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帶來的是有關于江西文化的文章,内容是什麼呢?江西四大書院,其實在接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小編一開始是不願意的,不過後來想想其實這篇文章倒是挺适合我來做的,倒不是因為我讀過這四大學院其中的一所,恰恰相反。好了閑話不多說,我們回歸正題。
提及江西的書院,還得從唐代桂岩書院說起。書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在長安設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用于校刊,收藏經籍。從事教學活動的書院大約始于中唐時期,唐代桂岩書院大緻創于此時,它不但是江西書院史上最早的書院,也是中國最早的聚徒講學書院之一。
因此,江西是講學書院起源的搖籃。兩宋、元、明時期,江西書院數量在全國獨占鳌頭,清代,沿海一些發達省份的書院發展迅速,但江西仍位居第二。與全國其他地方相比,江西有名的書院比比皆是,如聞名全國的白鹿洞、濂溪、白鹭洲、象山、鵝湖、豫章、懷玉、東湖書院等,其中,又以白鹿洞書院名氣最大,曆經千年,享有“天下書院之首”的美譽。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于九江廬山東北玉屏山南,虎溪岩背後。是北宋六大書院之一。有六合洞、朝天洞、宛在洞等洞景。原有三寶殿和僧舍,相傳為朱熹在廬山白鹿洞書院講學時,曾來過此地,後人紀念他亦在此起名“白鹿洞”。
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年),曾任太子賓客的洛陽人李渤,與其仲兄李涉來到了廬山五老峰下,開始築草堂隐居讀書,當地文人雅士時常慕其名上山與之交談,談詩論學。白鹿洞原是唐代洛陽人李渤年青時隐居求學之地。李渤養有一頭白鹿自娛,白鹿十分馴服,常随主人外出走訪遊玩,還能幫主人傳遞信件和物品,因此以鹿名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稱此處為白鹿洞。
唐朝末年,兵荒馬亂,各處學校毀壞,到廬山隐居、避難的讀書人,常到白鹿洞研讨學問,交流心得。南唐在此處“建學置田”,正式稱之為“廬山國學”,任命國子監九經李善道為白鹿洞洞主,掌管教育和學習。這就是白鹿洞開辦學校之始,比濂溪書院約早30餘年,成為廬山的第一所學校。
白鹿洞書院雖為宋初所建,但不久即廢。直到著名理學家朱熹重修書院之後,白鹿洞書 院才揚名國内。南宋淳熙六年,朱熹知南康軍。朱烹到任時,白鹿洞書院已經毀于兵燹,棟 宇消落,林園荒蕪,觸目皆是塵封書海,網結門廊。經過朱熹的一再請求,宋孝宗終于同意 重建白鹿洞書院。
修葺後的白鹿洞書院,以聖禮殿為中心,組成一個錯落有緻、相得益彰的 龐大建築群。書院共有殿宇書堂三百六十餘間,其中包括禦書閣、 明倫堂、宗儒詞、 先賢祠、 忠節祠等。聖禮殿是用于學生拜谒孔子的殿堂,門上方兩塊匾額寫有“學達性天”、“萬世 師表”的字樣。 在文會堂有朱熹親書“鹿豕與遊, 物我相忘之地。 峰泉交映, 知仁獨得之天” 的對聯。朱熹不僅重修了白鹿洞書院,而且還建立了嚴格的書院規章制度。
白鹭洲書院
創建于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在江西古郡吉安市區東部,于贛江中雙水夾流之處,有一座如中流砥石的綠洲,這就是著名的鹭洲。東南洲頭的綠樹叢中,有兩座重檐傑閣、巋然聳立的古樓,這便是聞名遐迩的白鹭洲書院主體建築之一的風月樓和雲章閣。
據文獻記載,白鴛洲的得名,淵源于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詩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名句。由于白鹭洲屹立于浩闊的贛江之中,雙水夾流,情景正與李白之詩句相合,所以被用作洲名書院建于南宋淳佑元年(1241),吉州太守江萬裡為來此講學的程大中、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頤、朱熹等6位儒學大師立祠建書院。
宋理宗禦賜“白鹭洲書院”五字,與廬山白鹿洞書院、鉛山鵝湖書院、南昌豫章書院并稱江西四大書院。寶礻右四年(1256年)臨安開考,吉州生員中進士40名,占該年"高考"全國錄取進士總數的九分之一,其中文天祥以他的文才、志向,或許還因他的大号“宋瑞”被欽點為狀元,宋理宗禦筆親題“白鹭洲書院”的匾額以示褒獎。
元代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書院被洪水沖毀,吉安路總管李珏修複。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紅巾起義軍與元兵戰于吉安,書院大部被燒毀。時過二年,又遭大水,書院毀壞殆盡。至正十五年重建,恢複舊觀。明代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吉安知府黃宗明又重修。到嘉靖二一年,曾将書院從白鹭洲遷離,在城南仁壽寺址另建新院舍。
至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太平軍與清兵激戰于吉安,書院又被焚毀,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經知府曾省三倡修恢複。洲頭現存的風月樓、雲章閣以及一排排的齋舍,就是同治二年最後一次修建時所遺留下來的建築。而洲中心現存的鹭池,則是明代萬曆二十年重修書院所開辟。
白鹭洲書院自宋代創建,迄于清代,數百年來,造就了大批人才,尤其是培養了象文天祥這樣出類拔萃的世代楷模,的确是這所書院的驕傲。清代曾在白鹭洲書院主持講席的著名學者施閏章有詩贊道:“鵝湖鹿洞尋常事,不信風流限古今。” 760多年來,這塊對廬陵文化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教育聖地、培養人才的搖籃一直文風鼎盛,桃李滿天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