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中國加入《濕地公約》30周年。“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類生産生活同濕地有着密切聯系。我們要深化認識、加強合作,共同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11月5日,國家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作緻辭時,面向全球提出的這一主張,傳遞出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的深意。
什麼是濕地,我們為什麼這麼重視它?我國為了保護濕地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麼成就?接下來又要如何保護濕地呢?
什麼是濕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濕地是指具有顯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養殖的人工的水域和灘塗除外。
我國濕地類型豐富,濕地總面積約5635萬公頃,包括紅樹林地、森林沼澤、灌叢沼澤、沼澤草地、沿海灘塗、内陸灘塗、沼澤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庫水面、坑塘水面(不含養殖水面)、溝渠、淺海水域等,位居亞洲之首,世界第四位。目前,
我國以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1/5人口對濕地生産、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種需求
濕地有什麼功能?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三大自然生态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
濕地主要有以下幾個作用:
生态環境優化器。濕地可以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調節氣候,優化自然環境、消減環境污染。
物種資源生存庫。濕地是物種的基因庫,生命的搖籃,濕地僅覆蓋地球表面的6%,卻為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據初步調查統計,全國内陸濕地已知的高等植物有1548種,高等動物有1500種;海岸濕地生物物種約有8200種,其中植物5000種、動物3200種。在濕地物種中,淡水魚類有770多種,鳥類300餘種,濕地鳥的種類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不少珍稀種。
旅遊休閑療養地。除生态服務功能外,濕地自然環境獨特,風光秀麗,也不乏人文景觀,是人們旅遊、度假、療養的理想佳地,發展旅遊業大有可為。此外,濕地還是進行科學研究、教學實習、科普宣傳的重要場所
濕地為什麼需要保護?
濕地是目前受到威脅最大的生态系統。我國濕地資源十分豐富,但随着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由于人類的掠奪性開發和不合理利用、泥沙淤積、污染、過度排水等因素,濕地不斷退化,功能和效益下降、生物多樣性喪失。據統計,20 世紀後半期,我國已有50%的濱海灘塗濕地不複存在;全國約有13%的湖泊已經消失。
濕地的減少和退化會造成多種負面影響。不僅加劇水土流失,嚴重破壞我國的生态環境;而且江河湖泊水質惡化和可利用淡水資源的減少也直接威脅到我國水資源供給安全。
此外,近年來我國洪澇、幹旱、赤潮、沙塵暴、荒漠化等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與許多濕地消失和退化密切相關。例如,1998 年長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水與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濕地面積的銳減有很大的關聯性。
由此可見,保護濕地不僅關系到生态環境,也關系到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甚至關系到整個人類的未來。
我們為保護濕地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麼成效?
中國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積極履行公約義務。特别是近10年來,中國秉持生态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保護修複濕地生态和水環境,充分展現負責任生态大國形象。
2012年8月,國務院批準《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十二五”實施規劃》。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加強濕地保護工作,濕地保護修複成效顯著。
2014年,公布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啟動濕地生态效益補償、退耕還濕試點工作。
2016年11月,《濕地保護修複制度方案》印發,成為生态文明體制改革的又一成果和指導全國濕地保護修複的綱領性文件。
2017年3月,《全國濕地保護“十三五”實施規劃》印發。
2018年,在《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上,我國6座城市獲得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号,被《濕地公約》和國際社會譽為全球濕地保護管理的楷模。
2019年,進一步設立“濕地”一級地類,濕地首次在地類中有了明确分類。
2020年8月,《紅樹林修複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印發,全面加強紅樹林保護和修複工作。
2022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是我國首次專門針對濕地生态系統進行立法保護,填補了我國生态系統立法空白,進一步豐富完善了我國生态文明制度體系。
2022年,中國加入《濕地公約》30周年,《全國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印發,提出到2025年,全國濕地保護率達55%,我國濕地保護修複工作進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安排中央财政資金168億多元,實施濕地保護項目3400多個,恢複了一批退化濕地,改善了退化濕地生态狀況。我國近10年新增和修複濕地80多萬公頃,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總數達到2200多個。
目前我國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共指定了64處國際重要濕地,設定了29處國家重要濕地,建立了901處國家濕地公園和1021處省級重要濕地。全球現有的43個國際濕地城市中,中國占13個,數量居全球第一。我國濕地保護已經邁上新台階。
接下來濕地保護的路要怎麼走?
《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于13日閉幕。會議期間共通過21項決議,其中包括中國提議的《設立國際紅樹林中心》《将濕地保護和修複恢複納入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小微濕地保護和管理》等三項決議,有力促進全球濕地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大會閉幕後,《濕地公約》召開了第61次常委會,中國當選常委會主席,将在未來三年全面引領公約進程。
11月5日下午,國家主席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上發表的緻辭中提到,以濕地保護為紐帶,中國與世界再次緊密相聯。當前世界仍面臨着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共同挑戰,保護濕地是逐步化解這些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守護濕地這一重要生态系統,需要我們立足全球視野合作應對。
“凝聚珍愛濕地全球共識”“推進濕地保護全球進程”“增進濕地惠民全球福祉”,主席此次提出的共同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正是對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共同呵護地球家園、共享綠色發展機遇的中國主張。
中國已制定《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将陸續設立一批國家公園,把約1100萬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實施全國濕地保護規劃和濕地保護重大工程。成立中國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網絡,保護4條途經中國的候鳥遷飛通道。
守護濕地,守護的并不僅是濕地,更是我們的未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人類文明新形态的題中之義。
“道阻且長,行則将至;行而不辍,未來可期。讓我們共同努力,譜寫全球濕地保護新篇章。”主席面向全球的莊嚴宣示,表明了中國這個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堅定不移推進可持續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的決心和擔當。
| 參考資料:新華網、人民網-人民日報、國家林業與草原局官網、時事報告微信公衆号、會仙濕地公園微信公衆号
| 綜合整理:農視網三農頭條編輯 劉怡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