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聽過曆相成故居,但你知道薛福成是誰嗎?其實曆相成故居又名薛福成故居,薛福成是清末政論家,先為曾國藩幕僚,後随李鴻章辦外交,1889年出任駐英、法、意、比四國公使。他主張變法改良,著作有《庸在全集十種》。曆相成故居現已經過修複,成為展示無錫文化的一個重要平台。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無錫北鄉寺頭人。從小勤奮苦讀,尤好經世實學,立志投身中國的改革事業。光緒五年(1879)所著《籌洋刍議》一書,便是他維新變法思想的代表作。自光緒十年(1884)起,曆任浙江甯紹台道、湖南按察使(未到任)、欽差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大臣等職。一生勤于筆耕,文屬桐城一派,有《庸庵全集十種》等著作刊行于世。
這座大宅院是薛福成親自籌劃、由其長子薛南溟具體營建的,落成于1894年。按清朝規定,二品以上官員的住宅廳堂,面闊不得超過五間,進深不得超過九架。薛福成的官銜為正三品、特賞二品頂戴,可“欽使第”的廳堂面闊均為九間,遠遠超過規定。為免遭政治禍患,他采用對剖雙排柱的做法,将九間廳相對分成三個三間廳,從而既不違制,又有氣派。
曆相成故居,宅第布局原有左、中、右三條軸線。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六進。
第一進是門廳,面闊9間,進深6架。明間為“六扇式”大門。大門外有高大的“八”字形照壁一座,正中鑲嵌磚刻“鴻禧”二字;大門内原有“七星門”一座,門額之上懸镂花金邊、藍底金字“欽使第”豎匾一方。
第二進至第四進,依次為轎廳、正廳和房廳,面闊均為9間,進深7至10架不等。各進的中間3間為主廳,東西各3間為旁廳。主、旁廳之間的庭柱及石鼓墩全部對剖,留有上下貫通之“伸縮縫”,屋頂蓋瓦與木椽間置木闆,闆上鋪麻絲拌灰泥,可防雨水滲漏,又利于隔熱保溫。各進廳堂之前有天井,天井内除通道外,原均置有小花園。廳堂畫棟雕梁,長窗也刻飾戲文。正廳“務本堂”内,大梁及脊檩兩端飾有山霧雲紋,雕刻精細,為清代江南住宅建築中所罕見。四進廳堂兩側,各有備弄一條,貫通前後;風火山牆叠起,很為壯觀。
第五、第六進,均是面闊11間的二層樓房,兩樓有廂樓連接,配以“回”字形走廊,使前樓、後樓、樓上、樓下都能轉通,故稱為“轉盤樓”。這種樓,是江南特有的清式建築,在無錫的轉盤樓建築之中,薛氏之樓雖年代較早,但規模最大,且走廊欄杆系車制,雜有西式風格。
中軸線的東側,隔開一第備弄,便是左軸線。前後有兩組建築:前面一組為戲台和花廳等,戲台與花廳之間有水池、假山和花木,兩邊有環廊相通。戲台小巧玲珑,至今保存完好,是無錫市區現存9個古戲之一,也是無錫市現存唯一完整的家庭戲台。花廳後面有一組建築叫倉廳,是薛家收租貯谷之處,原有廒倉10餘間,帳房數間,曬場一片。
中軸線四側是右軸線,有偏廳和雜屋數十間,原為管家、保姆之類人員生活、居住的地方。現大部分已作了改建。在轉盤樓的北面,原是一個較大的後花園,一直連到前西溪。後花園的西北角,還有一幢8開間二層樓房,名叫“藏書樓”。宅第規模宏大,重檐複閣,回廊曲折,布局合理,雕刻精細,絢麗多姿,不但有清末時代特下,而且具有無錫地方特色,故有重要的曆史紀念價值和建築藝術研究價值。
2000年起,無錫市政府斥巨資全面修複故居。2003年1月1月,主體建築群、東花園、後花園修複開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