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慶陽香包,甘肅祛病報平安的工藝品

慶陽香包,甘肅祛病報平安的工藝品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3 07:47:03

  男耕女織,是從古至今一直延續的一種傳統文化。女子以手巧出名,所以之後的工藝品大多出自女子之手。慶陽香包是甘肅民族文化的産物,想知道更多細節嗎?本期甘肅文化為你揭曉答案,别錯過咯!

  據史書中的記載,香包,又稱荷包,亦稱香囊、佩帏、容臭,慶陽俗稱“绌绌”或“耍貨”。慶陽地區有端午節制作佩帶“绌绌”(“绌”原指原始骨針的一種縫制方法,後借稱用布縫制、袋口能松能緊的包袋)的習俗。其起始時間尚不可考,據說形成于公元前兩千三百多年,《黃帝内經》的作者歧伯曾攜一藥袋防疫驅瘟、禁蛇毒,開創“薰蒸法”。

  因歧伯生于慶陽,故此法在當地漸成習俗,流傳不斷。草藥被稱為“香草”,因而藥袋便稱為“香包”或“绌绌”。中華醫學最早的經典之作《黃帝内經》中就有關于香包的記載。慶陽現存的最古老的香包曆史也在800年以上。

  2001年,慶陽市華池縣在對境内宋代雙石塔進行整體搬遷挖掘時,在塔體内發現了一隻香包。據考證,這隻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澤豔麗,圖案如新,被稱為“千歲香包”,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香包。

  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辟芷、秋蘭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佩即佩帏,在這裡既指香包,也含佩帶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裝滿香草的佩帏帶在身上。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漢代《禮記》有雲:“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時期,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而男官吏們則開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時幹脆把荷包綴于朝服之上。當然,那時的荷包與香包不完全一樣,香包裡主要裝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這與2003年時慶陽市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歲香包”比較吻合。

  至明清兩代,慶陽香包十分興盛,成為人們佩戴或饋贈的佳品。至清代,香囊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而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則多半用于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驅惡避邪的。

  20世紀60年代以前,慶陽香包的繡制普及到家家戶戶,慶陽女孩兒多“七歲八歲學針線”。20世紀60年代,慶陽香包開始走向沉寂。近二十年,香包的制作與刺繡又開始複興,2002年慶陽市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香包刺繡之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