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洛陽旅遊
中國古建築是中華曆史文化寶庫中
一顆璀璨的明珠
不論是南方的園林
還是北方的宮殿、古迹
其建造技法的巧奪天工、绮麗精緻
無不體現着中華建築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實在洛陽
就有『十大神秘古建築』
暗藏曆史秘密,低調了千年
找個時間帶上家人孩子
一起去看看吧~
偃師關莊村望樓
在偃師市府店鎮關莊村62号老式宅院内,有一座曆經300多年依然保存基本完好的望樓,至今仍是村内最高的建築。
▲關氏望樓全貌(曾憲平 攝)
望樓,是戰争年代為防兵災匪禍而修建的防禦性建築。關氏望樓建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高15米,東西長4.8米,南北長4.4米。
▲望樓内部樓層間由木梯連接(曾憲平 攝)
望樓通體青磚砌成,樓基為青石,樓牆厚實堅固,樓頂為硬山式。整個望樓分為4層,共有瞭望窗10個,窗台上放置有防護用的鵝卵石。
▲瞭望窗窗台上放有鵝卵石,起到防護作用(曾憲平 攝)
地址:偃師市府店鎮關莊村62号
宜陽虎頭寺石窟
▲石窟南面的“千佛壁”(曾憲平 攝)虎頭寺因坐落在山崖形狀似虎頭的虎頭山而得名,寺内有近千尊佛像,故又名千佛寺。虎頭寺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六年(公元525年),深6.5米、高2.7米、寬3.5米,内刻造佛像7尊。
▲石窟内部(曾憲平 攝)
石窟南面有一石崖,高約10米,上伸下收,若屋檐之勢,可避風雨。石崖上另刻有佛像近千尊,現在能看到的有774尊,俗稱“千佛壁”。石崖上的佛像高12厘米、寬8厘米,排列十分整齊。
▲排列整齊的佛像(曾憲平 攝)
在小佛像之中,有一佛龛,佛龛下面刻有銘文,記述了造像的年代。當地村民稱,過去虎頭寺内有僧衆居住,常年香火不斷,後因戰亂災荒、風雨侵襲,寺院破壞嚴重,僅存近千尊殘佛。
▲造像銘文(曾憲平 攝)
地址:宜陽縣錦屏鎮苗村南的虎頭山
宜陽福昌閣
福昌閣位于宜陽縣韓城鎮福昌村。據《宜陽縣志》記載,隋朝曾在此建福昌宮。現存建築始建于明代,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後曾進行過全面修葺,近年又進行過翻修。
▲雄偉的福昌閣(曾憲平 攝)
福昌閣面闊五間,四周鬥拱,飛檐翹角。閣頂黃綠琉璃瓦覆蓋,東西脊各有一大龍吻。正面有雕花門窗,門楣之上有“福昌閣”匾額。
▲門楣上的“福昌閣”匾額(曾憲平 攝)
福昌閣前築有120餘級石階,氣勢雄偉。福昌閣最獨特之處是其包容,道、釋、儒衆神在此相聚。閣基兩側有很多神洞,分别為财神洞、老君洞、魯班洞、西佛洞、藥王洞、呂祖洞、五瘟洞、城隍洞、洪鈞老祖洞、天尊洞、玄帝洞、菩薩洞、南極仙翁洞、華佗洞、十二老母洞等(部分已不存在)。
▲建築頂部的琉璃瓦(曾憲平 攝)
地址:宜陽縣韓城鎮福昌村
嵩縣兩程故裡
兩程故裡是“二程”在河南明清時期的唯一建築遺存,是“二程理學”的重要載體,被譽為伊洛淵源、理學聖地。嵩縣田湖鎮程村因建有紀念宋代理學家程颢、程頤祠堂而聞名,其為曆代紀念兩位先賢的地方。村東有“兩程故裡”石坊,始建于明英宗時。
▲二進院閣樓(梅占國 攝)
公元1455年,明代宗诏封程村為“兩程故裡”,并敕建坐北面南的兩程祠。公元1462年,明英宗又在村東官道敕建“兩程故裡”石坊,上有“聖旨”二字,明清時期官員從此經過,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規定。
▲房脊上的雕花和脊獸(梅占國 攝)
兩程祠現存東院和西院,東院分别為棂星門、誠敬門、道學堂,其整體布局以中軸為線,結構嚴謹對稱,祠内石碑林立、古柏參天。西院為程頤居住于此,三進院落,坐北面南,所存4棟房屋閣樓式建築,一層為廳堂、卧室,二層為閨閣,外牆砌磚,内為土坯,為明清建築風格,屋頂均為四角飛檐、九脊六獸形制。
▲三進式院落(梅占國 攝)
地址:嵩縣田湖鎮程村
孟津鹞店古寨
寨牆巍峨、民居古樸、環境幽靜,這就是鹞店古寨的别樣風景。
▲俯瞰鹞店古寨(梅占國 攝)
鹞店古寨位于邙山北麓,自然形成的楔形山脊突入洛陽盆地,猶如鷹鹞展翅,俯瞰洛陽。鹞店古寨就建在楔形山脊上,占地100多畝,四周築有牆垣,氣勢雄偉。
▲資料圖(張廣英 攝)
據記載,東漢至隋唐年間,朝廷在鹞店古寨南門外辟有演武場,築有烽火台,皇帝經常在這裡閱兵勞軍。漢魏時期,鹞店古寨外國商賈雲集。
▲台階門樓(梅占國 攝)
目前,鹞店古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寨中現有二仙廟、關帝閣、望京門等遺址,以及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的60多間古民居。其中,古民居多為長方形四合院,沿南北街而建,均為兩面坡瓦房,門樓建築别緻,美觀氣派。
▲古民居街道(梅占國 攝)
地址:孟津縣平樂鎮後營村
伊川縣鳴臯南嶽廟
南嶽廟位于伊川縣鳴臯鎮鳴臯村北的衡桃山上,始建于北魏,坐北朝南,殿閣雄偉,雕梁畫棟,飛檐挑角。
▲南嶽廟大殿(常世峰 攝)
現存大殿,磚木結構,面闊三間,山門、廂房、後殿為當代新建,規模宏大,建築精美。南嶽廟為伊川八大景之一。相傳北魏孝文帝南巡,尊鳴臯主峰為南嶽衡山,建廟祭祀,香火鼎盛。
▲山門石獅(常世峰 攝)
2008年9月,南嶽廟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殿為歇山式建築,面闊11.3米,進深10.35米,殿内建築有圓形立柱兩根,四周有假昂28個,部分瓦當屬唐代建築,殿内寬9米,中門寬2.3米。殿東牆壁的明代壁畫,因年久失修,脫落嚴重。殿西壁畫為現代繪制。
▲大殿西牆現代彩繪壁畫(常世峰 攝)
大殿門東側有數通曆代重修碑,一通為清康熙年間重修碑記,另一通為清乾隆四十一年金粧(zhuāng)南嶽廟正殿寝宮神像碑記。
▲曆代重修碑(常世峰 攝)
地址:伊川縣鳴臯鎮鳴臯村
新安縣石闆嶺古寨
石闆嶺古寨位于新安縣青要山鎮石闆嶺村,寨牆大部分位于石闆嶺村至馬尾嶺村的玉皇頂、關爺寨、老母豬寨一帶。
▲關爺寨(劉冰 攝)
寨牆為青石質,随山勢而建,蜿蜒起伏,殘高2米至4.5米,底寬1米至3.5米,随其地形間隔200米至400米設寨門一個,寨門為石拱券門,門洞寬2米左右,高2米至3米。
▲寨門(劉冰 攝)
有的古牆因年久已坍塌損毀,但其中某些部分仍可見垛口,女兒牆、寨門上也有門扉孔等,這些遺存可以證明該寨牆為防禦性工程,據推測修建時間應為清代。
▲依山而建的寨牆(劉冰 攝)
根據當時人力和自然條件,此工程可謂重大工程,雖然牆垣較粗糙,但不失為豫西地區的一處“小長城”,為比較少見的一處城堡遺存。
▲古寨俯瞰(劉冰 攝)
地址:新安縣青要山鎮石闆嶺村
伊濱區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位于寇店鎮水泉村南萬安山的斷壁上。窟内有二主佛并列,左佛高5米,右佛殘高3米,兩側窟壁雕刻着大小佛龛400多個、石佛造像1000多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
▲山林掩映下的水泉石窟(劉冰 攝)
外壁依山而刻的摩崖石碑,記載了我國許多地方的石窟曆史,其中“造十六王子行像十六區”的題記是我國最早的十六王子造像材料。
“水泉石窟與龍門石窟一樣,是曆史留給人類的藝術和文化。”義務守護石窟41年的師廣耀說,隻要水泉石窟需要,他願意一直守下去。
▲石窟内景(劉冰 攝)
地址:伊濱區寇店鎮水泉村南萬安山的斷壁上
高新區洛陽龍潭寺
龍潭寺位于洛陽高新區辛店鎮與宜陽縣交界處的丘陵山區。據寺内殘碑記載,龍潭寺始建于漢武帝元光二年六月十九日,正殿是“九龍聖母殿”,殿前十餘米處泉水湧溢聚之深潭,有“龍池”“龍潭”的叫法。
▲俯瞰龍潭寺(劉冰 攝)
龍池中金魚為天然所生,無需人工飼養,由此命名為“龍池金魚”,曆史上被定為洛陽八小景之一。
▲龍池(劉冰 攝)
目前,寺中立着多通古碑,以明代為主,不少是近年從寺南部一巨大窪地中發掘出的,其中一碑镌刻着武皇贊此處風光的《遊九龍潭》一詩。
▲資料圖
寺東山頂,據傳為當年武則天行宮的糧倉,現在尚能在土中刨到青黑色的碎磚石,以及已經炭化的黑色小麥,當地人稱之為“火燒麥”。
▲資料圖
▲資料圖
地址:高新區辛店鎮龍池溝村北
老城馬家大院
馬家大院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式建築,七間頭四進式四合院,距今已有100餘年曆史。與衆不同的是,在馬家大院的中院有一獨立進出、自為一體的院子。
▲大院鳥瞰(紅框内)(曾憲平 攝)
院中有兩座繡樓東西相對,樓上兩側有直徑1米左右的圓窗,中間是4扇花窗木門。繡樓是馬家姑娘居住的地方,男人一般不準入内。
▲繡樓(曾憲平 攝)
大院坐南朝北,共有房屋72間,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電影《老城春秋》《雞犬不甯》的部分場景曾在這裡拍攝。
▲老宅深巷(曾憲平 攝)
地址:老城區西大街91号
洛陽雖然曆史悠久、地大物博
但是先人們留下的這些
寶貴的傳統建築和古文明
正在一點點地消迹!
所以找個時間來看看吧
這些古建築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