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海倫凱勒帶來的感悟

海倫凱勒帶來的感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1 05:00:11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是這樣評價海倫·凱勒,他說:“十九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她是一名視障和聽障人士,終身生活在黑暗和無聲的世界中。

她是一名美國現代女作家,一生出版了多本書籍,其中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廣為流傳,激勵着無數人。

海倫凱勒帶來的感悟(海倫凱勒給黑暗以生命)1

她是一名社會活動家,主張婦女參政,為美國盲人基金會工作,代表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出訪多個國家。

命運對于海倫極為殘酷,但她并沒有因此而沉淪,反而活出了别樣的人生。

如果人生陷入僵局,隻有認清生活的真相,全然接納,并且從容不迫地面對,就可以成功破局。

Part One

失去的,将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出生的時候,是一個健康的孩子。

就在她一歲多的那一年,因突發猩紅熱入院,盡管醫生已經竭盡全力,父母盡心照顧,她還是變成了一名視障和聽障人士。

失明和失去聽力後的海倫,無法言語,無法和他人交流。

海倫在沒有光明的童年,孤獨地生活着。值得慶幸的是,廚師的女兒瑪莎,一位黑人小姑娘,是她最好的夥伴。

瑪莎了解海倫的手勢的用意,并且很快能完成她吩咐的事情。

随着年齡的增長,生活的殘酷漸漸顯露出來,她察覺到自己與衆不同。

其他人是用嘴巴來交談,而不是用手比劃。

她拼命蠕動嘴唇,但旁人一點反應也沒有,無法正常與他人溝通交流,讓她隻能通過瘋狂地踢打、哭鬧,甚至在地上打滾、吼叫來發洩自己的情緒。

父母家人很心疼,但是又眼睜睜無能為力,于是隻能更加包容和寵溺海倫,以至于讓她變得無法無天。

處于又盲又聾,雙重孤獨之中的海倫,因為無法接受教育,根本不懂任何情感。

她嫉妒妹妹奪走了母親對她的愛,竟然去推翻妹妹的搖籃,幸好母親及時趕來,接住了搖籃。

在旁人的眼中,她就是如此一個頑虐不堪,以自我為中心,又缺乏教養的孩子。

父母憂心如焚,卻又手足無措,但他們一直沒有放棄海倫。

為了讓海倫可以接受教育,父母抱着最後一線希望,幾經周折,寫信聯系上波士頓柏金斯學校的校長安納諾斯先生。

這家柏金斯學校是一所遠近聞名的聾啞學校,父親請求校長為海倫物色一名啟蒙老師。

在校長的努力下,安妮·莎莉文老師同意擔任海倫的家庭教師。

半年後,安妮·莎莉文老師終于到來,讓海倫這艘迷失在茫茫大霧中的航船,找到了方向,從此開啟了海倫截然不同的生活。

開始的時候,海倫對老師的到來是抗拒和排斥的,她藏起老師房間的鑰匙,導緻老師要爬窗戶出來。

但莎莉文老師用極大的耐心包容和引導海倫,終于讓海倫明白,每件事物,都是有詞語對應的,激發了海倫學習語言的欲望。

老師教海倫用手拼出單詞,帶着她走進大自然,通過觸摸樹木、大地、小草和花朵等等一切可以接觸的事物來學習。

随着學習的詞彙越來越多,海倫從單純的詞語學習,到逐漸領悟到抽象的概念。

莎莉文老師總能用很淺顯的比喻來讓海倫理解,例如:經過一天的風吹日曬,花兒和大地得到雨水的滋潤,是多麼快樂。

從而引申并讓海倫理解到,愛是看不見,摸不着,但能感受到,愛是可以帶來的幸福和甜蜜。

莎莉文老師還帶着海倫去旅行,讓她在沙灘上奔跑,在巨浪的沖擊中沉沉浮浮。

在山居的日子,聽獵人們繪聲繪色地講述打獵的故事。在冬日,用手接住飄落的雪花……

海倫感受到世界不再是黑暗的,而是變得花團錦簇,美不勝收。

命運給你關上一扇門,但也會留下一扇窗。雖然海倫失去了聽力和視力,但她保留了極強的感知力。

她可以憑着指尖的觸摸,震動的傳遞,都可以“聽到”和領悟到外界的信息。

她的朋友,在森林散步許久,卻告知海倫,樹林裡面沒什麼特别的。

而海倫卻認為,她自己雖然什麼都看不到,僅憑着觸覺,都可以感觸到一片樹葉對稱的完美,還有白桦樹光滑而潮濕的樹皮,四季變換的景色,都可以通過她的指尖一一湧淌出來。

命運雖然奪走了海倫的視覺和聽覺,但仍然留給她通過觸覺與外界保持聯結的能力。而海倫,把這種僅有的能力使用得淋漓盡緻。

海倫·凱勒曾經說:“也許人類的悲哀便在于此,擁有的東西不去珍惜,對于得不到的卻永遠渴望。”

沒有完美的人生,海倫沒有把命運的不公平,變成她的宿命。

既然無法阻止命運關上了門,那就極力去尋找留下的窗,甚至自己去建造一扇窗戶。

這扇窗,就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海倫凱勒帶來的感悟(海倫凱勒給黑暗以生命)2

Part Two

不設限,人生創造無限可能

在莎莉文老師的協助下,海倫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障礙,通過了考試,成功進入拉德克裡夫學院學習。

雖然進入大學,但海倫也面臨很多新的困難。課堂上教授的講課,需要通過莎莉文老師把教授所講的知識,拼寫在她的手上。

而大學的教材,也幾乎沒有盲文版本,海倫需要請别人把教材的内容,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手上。

有時候她看到其他同學在外面嬉笑,但自己仍需要花更多時間去完成學習内容,難免情緒波動,但她可以很快讓自己平靜下來。

海倫明白“既然命運注定她不能走康莊大道,就盡力将自己的羊腸小道走好。”

經過付出比别人加倍的努力,1904年,海倫從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成為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盲聾人士。

在學校期間,海倫掌握了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和希臘語五種語言,并且閱讀了大量書籍。

她認為,自己對書籍的依賴程度超過常人,因為其他人可以通過視聽等不同的方式來獲取知識,而她隻能靠書籍。

海倫沒有因為身體的殘障而受到局限,隻要有機會,她都會去做各種嘗試。

她喜歡劃獨木舟和乘船遠航。除了散步,她還會騎馬、騎車。無法出門的時候,她也會編織或者和朋友下棋。

由此可見,她的生活與常人無異。除此之外,海倫還參與了很多不同形式的社會活動。

在莎莉文老師的教導下,海倫通過不斷練習說話,雖然還不能發出清脆的聲音,但許多單位邀請她和莎莉文老師進行演講。

在演講時,海倫通過回複觀衆的問題,以自身的經曆,鼓勵聽衆有信心去面對生活。

海倫用自身的經曆證明,改變命運的并不是等待上天的機遇,而是我們自身對待生活的态度,以及面對困境時是否能夠迎難而上。

因為沒有給自己的人生設限,海倫突破了身體的限制,創造出生命的奇迹。

相比海倫,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幸運的,擁有與生俱來的正常的五官功能,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可以聽到悅耳動聽美妙的聲音,可以盡情表達自己的需求。

也因為是這份幸運,讓人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也因為這份幸運,讓人缺乏了“人生不設限”的精神。

人生不設限不止用來面對苦難,同樣也适用于在面對平凡生活的時候。

當我們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不給身體設限、不給年齡設限、不給生活設限時,方可闖出一片天地,活出自己引以為傲且精彩的人生。

海倫凱勒帶來的感悟(海倫凱勒給黑暗以生命)3

Part Three

懷抱使命,成為照亮他人的燈塔

海倫在大學念書的時候,就已經在思考,她希望所學的知識,可以在日後為人類社會貢獻力量。

從她自身的經曆中,她深深體會到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每一個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力。

鑒于各個國家的盲文有各自的規則,為了讓視障孩子可以從小接受到合适的教育,海倫推動美國、歐洲等地盲文的統一,提高視障人士的教育水平。

普通人可能會很好奇,如果一個人喪失了視力或者聽力,生活在黑暗或者沉寂中,那麼還是否會有普通人一樣的思維活動呢?答案是肯定的。

隻要他們願意以所有可能的方式,去接觸外面的世界。

為此,海倫想方設法籌款,用以幫助那些有一定音樂天賦,卻因為家境貧寒而買不起鋼琴、小提琴等昂貴樂器的視障人士。

她深信,這類被埋沒的天才的确不在少數。

海倫在盡力幫助他人的同時,沒有停止閱讀和寫作,因為這是她的愛好。

她一生筆耕不斷,把她自身的經曆和對人生的感悟彙集在書中,給世人留下珍貴的精神财富。

海倫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1964年獲得“總統自由勳章”,1965年被評為“世界十大傑出婦女”。

海倫除了關注身邊的殘障人士,她的腳步邁向更多更遠的地方。

她代表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訪問了倫敦、巴黎、意大利、希臘、蘇格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與當地的殘障組織交流。

既然她看不到世界,就讓世界看到她。

東野圭吾說:“每個人都有自己才能完成的使命,每個人都懷抱着使命出生。”

一個人可以在他的人生中,發現自己的使命,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因為這樣可以讓我們的人生更富有意義和價值。

盡管自己曾經深陷絕境,但是海倫依然懂得溫暖黑暗處的人們,她傳遞自身的能量,鼓勵他人。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給别人撐一把傘。

一個人的成就不是自己站得多高,而是自己照亮了多少人原本在黑暗中掙紮的人的人生路……

海倫凱勒帶來的感悟(海倫凱勒給黑暗以生命)4

-寫在最後-

在她八十八年的人生中,有八十七年是在黑暗中度過的,但她卻給世界帶來了光明。

海倫用以自勉的目标是:一定要學會自立,帶笑背負起自己的十字架。

這并不是意味着對命運繳械投降,而是勇敢面對命運,進而設法克服命運中的苦難。

她用她的親身經曆傳遞出一種信念:“把臉一直向着陽光,這樣就不會見到陰影。”

如果我們可以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來度過,我們就學會了感恩,學會了珍惜。

雖然這個世界充滿了障礙,但是也充滿了無限希望。不論我們處在何種境遇,都不要辜負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們可以做到,給時光以生命,給生命以希望,讓希望驅散迷霧,就能如莎士比亞說:“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相信,黎明出發,隻要你堅持走下去,就一定會看到日出東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