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球到月球?這在今天看來隻不過是一個登月計劃而已。探測器不說,就連宇航員都有12位被送上了月球。其中,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邁出一小步時就說:“這雖然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可在儒勒·凡爾納的時代,登月僅停留在人們的幻想中,踩一踩月球更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于是,凡爾納就讓《從地球到月球》中的主人公代自己,進行了一次瘋狂的登月之旅。
書中的主人公巴比康是美國大炮協會會長。南北戰争結束後,他一直緻力于研制一種超級大炮,目的是為了把一顆超級炮彈送上月球。這被美國人認為是一個笑話,可巴比康卻以科學嚴謹的态度規劃着大炮的每一部分。他用于計算大炮威力的公式讓我眼花缭亂,他的工作效率更讓我折服。當碩大無朋、精準無比的炮筒鑄好後,又有一位名叫米歇爾·阿爾當的法國人令美國沸騰了——他要坐着炮彈上月球!可怎麼回來呢?不回來了!這種為一探月球的究竟而甘願放棄自己生命的壯舉,是一種多麼豪邁的冒險精神啊!這倒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這個法國人與衆不同的性格——自由、豪放。最終,巴比康、阿爾當和尼切爾船長坐入炮彈,踏上了奔赴月球的征程。
凡爾納真是“未蔔先知”,盡管他活着的時候還沒有任何一種航天器到過太空,但他描述巴比康一行人在炮彈飛船中的種種見聞時,竟和現代宇航員所真實經曆的相差無幾,這當然需要聰明過人的腦瓜和極為豐富的學識。比如,炮彈發射的一刹那,“旅客”感受到的巨大沖擊力和壓力:飛行途中打開舷窗,由于内外壓力差,艙内的東西會像炮彈一樣飛出去;從舷窗往外看,地球像月球一樣挂在天上;等等。我認為,這也是此書的精華所在。
最後,巴比康他們登陸月球了嗎?沒有,他們最終還是沒完成夢想中的那“一小步”。但不圓滿的故事同樣可以讓人讀得津津有味——在炮彈飛行的途中,由于和一顆彗星不期而遇,偏離了預定的軌道,被月球引力捕獲,成了月球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三位英雄在環遊月球之後,點燃火箭返回了地球。當然,這是後話了。
覺得不可思議,對嗎?在這本書中,儒勒·凡爾納以作家的細膩,科學家的嚴謹,向我們描述了他心中那段奇幻的旅程。可以這麼說,因為有了凡爾納,19世紀的人們又離夢想更近了一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