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有一件用料最多、制作耗時最久、世界最大的玉雕,就是擺放在樂壽堂内的青玉大禹治水圖山子。它高224厘米,寬96厘米,重5000公斤。200多年過去了,大清朝早已湮沒在曆史塵煙,紫禁城裡的奇珍異寶或消失或損毀,曆盡劫波,可這座大玉山,從未移動半步,也未損壞分毫,奇迹般地一直安放在原地。
乾隆年間的一天,有人在新疆和田的密勒塔山中發現了一塊巨大的玉石,有多重呢?足足6噸!它渾身色澤青綠,如同披着綠色的薄紗。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裡,本就是“玉石頭号達人”的乾隆知道了它的存在,迫不及待地就派人快馬加鞭趕到新疆,命令當地官員以最快的速度把玉石運送到紫禁城。
這道旨意可難壞了官員們,因為這塊“大胖子”實在是太大太重了,要知道古代的運輸工具十分有限,這塊6噸的雲石該如何送到萬裡之外的北京呢?
工人們先是給它制造了一輛特大号的專屬座駕,然後再同心協力把玉石放在座駕上。車上有銅制如“牛角”的扶把,為了能讓大車動起來,押運官員指揮馬夫驅趕100多匹強壯的駿馬在前面拉車,還有上千名工人在後面推車。逢山鑿岩開路,見水導河架橋,冬天的時候就把水潑在路上,等結了冰後拽着大車前行,每天前進五六裡,走了三四年,才把這位大胖子運到京城。
這幾年,宮裡的大臣們也沒閑着,一直在琢磨該如何雕刻這塊大玉石才能讓乾隆皇帝滿意。
《大禹治水圖》刻絲本
内府舊藏中有一幅宋人所畫的《大禹治水圖》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不過由于年代久遠,畫卷不免有些殘破,于是大臣們靈機一動,若是把《大禹治水圖》雕刻在玉石上,不就能永遠把畫保存下來了嗎?
清宮造辦處以《大禹治水圖》為藍本畫得正背左右紙樣四張,經弘曆禦覽後做成蠟樣,畫匠賈铨在大玉上臨畫,之後才将紙樣、蠟樣及玉山發往揚州制作,不久考慮到蠟樣容易熔化,又做成木樣一座發往揚州,由當時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鑿制成。
從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九月玉料送抵揚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完工,一共用了7年多的時間,才把玉石雕刻完成。若是從選材開始算起,前前後後花費了十四、五年甚至十八、九年的時間。
玉山在京作糙坯時,即使每日派出96人,也得近三年才能完成,就算日夜加班,也要兩年。玉山從打坯到在揚州制作成器,不包括刻字工時,總工程量約為十五萬個工作日,也就是說,如果由一個人單獨完成,得要400多年的時間。說完了人力,再來看看财力,白銀一萬五千餘兩,這在當時可購大米一萬六、七千擔(一擔大米約合60公斤),這裡面還不包括玉料開采和運輸的銀兩,若加在一起,更為驚人。玉山經十餘年制成,參加的人有成千上萬,花費工作日以幾十萬計,玉山的制成,在中國玉器工藝美術史上是一次偉大的創舉。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乾隆帝又命宮中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匠朱永泰将乾隆禦制詩和兩方寶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這項工作估計約需一年時間。最後由乾隆帝欽定,安放在甯壽宮樂壽堂内,至今已有二百餘年的曆史。
我們現在去珍寶館參觀,便能在樂壽堂見到這座龐然大物,當你站在玉山前,兩米多高的玉山再加上60厘米的底座,我們很難看清它的全貌。觀看過程不僅視線起伏,腳步也要圍繞着玉山挪動。玉石上峻嶺疊嶂,還有一瀉而下的急流瀑布,山嶺之間遍布古木蒼松,處處洞穴深秘。
禹山雕刻了五十三人,數量與畫軸相同,但活動的排列方式做了改變。
最高處為禹命人放火燒山,動物紛紛逃往遠處的湖澤之中。山崖峭壁間,可見成群結隊的勞動者。
山神帶領神怪共六人助禹開山;
一組人以車輪為杠杆,在山石間敲入大釺子;
四人扛工具爬山;
三人以杠杆鐵錘在石縫間釘入釺子;
禹親率三人以錘和釺開山;
二人在懸崖間吊鐵球敲擊山壁;
一組人,以橫木敲擊鐵球撞擊山壁;
三人以橫木撞擊山壁;
三人以木棍撬,四人在另一側拉拽一塊山石;
四人以鐵鍬開鑿山石。
這些都是從整料雕鑿出來,所用功力及耗費的時間難以估量。凸起的平台和路徑、幾乎圓雕的人物形象,使得二維畫面上靜止的場景被活化起來,禹率人錘着、釘着、撞着,而玉石堅硬的材質也讓觀者似乎聽到叮咚的聲音在回響。
玉山正面中部山石處,刻乾隆帝陰文篆書“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陰刻乾隆皇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禦制詩,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玺。 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
玉石所在的樂壽堂,屬于甯壽宮建築群,這裡是乾隆皇帝為自己建造的歸政之所,他欲通過營造布置,使之成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頤養天年的居所。《大禹治水圖》玉山安放的位置正好落在寶座背後,形成一個皇帝背靠玉山的關系。所以玉山不僅僅是一座陳設品,更是乾隆晚年紀念個人功績的作品,他希望自己能像大禹一樣流芳百世。你看乾隆的禦制詩中就有“功垂萬古德萬古,為魚誰弗欽仰視。畫圖歲久或湮滅,重器千秋難敗毀”之句,足以說明乾隆皇帝把它當作私人的“紀念碑”。
樂壽堂一層平面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