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點喜歡蘇東坡這個家夥,所以看了他寫的詩詞,他創作的美食,雖知道他在杭州時治理水患,留下了蘇堤春曉,卻不知蘇轼建立“三潭印月”的初衷是為哪般,今日書讀到此處,也說與大家聽聽。
西湖之美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湖上泛舟,你會看到長長的蘇堤橫貫南北,三潭印月的美景呈現在湖中。這長長的蘇堤,美麗的三潭印月,已有千年的曆史,而他們的建造者,就是北宋的蘇轼蘇東坡。
熙甯四年(公元1071年),這一年35歲的蘇東坡第一次來杭州做通判時,西湖已被葑草藻荇淤塞了十分之三;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的煙花三月,53歲的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已經堙塞了一半,照這個速度,再過20年,西湖怕是就不存在了。
于是蘇東坡決定治理西湖,從這一點來說,蘇東坡不止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書畫家、政治家,是個美食創造發明家,更是一個城市規劃家和水利工程師,他深知西湖對于杭州的重要性,對于後世的重要性。
蘇堤春曉和三潭印月,初衷不是為了美化西湖,而是實用性的考慮蘇東坡通過各方渠道籌措錢款一萬餘貫,以及開工需要的米糧,以此大體可以調動十萬餘工,空缺的部分則由朝廷予以解決。
他發動居民疏浚西湖,至于這些被挖出來的淤泥該怎麼辦?蘇東坡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把這些淤泥和湖草堆在湖的西側,築成一條長八百八十丈、寬五丈,縱貫西湖南北的長堤,将西湖分為裡湖外湖。這條堤給人們帶來了大大的便捷,因為不用再繞湖三十裡才能從西湖南岸到達北岸了。
蘇東坡在長堤上設計了六座橋,分别是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還在湖中種植芙蓉,在堤上種植楊柳,又建了九座涼亭,以方便行人休息。從此“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蘇堤在春天的清晨,煙柳籠紗,波光樹影,鳥鳴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清 王原祁《西湖十景圖卷》,遼甯博物館藏
清 王原祁《西湖十景圖卷》,遼甯博物館藏
為了對西湖的景色進行維護,蘇東坡采納許敦仁的建議,将岸邊的湖面租給民戶種植菱角。因為每年春天農民在淺水種菱,都需要清楚水中藻荇,做到寸草不留,才可下種,所以凡是種菱的地方,雜草都不易生長。這個辦法一則可使沿岸湖面每年得到一次清理;二則可以收取租金和稅收,用于西湖的疏浚;三則可以解決一些民戶的生計問題。講真,蘇轼的腦子真是靈活,絕不是個隻會讀死書的木頭腦袋,在當時已經掌握了改革開放後的經濟措施。
清 王原祁《西湖十景圖卷》,遼甯博物館藏
此外,為了防止年深歲久,“人戶日漸侵占舊來水面種植”,而官府不能及時發現,“于今來新開界上,立小石塔三五所”,禁止在石塔以内的水域進行種植,以保持西湖大部分水域的開闊清澈。很多年後,湖面上的小石塔,變成了今天的“三潭印月”。可見蘇東坡還是個極有遠見的家夥,不但為農戶提供了就業崗位,也杜絕了公家财産被侵占的苗頭出現,絕對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自杭州行宮遊西湖道裡圖說,現藏于大英圖書館
“蘇堤春曉”和“三潭印月”如今是西湖十景,但卻想不到當初建造它們的時候,是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産物。
三座石塔的塔高2.5米,露出水面2米,由基座、圓形塔身、寶蓋、六邊小亭、葫蘆頂組成。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别緻優美。塔頂如葫蘆狀,塔身呈球形,中空,環塔身分布五個小圓孔。三塔呈等邊三角形分布,每邊長六十二米。每逢仲秋時,皓月當空,水天相映,塔中點燃蠟燭,與明月上下争輝。故稱“三潭印月”。
蘇東坡的那些事
蘇東坡:被貶出朝堂,我就進廚房,千古第一吃貨舍我其誰
“古木竹石”組團出道,全因蘇東坡癡迷,此後橫掃中國藝術一千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