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曲劇是唯一一個在北京這塊土地上誕生的北京地方戲曲的劇中。誕生于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五十年代初,北京曲劇的表演程式沒有嚴格的行當之分。那麼,大家對于北京的曲劇文化了解還是不了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吧!
北京曲劇的發展
北京曲劇是漢族傳統戲曲之一,他是以北京流行的曲藝單弦牌子曲為主發展而成,初名“曲藝劇”,1952年始正式定名為“曲劇”。單弦牌子曲也稱“八角鼓”,是采用牌子曲聯綴體,三弦伴奏,八角鼓擊節演唱故事的一種說唱藝術,曲調豐富,形式多樣。它的主要曲調有〔太平年〕、〔雲蘇調〕、〔羅江怨〕、〔南城調〕、〔剪靛花〕、〔湖廣調〕、〔南鑼北鼓〕、〔數唱〕等,大都出自民間小曲,有的擅長抒情,有的适合叙事,成為曲劇選用唱腔曲調和改編創造新唱腔曲調的主要來源。
單弦的演唱形式,有單唱、對口唱(拆唱)、群唱和彩唱。其中拆唱、彩唱等已發展為裝扮角色的簡單表演。北京曲劇在逐步向舞台表演藝術過渡時,曾吸收和借鑒戲曲、話劇等形式,作為創造曲劇的基礎。1950年,北京曲藝演員,開始嘗試演出現代生活劇目。1951年夏至1952年初,北京曲藝團選用單弦牌子曲,并吸收大鼓、琴書的唱腔,排練和演出作家老舍編寫的現代戲《柳樹井》,受到觀衆的熱烈歡迎。
北京曲劇的藝術特色
北京曲劇以擅演“清裝戲”和“現代戲”而着稱,風格新穎,表演樸實,演唱清晰易懂,生活氣息濃郁。唱腔以單弦牌子曲為主兼收北方鼓曲和民間說唱因而韻味獨具。曲劇演員來自曲藝演員,他們發揮曲藝演唱、念白方面行腔圓潤、吐字清楚、以聲情感人的優勢,注意從生活和人物出發,學習運用戲曲的表演身段、動作,在擴大豐富劇目的同時,湧現出第一批北京曲劇的名演員魏喜奎、孫硯琴、李寶岩、佟大方等。
許多編導、音樂、舞美方面的專家投身于曲劇藝術的創作,建立導演體制。在伴奏音樂上除三弦外,逐步采用中、西管弦樂器和打擊樂,以豐富其表現力;在舞台美術上布景、服飾、燈光等的設計和運用也逐漸完備。30年來,北京曲劇在劇目創作、改編以及舞台藝術發展方面卓有成就,并培養了一批新的青年演員。
2012年下半年,北京市曲劇團轉制成立北京曲劇藝術中心後創排了首部大戲——以大學生村官為題材的現代戲《“鄉”約青春》,全劇時尚與傳統融合,令觀衆耳目一新。事實上,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正是北京曲劇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從北京曲劇60年所創排的劇目來看,題材以清代、近代和現代的北京題材為主,唱腔和道白具有濃郁的北京味兒,表演脫離傳統戲曲的程式化禁锢,特别貼近生活和現實,這種緊跟時代的藝術風格勢必将越來越深得觀衆青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