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70年代初,那時我開始上學不久。每天下午放學後都要去菜園子裡玩耍,順便給菜澆澆水。在我家菜園的棘刺珊欄(我們老家方言叫園埂子)上,經常見一些草綠色的飛蟲停在樹葉上面,一去用手踫它們,它們要麼跳走,要麼飛走。
有一次,我抓了一隻這種綠蟲在逗玩,剛好見村裡的一個大人扛着鋤頭收工回來路過我家菜園。于是我就問他:“爺爺(yéyé)(在我們老家方言中指叔叔),你給認得這個蟲子叫哪樣蟲?”他看了看說,“叫綠姑娘,晚上田裡果園裡太多了。”
“它會不會咬人呢?”我又問。
“不會。”他随口答了句就走了。
從那以後,我每次見到這種蟲,就想到了當時在園子中與這個大人的對話,也把這種蟲叫綠姑娘。他說的對,在我們老家,人們都是這樣叫的。
10多年過去了,我在大學中學習《昆蟲學》時,認識了這種蟲子,原來是叫螽斯(zhōngsī)。有一天在學校的圖書館裡,借了本《詩經》,翻到國風周南時,讀到了螽斯這首古詩。奇怪的是,我馬上便能背誦,而且快40年過去了,現在還能背下這首詩:
“螽斯羽,诜诜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在中國不同地方,螽斯有不同的稱謂,如紡花娘、紡織娘等,北方人叫蝈蝈(guōguō)。在英國,人們叫“bush crickets”(意思是“灌從中的蟋蟀”),美國人叫“katydids”。以前的英美人稱螽斯為“long-horned grasshoppers”(大意是“長角跳躍者”),現在已經沒有人這樣叫了。
一種雄螽斯 Scudderia sp .
螽斯不是一種昆蟲,而是一類昆蟲。早在1748年,瑞典博物學家、現代生物學分類命名的奠基人卡爾·馮·林耐(Carl von Linné,1707~1778)就描述了這類昆蟲,并歸為一個屬,命名為“Tettigonia”。該屬名源自希臘語的“τέττιξ(tettix)”。“蝈蝈”、““katydids”、““τέττιξ”等都是拟聲詞,它們是不同人群對螽斯鳴叫聲的不同模仿。
現在螽斯類昆蟲已不是一個屬了,而是昆蟲綱直翅目中一個很大的科了,即螽斯科。科名“Tettigoniidae”即來自屬名“Tettigonia”,螽斯屬(Tettigonia)隻是螽斯科下很多很多個屬之一。到現在為止,人們已發現了6400多種螽斯。
不成熟的羅塞螽(Roesel's bush-cricket ,Metrioptera roeselii)雄蟲
螽斯的種類繁多,體形大小不一,因種而異,體長多大5~130mm之間。體色多模拟為植物葉片的草綠色或深綠色,有些種類的形态也拟态為葉片。小型種一般生話在幹燥或環境條件惡劣的地方,它們行動敏捷、發育早、生長快、不需要消耗多少食物就可以完成一個生命周期。螽斯多生活在樹林、灌木叢和草地中,到每年夏天和早秋的夜晚,在鄉間、山林、曠野中都能聽到它們刺耳的但不令人讨厭的鳴叫聲。它們與蝗蟲蚱猛之間的區别,最顯的特征是兩條絲狀的觸角較長較細,往往比身體還要長,蝗蟲蚱蜢的觸角較短較粗,不會超過身體的長度。螽斯與蟋蟀蝼蛄之間,雖然們都屬于螽斯亞目的,但在體形體色觸角等方面差别很大,十分容易識别。螽斯的體形側扁、背部向稍稍上彎、腹部些可向下凸,體色為葉綠色,即使有其他雜色,也以綠色為主色調;而蟋蟀蝼蛄多橫扁、體色暗,多為灰、褐、棕或黑色。
我個人從小就喜歡與螽斯一起玩耍,也喜歡螽斯這個名字的發音,讓人有種優雅的感覺。有報道說有的螽斯會為害經濟植物,幾十年裡我跑了很多地方,從未見過螽斯成害的現象,更别說成災了。實際上在自然界,各種螽斯的種群數量均維持在較低的水平,所以一般不會給人類的生産生活帶來多少危害。把一些大型種抓在手中,它們會本能地咬一下,但不會咬破人的皮膚。
與很多昆蟲一樣,螽斯可食用。但全世界範圍内,吃螽斯的人群很少。隻聽說在非聽的烏幹達,有人會采一些大型種的螽斯食用。
在我們的地球家園中,有6400多種螽斯與我們共同和諧地生活在一起。螽斯在種類上為什麼會這麼繁多?說明它們在進化上是比較成功的。最後,我腦中又想起了《詩經》中的那首詩:
“螽斯羽,诜诜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也祝大家多子多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