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立夏節氣的習俗

立夏節氣的習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17:13:56

  1、立夏蛋,雖然全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有特色,但說起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裡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着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内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2、煮鼎邊做夏,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幹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标志。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裡”的傳統美德。

  3、秤人,古詩雲:“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于我國南方,起源于三國時代:傳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兒子阿鬥交趙子龍送往江東,并拜托其後媽、已回娘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着趙子龍面給阿鬥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彙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鈎、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内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鈎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

  4、忌坐門檻,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志》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苋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寝,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裡會疲倦多病。30年代《甯國縣志》中記載:“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将招來夏天腳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魇。

  5、鬥蛋,立夏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囵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挂于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小孩子相互比試,稱為鬥蛋。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諺稱:“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系于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6、福建閩東地區吃光餅,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面粉加少許食鹽烘制而成)為主。閩東周甯、福安等地将光餅入水浸泡後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将光餅剖成兩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周甯縣純池鎮一些鄉村吃“立夏糊”,大鍋熬糊湯,湯中内容極其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