶽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這首詩的作者是清代詩人袁枚。我們都知道,美麗的西湖有一個嶽王廟。
嶽飛死後21年,冤案得到平反,嶽飛的遺體被改葬于西湖栖霞嶺下。從此,前往西湖遊玩的人,常常也沒忘記要去嶽王墳前獻上一瓣心香。
當袁枚來到西湖,他同樣沒有忘了去拜谒嶽王墳墓。而他的感悟,又與其他詩人有所不同。
“神化丹青即畫圖”,指的是西湖的天然景色已入化境,本身就是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圖。
袁枚承認西湖天然之美,有着類比西施的動人之處。但袁枚的思緒并不就此停止,他繼續放飛思緒,而得到了一個感悟。
這感悟就是“江山也要偉人扶”,也就是說,美好的自然景觀,其實是需要人文來加以烘托的。特别是那些英雄偉人,對于自然景觀的加成是特别大的。
這一點,其實現代人比較有感觸。旅遊景點需要有名人點綴,這才能夠真正成為吸引人的所在。
像許多名人故居,故居本身沒有多少看頭,就是普普通通的房子,破破舊舊的裝飾,但是因為是名人的故居,因為可以感受到名人的遺風流韻,所以人們對于故居有着特别的感情。
而袁枚得出這個結論的原因是,美麗的西湖有着嶽少保和于少保兩位偉人。
嶽少保就是嶽飛,而于少保是明代的民族英雄于謙。嶽飛和于謙雖然是不同朝代的人,卻有着許多相似之處。
他們兩人都是“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的名臣典範,都力挽狂瀾,對于當時的局勢穩定有着極大的功勳。
同時,他們兩人又都遭到奸臣陷害,都遭到昏君的錯誤對待。而且他們兩人都葬在西湖邊。(嶽飛葬于西湖的栖霞嶺下,于謙葬于西湖的三台山中)
袁枚在西湖遊覽,由嶽飛而想到于謙,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他說:“賴有嶽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西湖雖然美麗,但天下美麗的風景多了去了,西湖稱不上第一第二。但是西湖與别處自然景觀不同,它乃是有着像嶽飛、于謙這樣的大英雄,它的精神内涵不隻是美景而已,而更有忠義之氣,千百年後依舊虎虎生風。
所以,袁枚說“人間始覺重西湖”, 因為西湖邊有了嶽飛和于謙這些名将名臣,西湖才會讓人這麼留戀。
這個“重”字用得極好,體現了嶽飛、于謙等人的精神價值更在西湖的景觀價值之上。
事實上,西湖的确因為嶽飛而增添了文化底蘊,變得更加多面,變得更加迷人了。
第3首,《甲辰八月辭故裡》: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将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鸱夷!
這首詩的作者是明末代詩人張煌言。張煌言是甯波人,他忠肝義膽,堅持抗清鬥争近二十年。
後來,張煌言被俘,于杭州遇害。他的詩文多是在戰鬥生涯裡寫成,質樸悲壯,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張煌言與嶽飛、于謙并稱“西湖三傑”,而這首詩恰恰表達出張煌言對“嶽飛、于謙”兩位先賢的效仿之意,表達了張煌言要堅持抗争到底的思想。
西子湖頭有我師,張煌言說:“雖然國破家亡,雖然形勢不利,雖然抗清沒有太大的成功希望,但是我依舊要向嶽飛和于謙學習,堅持到底,不會放棄,更不會投降。”
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日月為明,于謙是明朝的忠臣。乾坤半壁,南宋如此慘淡,嶽飛依舊奮發有為。
慚将赤手分三席,張煌言有心與嶽飛和于謙鼎足而三。
雖然一個“慚”字表現了張煌言的自謙之意,然而張煌言在赤膽忠心上其實是“不慚前 賢 ”的。
所以詩句也很自然過渡到“敢為丹心借一枝”。
換言之,這首詩以丹心為關鍵詞,溝通了張煌言與嶽飛、于謙二人,三人雖然在不同時空,而精神卻緊密相連,乃是跨越時空的“良師益友”。
最後兩句用了春秋時期伍子胥的典故。伍子胥被夫差“賜之鸱夷而浮之江”,相傳化為了江神或潮神,怒濤兩字由此而來。
而張煌言如此結尾,乃是表明自己與義軍的抗争,正如怒濤一樣,聲勢浩大,足壯聲勢,雖然千年萬年而不可磨滅。
整首詩讀下來,我們可以感受到張煌言對嶽飛與于謙兩位英雄的尊敬,也可以感受到張煌言自己的英雄之語。
讀到這樣的詩,當真值得浮一大白,拍案叫絕,久久無法忘記三位前賢的英雄氣概。
大家還知道哪些好詩詞呢?你們自己有創作過詩詞嗎?歡迎留言哦。
喜歡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關注我,多多點贊和分享我的文章!這對我非常重要。我是真遊泳的貓,再次感謝大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