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田法是一種園田化的集約耕作方法,适用于北方旱作地區。最早載于漢成帝時的《氾勝之書》。區田法的特點是在小面積土地上集中使用人力物力,精耕細作,防旱保收,求得單位面積的高額豐産。
區田法具體做法,首先是深挖作“區”(音歐,意為地平面下的窪陷)。區田法的田間布置有兩種,即開溝點播和坑穴點播,溝或坑就稱為“區”。
開溝點播的規範作法是将長十八丈(漢一丈約當今六尺九寸四分),寬四丈八尺的一畝土地,橫分十八丈為十五町。町寬一丈五分,長四丈八尺。町與町間有寬一尺五寸的行道。每町又豎挖深一尺、寬一尺、長一丈五分的溝,作物即點播在溝内。坑穴點播是在土地上按等距離挖方形或圓形的坑,坑的大小、深淺、方圓、距離,随作物不同而異,作物即點播在坑内。
開溝點播用于種植禾、黍、麥、大豆、荏(蘇子,一種油料作物)、胡麻。坑穴點播用于種植粟、麥、大豆、瓜、瓠、芋。
深挖作區的作用同甽種法和代田法一樣,有利于防風防旱,保墒保肥和作物根系的發育。
其次,區田法須點播密植。如種粟,開溝點播是每溝内種粟二行,行距五寸,每漢畝合一萬五千餘株,折合市畝約為二萬三千餘株。坑穴點播種粟各小區(坑)下種二十粒,一畝三千七百區,合七萬四千株,折合市畝約十萬六千餘株。再次,區田法須播前溲種(以肥料和可以防蟲的物質處理種子)和在區内施用重肥,如粟、麥、大豆等每小區(坑)要施好糞一升,瓜每小區要用糞一石。最後,區田法注重中耕除草,保墒和灌溉。
區田法不僅适用于平地和熟田,也可施之于坡地和荒地,有利于擴大土地利用範圍。可大大提高糧食的畝産量,但由于這種耕作方法技術要求高,又須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漢代及以後的封建社會各個時期中,隻作為小面積豐産試驗的特例而存在,并沒有也不可能在很大的範圍内普遍推廣。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